分享

【戏曲】“第四届海派文化艺术节—海上风韵上海戏曲月”亮相台北!

 cxag 2023-01-22 发布于辽宁

图片

《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

  11月3日至16日“第四届海派文化艺术节——海上风韵上海戏曲月”在台北举办,并巡演台中、高雄。领头的上海京剧院,带去海派代表作《狸猫换太子》、改编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情殇钟楼》,以及经典老戏《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四郎探母》;上海沪剧院以传统戏《庵堂相会》,改编曹禺作品的《雷雨》首度访台;上海越剧院则推出白先勇原着改编的《玉卿嫂》,以及传统戏《杨乃武》;压轴的上海昆剧团,除了《墙头马上》、《琵琶记》两出戏,折子戏专场中,高龄73 岁的崑曲官生蔡正仁将挑战难度极高的折子戏《撞钟‧分宫》。

  京昆大戏“群英会”

图片

《狸猫换太子》

  此次赴台展演是上海戏曲院团的一次集中展示。以目前最抢手的京昆来说,上海京剧院不仅致力于剧目与流派的传承,在新创剧目的建设方面也一直走在前沿。此次赴台演出,上海京剧院全梁上坝,以尚长荣、陈少云、奚中路、唐元才、史依弘、李军、严庆谷、胡璇、徐建忠、范永亮、金喜全、熊明霞等艺术家的全明星阵容,呈现京剧经典剧目《群·借·华》、《四郎探母》、院团代表剧目《狸猫换太子》、跨文化新编剧目《情殇钟楼》。剧目题材之广、舞台呈现跨度之大、演绎手段之丰富、演员队伍之庞大,可谓是一场京剧“群英会”。

图片

《墙头马上》

  上世纪50年代,“传字辈”艺人被集中到上海戏曲学校教习昆曲,使濒危的昆曲艺术得以续脉,传承发展至今,如今“传字辈”培养出的“昆大班”学员已成为昆曲界的名家。上海昆剧团传承有序,拥有诸位“昆大班”的艺术家,行当最为齐全,后备力量储存充足。此次演出多为师生同台,不仅能欣赏到张铭荣、张静娴、梁谷音、蔡正仁等老艺术家的精彩演出,也能看到中生代的中坚力量和后起新秀的出色表现。其中《墙头马上》、折子戏专场中的《撞钟·分宫》等戏码均为上昆的保留作品。而《琵琶记》作为昆曲经典代表作有“南戏之祖”的美誉,也是上海昆剧团经久不衰常演常新的大戏之一。

  “旗袍戏”首度赴台

图片

《庵堂相会》

  作为上海本土剧种,上海沪剧院此次是首次赴台演出。其呈现了“看家戏”、同时也是标志着沪剧艺术成熟与发展的经典剧目《雷雨》,以及沪剧传统戏《庵堂相会》。曹禺先生名著的影响力或能让更多不同地域的观众走近沪剧。

图片

《玉卿嫂》

  越剧起源虽不在上海,却和上海血脉相连,上海越剧院也一直走在剧种发展的前端。此次,上海越剧院带来新编大戏《玉卿嫂》和《杨乃武》,分别由方亚芬和齐春雷领衔主演。根据白先勇著作改编的越剧《玉卿嫂》是上海与台湾之间艺术交流所催生的佳作,曾获得白先勇的肯定与赞誉,对于颇为熟悉《玉卿嫂》 原著及电影的台湾观众而言,此剧吸引力不小。

  越来越多学生进剧场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告诉记者,此次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赴台演出,在剧目选择上考量了台湾市场的特点和需求,也力求更多地推出上海戏曲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作品。这些精心挑选的作品不仅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戏剧品位以及特有的海派情调,也展现了上海新时期以来文艺建设的成果。

  台湾主办方负责人、传大艺术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敦仁表示,买票的不仅仅是银发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中文系和戏曲专业的学生走进剧场,观众年龄段在慢慢下降。该如何吸引年轻人走近传统艺术?对此,尚长荣表示,“不要着急,只要走进来,就会爱上”。

一场秋雨一场凉,文末点击图片“送主页君手套图片爱心行动”需要您的支持!三克油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