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月初一逛农村老家

 流响文学社 2023-01-22 发布于广东

农村社会的三大公共建筑——小学校、村委办公楼、庙宇。

我读小学时候,最初的小学校是由本地群众筹谷筹钱举办的,那时当然很简陋,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有吃皇粮的公办教师,有吃“公社粮”的民办教师,更有吃“大队粮”或者“工分粮”的代课教师。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富裕了,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打出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

经过两基教育、均衡教育等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有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大目标。

现在农村小学是政府全额投资,教师也基本是稳拿铁饭碗稳吃皇粮的了。当然了,现在的小学校都建得很好,据说,设备也更城市差不多了。


老家的村委办公楼,目前肯定是全村的政治中心和权力中心,我想,权力结构也基本和其它地方一样。

近几十年来,村委办公的地方至少搬迁了四个地方,可见,任何中心都是可以变化的。现在的办公楼是政府投资的,包括挂点联系单位筹资的,都是政府的投资。

庙宇,肯定是民间投资的了,参加筹资的既有本地百姓,更多的是外地的善男信女。年初人来人往,香火很旺。

毋庸违言, 小学、村委、庙宇在乡村减少和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小学发挥基础教育作用,教育乡村小孩掌握最基础的文化知识,为乡村发展储备人才和力量。

村委是在党委领导和政府指导下,依靠群众,构成了最基层到治理体系。庙宇主要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得好,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辅助乡村治理。

老家的玉清小学、黄坡𡰪小学和康王庙、王母庙构成了一村两校的教育格局和一村两庙的风俗信仰格局,不知是否是一种文化奇观?

玉清小学是村委会后塘片区的一所小学,原先正式校名叫黄坡𡰪小学分校,大家都叫白屋小学。至于为什么叫白屋小学,我至今还弄不明白。

九十年代,在集资建校高潮中,当地群众自愿也好,按要求也好,都参加了集资,当时我也集资了。

后来,据说是一个叫某姓,名叫玉清的去台人员捐了2万元人民币建校,所以便以玉清小学名字命名该校,一直沿用至今。玉清小学是我的启蒙学校,我在那里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度过了从顽劣儿童到少年的四个春秋。

黄坡𡰪小学当时校园很阔且没有围墙和校门,从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进入学校,既方便学生也方便老师早退和迟到。

初冬干旱季节,好动的孩子们把校园搞得灰尘飞扬;校外一条水渠横在西侧,天冷时节几乎断流,没给大家带来什么麻烦,倒时在夏天,走累了,出汗了,可以就着清清的渠水,掬水而洗,一股清凉感顿时充满身心。

我在这个小学完成了小学五年级、初一、初二的学业,学会了人生的许许多多。五年级时,由于刚刚到新地方,偶尔有同学欺负我是新生,我无一例外地给予还击,哪怕是比我高大,也敢于与之打架,有时赢,有时输,但从不服气。我想,这是不是亮剑精神?

康王庙和王母庙形制规整。近二十年来,康王庙的年龄比王母庙大了很多。但据说,最初是先有王母庙后有康王庙的。

其实,不管哪个先,哪个后,都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作者简介

黄闲翔,男,1967年出生,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

 


蕲黄文学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