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古易:《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用六卦,与战国易经《筮法》一致

 三和行者 2023-01-23 发布于宁夏

上古三衡天文图是指太阳回归年的夏至、冬至、春秋分的三个日行轨迹,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的三衡祭天坛是一致的。太阳的南北回归运动决定万物的生死,生命的周期与回归年周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前面的文章里,对彝族八卦图、《黄帝内经》作过比较,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六卦,而不是用八卦,《乾凿度》、后天八卦图、月体纳甲,都用六卦,说明它们是一脉相承的,而清华简《筮法》是战国晚期的易经,也用六卦,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继承了春秋古易法。

《筮法》中“六府”的记载与《黄帝内经》“六元”的记载,虽然有差异,但大体一致。

清华简战国《筮法》“六府”中记载:子午为震,丑未为巽,寅申为坎,卯酉为离,辰戌为艮,已亥为兑。用六子卦,不用乾坤卦,与先天八卦图的六卦是一致的。

而《黄帝内经》六元、六气对应六卦,子午为震,丑未为坤,寅申为艮,卯酉为巽,辰戌为乾,巳亥为兑,这里不用坎离卦,与后天八卦图的六卦是一致的。

《素问·天元纪大论》:“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六气对应天道,对应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的三衡图,也就是黄道的三分法,就是太阳回归年的三条日出日落轨迹:立夏、立秋,春分、秋分立春、立冬。一往一复就是六个阶段,六种气候,六个卦。三衡太阳图再细分,就是《周髀算经》的七衡六间图,六个间气(中气),一往一复,十二个朔望月(中气)十二地支

五运对应地道,就是地球上五个季节。前面讲过,在稻作文明时代,伏羲八卦起源于北回归线附近,气候较热,一年分金木水火土五季,每季72天,后来古羌人北上,北方气候偏冷,四季分明,遂改五季为一年四季,土居中央。

太阳回归年的六气,决定地球的五个季节,就是五运,地球春夏秋冬(五运)气候轮回决定万物生死,所以天有六气,地有五运,天地相临,上下相召,生死之道路。

这充分说明《黄帝内经》与春秋古易法是一脉相承,但进一步调整完善了。

春秋古易解读的《易经》、《焦氏易林》两书,以象释理,理在象中,象理统一,由著名出版社投资筹备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