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台诗案,苏轼冤不冤?要我说,一点都不冤!

 木槿读书 2023-01-22 发布于河北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公元1079年,即北宋元丰二年的12月中旬,苏轼蓬头垢面地坐在“御史台”大狱的地上,看着眼前打开的饭盒中的一条鱼,身体微微颤抖,不知觉间,眼泪已漫泗横流。这是一条什么鱼?这条鱼在饭盒中的形态,是水煮,清蒸,红烧,还是鱼汤?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条鱼。

4个多月前,即元丰二年的7月28日,苏轼于湖州太守任上被捕,起因是他四月刚到湖州上任的一封就职奏表,《湖州谢上表》中,被指暗讽时事,攻击当朝权贵以至蔑视皇帝。大变惊起,虽然苏轼提前得知消息,但显然这北宋朝开国以来第一场“文字狱”的发生,完全超出了他一向的对朝廷,对职场人生的认知,以至于他一直都是懵圈的状态。当日,湖州乡绅得知赶来送行,见苏轼惶恐之状,众皆泪如雨下,执手劝慰,而捕吏催促速行,“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这一年,苏轼43岁。

8月18日,苏轼被押至开封,旋即投入“御史台”大牢,第二天就开始提审,此后一直到12月初,每日提审不停,有时甚至一日几审,昼夜不停。审什么呢?苏轼所有能被搜集到的诗文,所有能被查抄到的亲友书信,被逐字逐句过筛,找出其中影射,讥讽时局,权贵,甚至引申语义指涉褒贬皇帝宋神宗。每日里拷问,羞辱,就是要让苏轼自己认罪。

各位看官,这一场惊天大祸,你们以为苏轼他冤不冤?要我说,就整件事来说,可以说一点都不冤。你可以说很多严重的指认,包括对时弊的褒贬纯属无中生有,强行罗织,但你能说苏轼他没有影射,讥讽时局,权贵吗?苏轼是谁,北宋文坛领袖,恩师欧阳修是前文坛领袖,天下万人景仰,但出诗文词赋,立时便被无数学子粉丝传抄,诵读。自21岁进京,22岁应试科举以其清新不落俗套的文风被欧阳修激赏以来,这20多年的职场生涯,他身负巨大的光环加持,一路都是鲜花与掌声。

20多年,一如既往的职场,生活模式,足够一个人形成稳定的生活态度,把这一切视作理所当然。20多年,以苏轼澎湃奔放的才情学识,乐观直率的性情,要说得罪人的话与事,他不知做过多少,说过多少,但那些很要紧吗,文坛领袖嘛,些许言谈琐事不过是小节,反倒可以传为“真率”的美谈,不是吗?美中不足的是,8年前由于上书直言“新法”之弊,苏轼被迫离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太守知州的位置转来转去,职场有了些小风波。但他不还是文坛领袖嘛,职场虽不尽如意,总不能就表现得失意让粉丝们失望吧,再说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写诗文直抒胸臆有什么大不了,这20多年不是一直如此吗。是吗?

苏轼的弟弟苏辙,在努力为哥哥辩护时,说过“苏轼何罪,独以名太高”的话,可谓一语中的。苏轼被抓捕,的确是因文字获罪,这方面其实大部分的指控都实有其事,8年来他的诗文一如既往地天下传抄,那里头明里暗里讥讽朝政的成把抓,但是否属于“小人嫉妒”,这就值得商榷了。8年,讥讽朝政的,何止苏轼一人,“变法”本身就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人受损的的事,不可能做到“普降甘霖”,他苏轼扪心自问是就事论事,公道言事,别人也是吗,他们都是吗?北宋神宗朝“新旧党争”本来就是纯粹的利益之争,是要动这些“士大夫”们的蛋糕,是苏轼自己拎不清,过于天真地一头扎了进去。

如果,苏轼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文人,谁会在乎他?诗文你要暗搓搓地搞些讥讽影射,也就这么回事,北宋朝对于“士大夫”们还是相对宽容的,不至于就怎样,可他苏轼是普通人吗?咱且不说苏轼诗文天下传诵的影响力,就说以他为中心,以苏辙,“苏门四学士”,包括当朝驸马王诜等为核心圈层,遍布朝堂牵牵绊绊多达几十人同气连枝的团体,这是一个很小的力量吗?可以说,相对于当时的“新旧党争”,苏轼本人以及以他为中心的这股力量,举足轻重,足以影响双方声势的消长。

而这一切,苏轼显然懵无所知,完全没有身在朝堂“江湖”的职场自觉性。苏轼大概从来没有意识到,身处“江湖”,他这20多年能够一直以“天真直率”行之,才是一个大大的偶然,而这个偶然能够存在,是因为他的恩师欧阳修,甘为绿叶为他保驾护航。可如今恩师故去了,这个“江湖”早已在他身畔暗流激涌。什么叫做“苏轼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轼以为自己只是秉公直言,但是他被人当枪使了啊,于不自觉中成了“旧党”的一面大旗而浑然不知。

12月初,3个多月漫长的提审,折磨,羞辱结束了,接下来进入“判刑”阶段,大理寺,御史台,审刑院多方多轮拉锯,朝堂之上激烈争辩,轻判重判争执不下。大狱之中,困待结果的苏轼,随着各种小道消息的传入,一日数惊,惶惶度日。由于提审阶段已过,狱中准许家人送饭,但却不能见面,于是苏轼托狱卒传话送饭的儿子苏迈,平日里只送菜蔬肉食,若有的确死刑消息,就送鱼,也好自作准备。哪料想这一日苏迈进京所携银钱用尽,不得已出京商借,委托亲戚送饭偏忘了这事,可巧这天亲戚就送了条熏鱼进来,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一条鱼,让身在狱中的苏轼浑身冰冷,如堕冰窟,回想起年少求学,自己与弟弟苏辙当年情景如在眼前,如今即将阴阳两隔,一时悲从中来,遂写下给弟弟的两首“诀别诗”,《狱中寄子由二首》,开篇即是其一。诗中起手是跟弟弟交待自己虽被死刑,却不能因此怀恨,以至招致祸端,拳拳爱弟之情溢然言表。接下来将家人委托弟弟照顾,又感叹自己无法完成与弟弟年少时的约定,他年只能让弟弟独自伤神,兄弟之情此生难舍,期待来世再续。全诗哀惋忧伤,兄弟难舍之情感人非常。据说这首诗隔不几天,就传至宋神宗手中,其中凄凉真情连皇帝都被感动了。

12月29日,圣谕下,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受监管居住,他这条命,好歹是保住了,受其牵连,苏辙,王巩,王诜等20多人各受贬官去职罚金不等,“乌台诗案”结案。

各位看官,“乌台诗案”前后大略如此,这里面的苏轼,让你惊讶了吧,豪放洒脱,乐观豁达,可有一点沾边?咱们作为局外者,后来者,可以把这整件事条分缕析,娓娓道来,那么作为局中人,苏轼是什么时候醒悟的呢。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公元1084年,“乌台”案后5年,已然进化为“东坡”的苏轼,携友过九江登庐山时,留下这首名诗。各位,在咱们这篇文章的结尾,看到这首诗,你会作如何想?“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还会觉得这只是普通的山水游记,哲理小诗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