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看中国瓷器发展简史(上)

 新用户80188572 2023-01-22 发布于广东

陶瓷是中国享誉世界的文化名片,历史名瓷数不胜数。青瓷、白瓷、青花瓷,定瓷、汝瓷、龙泉瓷,单彩、五彩、珐琅彩等等,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名目众多。这对于非专业或非从业的人来说,真的不容易搞清楚。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试图用简短的文字梳理一下中国瓷器的发展脉络。

我们平时已经习惯了“陶瓷”这一概括性的称谓,而实际上“陶”和“瓷”是两种东西,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瓷是由陶发展而来,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料和烧制温度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物理表现不同。陶器是用粘土制胎,烧制温度一般在1000℃以内,质地较疏松,吸水透气性强;瓷器使用高岭土制胎,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也有人认为1350℃以上才能成为真正的瓷器,这个温度以下的称“炻器”),质地紧密,透水性非常弱。在此,我只谈对瓷器发展简史的理解。

纵观中国瓷器发展史,有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节点。

一、东汉

我们讲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而东汉正是这种转变的完成阶段。

我国的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陶器这种相对笨重、易碎、搬运不便的生活器皿的出现,其实是顺应了居住相对固定的农耕文明生活需要的。陶器在原始社会即发展出了彩陶和黑陶这两个不同种类,彩陶以彩绘装饰见长,黑陶则以造型取胜,并呼应了以后中国瓷器审美装饰的两大流派:宋代及以前的瓷器重造型装饰,元代及以后的瓷器重彩绘装饰。

文章图片1

马家窑文化彩陶水波纹钵(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在商代开始出现了原始瓷器,至东汉中后期,瓷器制作技术进入完成阶段,并由此掀开了中国辉煌灿烂的瓷器发展史。

文章图片2

东汉青釉刻纹镂空瓷簋(故宫博物院藏)

二、南北朝

艺术高于生活,但又实实在在的源于生活。现在很多高高在上、价值不菲的艺术品,追根溯源,曾经都是服务于日常生活的,或是政治生活、或是社会生活。其中,经济性是一个工艺门类发展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瓷器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表现就是如此。

随着汉末原始制瓷技术的形成,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正式进入了瓷器时代,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性。

从商周到战国,青铜器占据了政治和社会生活用器的主导地位,战国到汉代的漆器因为相对便捷易用,取代了一部分青铜器,但是制作成本仍然偏高。直到瓷器出现以后,其坚固、耐用、干净、不怕酸碱、盛放食物不变味、易清洗而且细腻光滑、美观高雅的优点,是瓷器在生活日用领域几乎已经完全替代了青铜器和漆器。

文章图片3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时候的瓷器主要是青瓷,也有少量黑瓷,产地主要在浙江。此时有两个知识点对中国瓷器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是浙江这个地方。浙江几乎领衔了中国宋以前的瓷器发展史,并深刻影响了元以后的瓷器发展,后来接替浙江地位的就是江西景德镇。在中国瓷器史上,这两个地方最重要,各领风骚一千年。

二是铁这种化学元素。铁元素对瓷器各种釉色呈现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宋以前的瓷器。青瓷、黑瓷的呈色,都跟铁元素含量直接相关。据有关资料显示,青釉是氧化亚铁在还原焰中烧制呈色,铁含量不同,烧制后呈色也不同。铁元素在釉中含量达到0.8%会呈淡绿色,达到1%~3%时会呈青绿色,达到5%时会呈黄褐色,达到8%时会呈暗褐色,再继续增加就会呈现黑色。像以后宋代建窑的建盏呈现黑色,主要也是因为铁含量高。另外像后世的矾红釉、柿红釉等的呈色都是跟铁元素含量以及烧制氛围相关的。在元代以后,钴和铜两种元素也日益重要,其中钴是青花的主要呈色剂,铜在宝石红等各种红釉和绿釉呈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说铁、铜、钴是决定中国瓷器容颜的核心三元素也并不为过。

三、隋唐

隋唐时期在中国瓷器史上有两个事件值得一提。

一是出现了后世官窑的前身。朝廷在瓷器生产中设立了督造官,专门督造宫廷用器。历史上,宋代设官窑,明代设御器厂,清代设造办处,名称虽不同,功能却类似,而且官窑督造往往是料不厌其贵,工不厌其精,所造器物的技术标准通常要远超社会一般水平。

这一时期的官方督造主要也是在浙江。浙江地区在唐时称越州,故其瓷器窑口称为越窑,主要产青瓷。这种官方督造的精美越窑青瓷禁止民间使用,并单独命名为“秘色瓷”,大概意思就是“宫廷秘用”。秘色瓷做工精湛、颜色秀美,在当时即享有盛誉,有唐诗形容其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遗憾的是,在唐、五代之后上千年的时间里,人们只知秘色瓷其名,却不见秘色瓷其物,直到陕西法门寺地宫打开之后,人们才从当时的御赐供品中重新领略了秘色瓷的绝代风采。前几年在浙江宁波发现了秘色瓷窑址,制瓷大师取其瓷土复刻了一部分秘色瓷器,在北京工美造办展有一套,器型规矩、釉色莹润、工艺精湛、极其精美。

文章图片4

唐定窑白釉盒(故宫博物院藏)

二是白瓷的出现和规模化的生产。其代表性的窑口就是今天河北邢台内丘附近的邢窑。现在我们见到白瓷觉得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受到当时科学认知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像生产出白瓷那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把铁元素等呈色剂控制在极低的比例才能实现。

相比于越窑青瓷追求的类冰类玉的效果,邢窑白瓷追求的则是类银类雪的效果,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邢窑白瓷当时的生产规模很大,时称“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并引得当时包括景德镇在内的众多地方窑口竞相仿制,也为以后向彩绘瓷发展做了铺垫。

对于大家所熟知的唐三彩,因为达不到瓷器标准,不能称为瓷器,而且主要是做明器使用,因而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四、两宋

宋朝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宋瓷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雅俗共赏。

说到雅,人们平时耳熟能详的宋代五大名窑,即汝、官、哥、钧、定,就是在这期间大放异彩。这五大名窑中,除定窑是继承唐代邢窑的衣钵烧制白瓷以外,其他四窑,再加龙泉窑、耀州窑等,都是青瓷一系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歌词很多人都会哼唱,就出自描述宋代青瓷釉色之美的诗句“雨过天青云破除,这般颜色作将来”。可以说,青瓷的发展在宋代达到了巅峰,不仅在于其烧造质量和数量,更在于其审美追求上的高标准,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宋代五大名窑,仍然坚持在造型上取胜,其产品普遍造型简洁优美,器型比例和尺度的掌握,甚至到了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的地步,像梅瓶、玉壶春瓶、斗笠盏等很多宋瓷造型都成为后世模仿的经典。

文章图片5

宋汝窑天青釉碗(故宫博物院藏)

说到俗,举世皆知宋的高雅之美,却少有谈其世俗之美。

宋代有较为发展的市民或说平民社会,老百姓欣赏不了文人贵族那种阳春白雪的抽象艺术之美,更喜闻乐见的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花花草草。他们没有资格更没有能力去追慕当时即已价值千金的官窑或“供御”名器,而是更在意生活中的廉用、易用,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他们的美好生活与消费升级。适应这种需求的典型就是北方的磁州窑和南方的吉州窑,共同的特点是大量应用了老百姓喜闻乐见、容易欣赏的花草虫鸟,磁州窑善用黑白对比进行画花或剔花,吉州窑很有特点的是用木叶或剪纸贴在瓷胎上然后施釉烧制,反正都是极富民间艺术特色。

文章图片6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民间特色世俗却不低俗,反而别有一番质朴的美,世人之所以少有谈论,主要还是宋代文风兴盛,社会的受教育水平较高。通常来讲,人类天然热衷于追求热烈、对比强烈的色彩和装饰,那种简约、抽象的审美能力,一般是通过教育后天习得的。我们今天高度推崇宋代审美,而将清代中晚期的作品和东北大被面联系起来,也是由于受过高等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群体大规模增加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