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分析14:少康复国的重要力量-有鬲氏

 澴川黄饮冰 2023-01-22 发布于湖北
追踪夏朝 第四篇  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

第十四章  少康复国的重要力量——有鬲氏

作者|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伯靡自鬲帅斟抃、斟灌之师以伐浞
二、有鬲氏的族徽:鬲;其后裔:鬲氏

三、考古中的“陶鬲”:案板遗址和老虎山遗址

四、陶鬲到底起源于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明?当然起源于农耕文明
五、回到主题:有鬲氏~有鬲氏国~鬲县的演变
主题词 鬲 有鬲氏  有鬲氏国

正文如下


在少康复国的战争中,实际上有两条线:一条是夏世子少康。夏世子少康使汝艾谍浇(奡ao),使季杼诱豷,剪灭了寒浞的两个儿子;另一条线,是忠于夏朝的伯靡。伯靡自鬲帅斟抃、斟灌之师以伐浞,收复夏都安邑。两线交汇于迎少康归安邑,诸侯立少康为天子。夏朝恢复行政。这是对《少康复国》一文的补充。
少康复国示意图(补充图)

一、伯靡自鬲帅斟抃、斟灌之师以伐浞

根据“伯靡自鬲帅斟抃、斟灌之师以伐浞”的记载,伯靡伐浞的集结地和出发地是鬲。鬲,就是有鬲氏国。伯靡所帅的伐浞大军,至少由有鬲氏、斟鄩氏、斟灌氏组成。
伯靡帅伐浞大军自有鬲氏出发,进攻盘踞在夏都安邑的韩浞。研究夏朝历史,必须明确夏朝有“朝都”和“王居”的区别,这个传统始自帝尧,帝舜帝禹继承,拥有冀都者是拥有天下的象征。夏启建立夏朝,在冀都安邑建立首都。夏后别居它地,以示不专有天下。夏统继承自帝禹,帝禹承袭尧舜。不是对上古中国传统有深刻领会的人,是理解不了始自帝尧的“都”与“居”分置的传统的。摄政或宰冢拥有行政权,天子拥有天下的所以权,代天监察行政。天子拥有天下而不专有天下也。
有鬲氏在少康复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夏朝是一个氏国盟约制政权,以夏后为天子,也就是以夏后为天下共主。夏朝的“中国”在冀都,夏都在冀都安邑。夏人之居,有伊洛,有颍川,有南阳。南阳和颍川,是禹王北迁所得,伊洛是大禹治水所得。
中国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国家体制,我在《中国与天下》等文中论述过。在黄帝轩辕氏时代,国家(天下)依据“心宿”三星格局设置,即东、中、西格局。东方大监是青阳氏喧嚣,西方大监是金天氏昌意,轩辕黄帝以大夏高原为中,统治南北。当然南方还有客卿神农氏,北方还有客卿炎帝为辅弼。
到帝尧时期,设立四岳,以帝尧之国为“中国”。帝尧之国就是冀都,即今之晋西南。虞舜夏禹夏朝承袭。这种国家体制,就是以中国为共主、以四岳为四方统领的天下的体制。维护这种国家天下体制的基石,是封建制度。
帝尧建立的中国为共主、封建天下为诸侯的国家体制,夏商西周一而贯之。

二、有鬲氏的族徽:鬲;其后裔:鬲氏

有鬲氏是夏朝的一个氏国。这个氏国是否在夏代存在呢?从鬲的历史看,有鬲氏不仅在夏朝作为一个夏朝统治下的氏国存在,而且在夏朝丢失天下共主地位以后依然存在,在现代,有鬲姓作为上古有鬲氏的后裔存在。
从考古溯源来看,有鬲氏是陶鬲的发明族群,也是以鬲为族徽的族群。
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斝,即斝鬲体系。

三、考古中的“陶鬲”:案板遗址和老虎山遗址

在考古发现中的案板遗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1953年调查发现。1984-1993年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前后进行六次发掘,发掘面积2732平方米。案板遗址的主要文化堆积可分为三期,一期的年代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二期与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相当,三期与庙底沟二期文化相当。发掘者对关中地区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提出了“案板三期文化”的命名。(2000年出版有《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
经反复查证,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未出土“陶鬲”,但出土了“陶斝”。陶斝是陶鬲的前身。在青铜时代,就有青铜斝和青铜鬲。


陕西扶风县案板遗址


案板遗址出土陶器-其中有陶斝


石峁遗址陶斝




青铜斝


在考古发现的老虎山遗址,位于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境内。遗址包括石墙、祭坛遗址、成排的房屋、专业集体作坊以及卧室和炊室。主要是窑洞式建筑,造型划一,工艺讲究。据考证,其年代距今4800年至4300年间,以它们的分布地域和文化特征,遗址被命名为老虎山文化。窑洞式建筑,现在在陕北依然存在。

老虎山三足鬲

大约在距今5600年前~距今5300年间,早已掌握了石砌围墙技术的红山文化居民的后裔开始南下河北。在河北,红山文化族群分布在西涿鹿(含乌兰察布)、东迁安、南束漉的广大地狱。其中一支西迁到涿鹿及乌兰察布的红山文化居民与末期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系)人群融合,在中国阴山以南、大夏东北地区迸发出第二次文明的火花,形成老虎山文化,其标志是石城聚落群和三空袋足器的出现。凉城老虎山城址保存完整,布局清楚,是一处复原得比较完整的聚落遗址。

老虎山文化遗址

在我的体系中,老虎山文化是轩辕氏族群创造的文化,即轩辕氏国群文化。这个时候,轩辕氏国群是南下的古黄人族群的一部分,轩辕氏还没有成为“轩辕黄帝”,这个时候古黄人之帝处于女黄帝到天鼋黄帝的过渡阶段。古黄人三帝是天鼋、有熊、轩辕,首先是由女黄帝演变过来的。古黄人女黄帝的根,在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女神庙,就是女黄帝庙。这个演变,我在《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系列中论述很清楚了!
老虎山文化遗址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发现了全国唯一完整的斝鬲体系文物,从尖底斝至圆底斝以及斝式鬲无一缺少,这为探讨鬲的起源及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标本。所以从演变的惯性和延续性来讲,鬲的起源地,应该在老虎山文化遗址。

距今4500年前后(西元前或原始前2500年),轩辕氏登上黄帝位,在考古上的表现就是老虎山文化的石城聚落群和式鬲诞生后,积极向南和向东发展,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氏国或氏国联邦与轩辕黄帝联邦的统一。在历史记载上,就是轩辕黄帝以板泉之战收服炎帝族群,再以涿鹿之战杀两昊蚩尤,从而代神农氏为天子。轩辕黄帝一统华夏,建立天下以黄帝为共主的氏国联邦国家体制。

三帝交替示意图

老虎山文化陶鬲的影响,在距今4300年的石峁古城遗址和陶寺古城遗址依然可见,且经二里头三期,一直延续到了偃师商城遗址。


石峁遗址鬲


陶寺遗址鬲



偃师商城鬲


四、陶鬲到底起源于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明?当然起源于农耕文明

我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鬲的问题上就存在这个公案。
鬲的用途是什么?鬲的用途是炊具,用来煮饭。明确了这一点,就明确了鬲跟农耕的关系。
鬲的三款足,就是三个袋足,持农耕观的人,会认为是来自于尖底瓶,持游牧观的人,认为是仿牛羊奶而造型。实际上,农耕族群也会牧羊牧牛,如果袋足来自仿生学,也不能排除农耕族群也会有仿生学。
当然还有一个顽固点,就是由斝到鬲的完整演化地在老虎山文化遗址,而老虎山文化遗址在乌兰察布,乌兰察布现在属于内蒙古,有些人就因为内蒙古的原因,把5000年前的老虎山文化解释成游牧族群文化。对于这样的观点,是与老虎山文化的本质不符的,也与鬲的用途不符。考古中的红山文化、老虎山文化、石峁古城文化的本质都是农耕族群文化,这个我已经解释多次了。
专门的游牧,是不足以支持一个文明的存在的,这就是历史上游牧和农耕经常发生战争的原因。人类最早的生活方式,是渔猎采集。人类农耕时代产生了畜牧,所以畜牧从农耕中分离,才有游牧。但农耕族群始终有畜牧,所谓“六畜兴旺”就是。

农耕的考古证据,远到2万年前的玉蟾岩的古栽培稻稻种和陶器,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尖底瓶和碗, 5000年前的老虎山文化的鬲。这个没有人不理解吧?

五、回到主题:有鬲氏~有鬲氏国~鬲县的演变

由鬲的用途可以追溯,有鬲氏因陶鬲而生,最初的有鬲氏,是族群的饭食提供者,因为职业而封建成一个氏族,从而发展成一个氏国。鬲氏的起源地,当然应该在老虎山文化遗址。所以有鬲氏是轩辕氏封建的一个氏国,是专门为轩辕集团提供饮食服务的,所以有鬲氏以鬲为证,至少在距今5000年就有。当然,这个观点,只有根据我的研究成果才能提出来。属于一家之言。

有鬲氏形成后,主要生活于大夏地区(秦晋高原,也就是黄土高原),所以在石峁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等,都有鬲的存在。而且陶寺古城遗址的鬲和石峁古城遗址的鬲,均来自老虎山文化。

无论石峁有鬲氏还是陶寺有鬲氏或大夏地区的其他有鬲氏,最终都归属于帝禹。大禹治水,不仅需要各地水官系统的加入,也需要后勤保障,所以有鬲氏会加入大禹的治水系统,为治水队伍提供后勤服务。在大禹治水来到河内和河济地区的时候,有鬲氏也随大禹来到了河内河济地区。所以大禹治水工程完工后,有鬲氏被大禹封建于河济地区。根据《德州乡土志》记载,“尧舜时期,夏封有鬲氏国,此鬲国之始”。夏禹所封建的鬲国,鬲国之都,大体在现在的禹城镇。河济地区就是古兖州。
保存在德州博物馆里的灰陶鬲,出土于禹城邢寨汪遗址

从血统传承上讲,传说有鬲氏是皋陶之后裔,偃姓,是黄帝轩辕氏的嫡亲后裔。帝禹对皋陶非常赏识,向天推荐皋陶为自己的接班人,可惜皋陶先帝禹而逝。

综合起来,有鬲氏是轩辕氏的一支。大禹治水时期,皋陶是有鬲氏的宗主。大禹封建有鬲氏国,皋陶是有鬲氏国的君主。

有鬲氏辅佐大禹治水;辅佐大禹建立夏朝;在少康复国战争中,有鬲氏在伯靡的统率下,与斟寻斟灌组成联军,消灭了韩浞,收复冀都安邑。

有鬲氏比夏朝的历史要早,所以有鬲氏也有维系天下和平的职责。有鬲氏不会愚忠于夏朝,在夏桀不可救药的时候,有鬲氏站在了商汤阵营,在商汤灭夏桀的战争中,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鬲氏在西周的历史,我还没有搞清楚,可能在西周,有鬲氏国依然存在。可以肯定,跟大多数氏国一样,在春秋战国时代,避免不了灭国的命运。在春秋战国时代,鬲地属于齐国。秦代,置鬲地为县,县治在鬲城,鬲县大致范围在津鬲河以东、漯河以西。
隋朝开皇六年,废鬲县,立绎幕县。至此鬲县退出历史舞台。

跟其他的氏国一样,氏国灭亡,遗民以国为氏,有鬲氏国就演变成鬲氏,也就是现在的鬲姓。

黄饮冰随笔20230122

附录少康复国史料

《左传.襄公四年》:晋侯曰:“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曰:“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夏训》有之曰:'有穷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外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敢告仆夫。’《虞箴》如是,可不惩乎?”于是晋侯好田,故魏绛及之。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荐居,贵华易土,土可贾焉,一也。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三也。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四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五也。君其图之!”公说,使魏绛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