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提升

 云语禅心 2023-01-22 发布于河南

作者简介


张车伟 高文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发表于《China Economist》2016年第4期

摘要

本文利用统计数据,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状况,并测算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描述了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中国劳动力素质发展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依据经济和人口预测,估算了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本需求及其缺口。最后,从技能培养和教育发展两大方面,提出了中国提升人力资本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人力资本;劳动力素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作者邮箱:zhangjw@cass.org.cn


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向高级化发展的过程。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区间,经济结构深入转变。在新形势下,劳动者技能无法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已成为中国就业的主要挑战(蔡昉,2012)。中国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产业顺利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实现从劳动力驱动经济到人力资本驱动经济的转变,让人力资本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经济转型必须赢得的挑战。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78~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3650亿元增长到67670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之后,实际增长了30.1倍,年均增长9.6%;相应地,人均GDP从379元增长到49229元,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6.6% 1。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从2007年的14.2%下降到2010年的10.6%和2014年的7.3% 2,2015年更是下降到6.9% 3。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下降期,但是未来5~10年,仍能够保持在6.5%~7%的较高水平上(蔡昉、陆旸,2015)。

1 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和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计算。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9月。

3 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2月29日,h t t p://w w w.s t a t s.g o v.c n/t j s 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突出表现在,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数据显示,中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0%以下;相应地,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则从20%左右上升到当前的50%(见图1)。特别是2011年之后,第一、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可见,第三产业是当前及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有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第一个节点是1985年,这一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个节点是2012年,该年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部门;第三个节点是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50%(为50.5%),第三产业已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见图1)。这意味着,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文章图片2

图 1 中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

资料来源:1978~2014年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2015年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分析各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发现长期以来,第二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近年来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我们用Y表示GDP,Y1、Y2、Y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因为Y=Y1+Y2+Y3,所以文章图片3这表明,经济增长率等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其增长率之积,加上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其增长率之积,再加上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其增长率之积。据此,便可以计算出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例如,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等于文章图片4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则以此类推。计算表明,第一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比较小,多年来一直维持在5%左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较高,多数年份在50%至60%之间,但2010年以来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15年已经下降到35%;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60.7%(见图2)。

文章图片5

图 2 三次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测算。

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劳动力素质的变化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中国的就业结构也在发生快速变化。就业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快速提高。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占全体就业人员的比例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4年的29.5%;同期,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占全体就业人员的比例从12.2%提高到40.6% 4。在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35.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34.8%),成为三次产业中最主要的就业部门5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9月。

5 同上。

由于不同的产业部门,其劳动者的素质即人力资本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必然对劳动力素质产生直接影响。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短,也就是说其劳动者素质或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第二产业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劳动者素质相对较好;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其人力资本水平也最高。因此,随着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中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即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从现有的数据看,2001~2014年,中国全部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6在波动中逐年增加,由2001年的8.2年增加为2010年的9.1年,2014年进一步提升至9.9年(见图3)。可以说,中国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在快速提高。

6 人均受教育年限=未上过学(文盲)人口比例×0+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6+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9+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1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16。


文章图片6

图 3 中国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各年份)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最低的。尽管如此,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从2002年的6.8年提高到2014年的7.8年,提高了1年(见图4)。也就是说,第一产业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平均每年提高约1个月。但是,2002~2014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总数逐年减少,从36870万人下降到22790万人,减少了14080万人7。由于就业人员总量的减少,第一产业人力资本总量也相应减少了,由2002年的25.3亿人·年减少为2014年的17.8亿人·年。

7 作者根据2002~2015年各年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文章图片7

图 4 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各年份)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分析表明,其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高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002~2014年,中国第二产业各行业的就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平均从9.8年提高到10.8年,每年提高1个月。整体上看,第二产业各行业就业人员的劳动力素质均有所提高;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幅最大,由2002年的11.2年增加到2014年的 12.6年,增加了1.4年;建筑业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幅度最小,由2002年的9.0年增加到2014年的9.5年,仅增加了0.5年(见图5)。可见,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间人均受教育年限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一直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中的其他三个行业。

文章图片8

图 5 中国第二产业各行业人均受教育年限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各年份)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水平,在三次产业中是最高的。从细分行业来看,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从2002~2014年,第三产业中绝大多数行业的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都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第三产业绝大多数行业劳动力素质有所增加。整体来看,第三产业各行业人均受教育年限较高,均在9年以上;其中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均受教育年限在14年以上(见图6)。从2002~2014年,中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1.5年提高到12.2年,平均每年提高约0.7个月。

以上分析表明,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表现为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升。也正是由于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够得以有效保障。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劳动力素质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作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恐将面临困境。

文章图片9

图 6 中国第三产业各行业人均受教育年限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各年份)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三、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人力资本需求

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已经明显下降,但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基本条件仍然具备。首先,劳动力优势尚未消失,尽管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劳动力绝对成本持续上升,但劳动生产率也在同步快速提高,相对劳动力成本优势短期内并不会完全丧失,劳动力仍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条件。其次,资本要素供给更加充裕,尽管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开始显现,私营经济部门同时面临资金成本高、资本相对短缺的困扰,但总储蓄率仍然高居世界前列,资本要素不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约束。再次,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驱动。应该说,中国具备保持中速平稳增长的基本条件。尽管一些机构和学者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持悲观态度,但大多数国内外权威机构的研究基本达成共识,中国在“十三五”期间即2016~2020年,经济增长仍然可以保持在7%左右,2030年才会逐步下降到6%以下(见表1)

表 1 国内外权威机构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

文章图片10

资料来源:(1)世界银行(a)来源于世界银行(2007)研究报告“Rebalancing China's Economy”;(2)世界银行(b)来源于世界银行(2011)“China 2030: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3)中国社科院的预测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预测。

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必须发挥图6中国第三产业各行业人均受教育年限重要作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特别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引擎,这也是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广泛共识。根据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1820年以来,时代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平均受教育水平的大大提高。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几乎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孪生兄弟,其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已为多数研究所证实。《2014年世界劳工报告》的数据显示,1991~2011年,人力资本因素贡献了发达经济体GDP增长的11%。因此,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如何用劳动力的质量替代劳动力的数量。这个时期最需要的是人力资本贡献的显著提高,培养和塑造大批符合市场需求、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未来5~10年,中国产业结构将继续调整升级,三次产业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将继续发生调整,在行业间进行再分配:农业就业比重将越来越低,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将逐步提高(张车伟、蔡翼飞,2016)。而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劳动力素质即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素质,因此,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未来需要的劳动力素质也将提高,特别是高技能、高人力资本的行业需求量将增大。目前,中国各行业间劳动力素质差距还较大、人力资本水平还不均衡(见表2),未来产业结构变化会造成一些高素质人力资本的缺口。

表 2 按行业分的中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2014年)

文章图片11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5)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为测算未来年份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人力资本需求,我们将各产业的人力资本总量表示为就业人数与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之积,即文章图片12表示就业人数, 表示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这样,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和前文的测算结果,在人口和劳动力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后中国人力资本的缺口情况。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就业规模的预测,如表3所示。

表 3 中国未来产业结构变化及就业规模预测 (2016~2025年)

单位:%,万人

文章图片13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5)。

我们假设未来10年中国各产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保持与过去同样的增长趋势,即第一、第二产业平均每年提高1个月,第三产业每年提高0.7个月。前文分析表明,2014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8年、10.8年和12.2年,这样,便可以推算出未来年份各产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及相应的人力资本需求总额(见表4)。

表 4 中国未来人力资本需求预测 (2016~2025年)

文章图片14

资料来源:作者测算。

测算表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本需求会不断增长,而且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由于中国的新增劳动力数量已经开始下降,就业人员规模增长也基本停止,因此未来的人力资本需求将主要依靠提升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来解决。表4的结果表明,在未来的10年里,中国全体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需要提高1.1年。因此,继续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人们的受教育年限,仍然是中国应对产业结构升级不可缺少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用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受教育年限只反映了人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短而不能反映学校教育的质量和结果,未反映学校教育结束后人力资本积累的动态过程,不能综合反映人们除在学校以外的其他场所积累的人力资本情况(曹浩文、杜育红,2015)。因此,近些年来人力资本研究日渐主张用人的技能来直接测量人力资本。技能既能反映学校教育的时长,也能反映学校教育的质量和结果;技能能够反映个体一生之中人力资本变化的动态过程;技能能够反映个体从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场所积累的人力资本总和。参照OECD的国际成人技能调查并结合被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设计了《成人基本能力测试》问卷以直接测量被访者的实际人力资本状况。问卷测试包括阅读能力、数学能力等。课题组于2016年3月在河南省按严格的随机抽样原则调查了7678名劳动者,其中男性393人,女性374人,平均年龄41.6岁,平均受教育年限9.33年。调查表明,各产业间人力资本水平差距较大,第一产业人力资本水平相对最低,第二、第三产业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高但行业间差距仍然存在。

8 此处为第一轮调查完成有效《成人基本能力测试》问卷的被访者人数。

从阅读能力来看,全体被访者的阅读能力测试平均分仅为5.7分(总分17分),阅读正确率只有33.6%。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平均阅读能力最低,为5.1分;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平均阅读能力整体水平较高。比如,第二产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家具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就业人员阅读能力测试平均分分别为12分、10.7分、8.5分;第三产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阅读能力测试平均分为9.5分,其他金融业平均分为8.4分,批发业平均分为7.2分,零售业平均分为7.1分。

从数学能力来看,整体被访者样本的数学能力测试平均分为3.91分(总分12分),数学能力测试平均正确率只有32.6%。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平均数学能力最低(3.4分),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平均数学能力高于第一产业。比如,第二产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家具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就业人员的数学能力测试平均分较高,分别为7分、5.3分、5分;第三产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分为7分,其他金融业平均分为6分,专业技术服务业平均分为5.7分。

可见,从成人技能的直接测量结果来看,中国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堪忧,突出表现为阅读能力和数学能力薄弱,而且,在不同产业之间差距显著。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成人技能如何提高?这将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四、中国提升人力资本的对策建议

中国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提升任重而道远。当前,从受教育程度构成来看,中国的就业人员仍以初中文化程度者为主体,占总就业人员数的46.7%;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就业人员数的20%;高中文化程度占总就业人员数的17.2%;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16.1%,其中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仅占总就业人员的6.8% 9。而从成人技能的调查结果看,中国人力资本提升的迫切性则更加显著。因此,在新形势下,中国人力资本的培育应采取新思路,在继续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同时,应注重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完善人力资本培训的内容、方法与机制,以及推进鼓励劳动者在人力资本积累和提升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

9 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1月。

1.加大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技能

前文的分析指出“技能”作为对人力资本的直接测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人力资本指标—受教育年限的局限性。因而,人力资本政策在关注国民受教育年限提高的基础上,应该注重教育以及其他人力资本培育手段是否真正提高了劳动者的技能。劳动者的技能,尤其是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技能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劳动者更好地获得就业的机会、保证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且可以保证整体就业的稳定、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维持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大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应成为国家人力资本政策的新方向和新重点。

人力资本培育应该注重提高劳动者各种技能,包括阅读能力、数学能力、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等。阅读能力是劳动者理解和使用书面文本增加知识与潜力、参与社会、实现自我目标的基础;知识和信息很多是以书面的形式储存、交流与发送的;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会通过信函、表格、备忘录等各种形式的文本文档。数学能力是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处理一系列情境的数学需要,是从事和管理实际活动的基础。信息技术在许多方面日益重要,通过计算机、手机等各种智能设备来获取、整理、分析、管理、交流与发送各种知识和信息,使用这些设备管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现代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与此同时,阅读和数学能力的高低是影响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们可以影响基本信息的获取,即使人们有一些计算机技能,但是由于阅读和数学能力低,也可能很难熟练地处理在高技术环境中遇到的管理和处理信息的任务。综上所述,阅读、数学和使用信息技术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与生活中都非常重要,是全面参与社会经济必不可少的能力。

因此,缩小劳动力素质差距,加大人力资本的培育,不仅应该重视和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还应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通过采取各种手段,比如保障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大公共教育包括非义务教育阶段中技能训练的投入等,提高人们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劳动力素质及人力资本的培育。

2. 继续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

保障基础教育的投入,通过基础教育,尤其是已经全面普及的义务教育作为主要手段,全面培养计算能力、阅读能力与在高技术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项技能。研究表明,基础教育具有相对较高的社会收益率,政府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投入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回报;并且,保障基础教育充分的财政投入,可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能够提高教育的质量。而且,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较为全面地接受、吸收和培养不同的能力,有助于技能的全面提升,这样能够为进入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大公共教育包括非义务教育阶段(比如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的投入,在各个环节完善技能的培育和训练。充分的公共教育投入,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重要条件(高文书,2014)。因此,中国仍需要加大国家对教育的公共性投入,尤其是加大公共教育中技能训练的投入,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在保障基础教育公共投入的基础上,也需要加大对非义务教育阶段(比如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环节技能培训的公共投入。高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和环节,衔接着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这个阶段可以深入培训和提高阅读、数学和使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应对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中国需要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熟练劳动者队伍,而这要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高文书,2014)。职业教育环节可以针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特定、专门的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的匹配。

要进一步普及高等教育。从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看,进一步普及高等教育仍是必由之路。中国在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一个目标就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要缩小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只能加快而不能减慢(蔡昉,2012)。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最重要问题是,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发展需要很多方面的人才,大学不能供应,而经济发展不需要的人才,大学又拼命培养。国外经验表明,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职业方向不明确,与社会需求不相符,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中国亟须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大学中,通用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要降低专业知识内容的比重,把大学毕业生变成能够适应多种类型就业岗位的人才。

3. 完善人力资本培训的内容、方法与机制

人力资本培训,尤其是企业提供的在职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也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全面提升就业人员的劳动力素质和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本培育,应该从内容、方法与机制几个方面完善人力资本培训。

完善人力资本培训的内容,应在进行知识培训和心态培训的同时,将对劳动者的技能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入到培训中,使劳动者充分掌握、应用和发挥理论和实际技能,以达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一方面,人力资本培训可以对在劳动力市场上通用的技能进行一般培训,比如对多个企业均适用的阅读、数学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赋予员工可以转移的技能和知识,增加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价值。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培训可以针对企业、岗位需要和有用的技能进行特殊培训,比如工作需要的电脑特殊编程能力等,赋予员工不能转移的技能和知识,提升员工人力资本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较大收益。

完善人力资本培训的方法,综合采用内部自主培训、外部公开培训、外聘讲师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使用课堂演讲法、操作示范法、多媒体视听法、网上课程学习法、模拟培训法等多种培训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人力资本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比如,内部自主培训,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小规模、灵活实用的技能培训;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工作开展定向性、目标性培训。可以大力实施“走出去”培训方法,加强外部公开培训,选送员工进行思维拓展、业务技能提升等外出培训学习,组织特殊岗位的人员参加指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积极推进“引进来”培训,针对特定需求,有的放矢,可以进一步增强培训实效,也可以扩大培训覆盖面,能够全面提高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完善人力资本培训的机制,对培训进行计划、实施、控制及评价,并形成培训、考核与激励一体化机制,有效地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对人力资本培训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人力资本培育的方向,深化并明确培训目标,计划多样的培训项目,创新培训方式,实施控制并评价培训整体情况,提高人力资本培训的有效性。在培训完成后,针对培训的结果,进行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考核,以确认人力资本培训的效果,并将考核的结果与各种激励形式(如绩效工资、晋升等)挂钩,通过建立培训、考核、激励一体化机制,全面加强劳动者的综合能力提升。

4. 推进鼓励劳动者在人力资本积累和提升过程中的积极参与

劳动者既是人力资本培育的主体,又是人力资本培育的客体。在人力资本积累和提升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劳动者自身的觉悟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推进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通过自身有意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进行人力资本的培育。为了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到人力资本培育的过程中,企业、政府可以从不同层面上采取措施推进。

企业应该关注人力资本的特殊属性,设计有效的激励方案来激发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人力资本培育的有效性。企业可以通过薪酬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比如积极参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培训,通过培训来积累和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或者劳动者为了能够更好地工作、为企业效益做出自己的贡献,主动自发地学习知识、技能,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企业也可以通过非薪酬激励的方式来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人力资本培育,比如,企业关注劳动者的健康状况,按计划进行人力资本的补充和更替,安排员工休息、休假,让员工身体上得到恢复、心理上得到满足,对企业的归属感更强,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积累人力资本。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优秀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给员工提供明确的行为方向和准则,以利于实现自我管理,进而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培育。

政府应该为劳动者提供稳定的环境,诱导劳动者积极参与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以适应经济更高层次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给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福利保障,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构建一个稳定的居住环境。政府也可以制定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规范用工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准入条件,着眼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注重与人力资本制度的衔接,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都阳,2015)。政府还可以通过实施平等的社会政策,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让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因此,稳定的居住环境和就业预期,提高了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有利于劳动者积极参与到人力资本积累和提升的过程中,以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和收入增长。

[1]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版)[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蔡昉.劳动力供给与中国制造业的新竞争力来源[ J ] .中国发展观察,2012(4).

[3] 曹浩文,杜育红.人力资本视角下的技能:定义、分类与测量[J].现代教育管理,2015(3).

[4] 都阳.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十三五”时期就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 高文书.中等收入阶段的人力资本积累研究[ J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6] 国际劳工组织.2014年世界劳工报告(中文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7] 李盛聪,余婧,饶雨.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的述评——基于OECD首次成人技能调查结果的分析[ J ]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

[8] 张车伟,蔡翼飞.中国“十三五”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J].人口研究,2016(1).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十三五”促进就业研究[R],2015.

[10] 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tter Skills, Better Jobs, Better Lives:A Strategic Approach to Skills Policies.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2.

China Economist (中文刊名:《中国经济学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面向全球发行的中英文学术期刊。China Economist创刊于2006年3月,始终致力于向全球传递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前沿研究进展,搭建中外学者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和研究阵地,向全世界宣传能够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中国经济学人》先后被EconLit、EBSCO、ProQuest、SCOPUS等全球主流、权威数据库及索引系统收录,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是“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英文刊最高水平”的期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