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零度的风景 | 2021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创作高研班石涛临摹课

 涤砚堂 2023-01-23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
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

——石涛《石涛画语录》

图片

// 贾又福先生临摹石涛 1963

范琛

贾又福山水创作高级研究班

任课老师

图片

博士,北京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继教学院指导教师。原总装备部、航天系统部文艺创作室美术创作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军美展并获奖。近年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奖;“中国梦强军梦” 全国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最高奖;第十二届、十四届全军美展最高奖;少数民族美术创作奖暨黄胄美术奖最高奖。 

1992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96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2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8年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毕业论文获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奖,收入“985优秀博士论文文库”出版发行。

图片

// 范琛老师临摹示范

童年,随着母亲流浪,一贫如洗的家里,藏有一本爷爷留下的《芥子园画谱》,每天盯着看,渴望有一只毛笔,母亲一咬牙一跺脚去县上买了一只,顿时,心头的喜悦和寂静才落到了纸上。

佛经上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芥子能够收容须弥山,山不改其大,芥子不改其小,真是画谱的好名字。我对着画谱看山水树石,看花鸟鱼虫,觉得天地间都是画意。

图片

// 学期结束的最后一天。贾云娣老师观摩临摹作业

一天天长大,童年的山水树石却成了一座丰碑,住在了心里,那些经历过的孤独、彷徨与落寞,犹如荒凉的仙境,随着时间的凝结成为物质,又或者是物质渐渐枯萎,成为了时间的遗迹。就如第一次看见“铺天盖地”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似乎看见了一个流浪者的心迹,那错综复杂的线条和墨点,使我想起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基弗,其巨大尺幅的作品,犹如锈迹斑斑的铁皮,历经沧桑的墙,写尽了人间的荒芜。

图片

// 《搜尽奇峰打草稿》局部

图片

//  基弗《新月沃土》

在疫情的起伏不定中,同学们还没有从临摹《溪山行旅图》图的情绪中走出来,石涛的临摹课已如期而至。由于疫情的影响,美院需提前放假,范琛老师把临摹课程压缩至连续7天的从早到晚。在这种紧张而充实的课程安排下,老师和同学们都以最饱满的热情全心投入,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全方位的临摹体验。

图片

// 范琛老师临摹示范

每一次临摹石涛都有不同的感受,因为他的画,总有不同的风貌。贾又福先生曾说:学范宽得其气概,学龚贤得其积墨法,学石涛得其破墨法。临摹龚贤要稳中求变,而临摹石涛则要变中求稳。范琛老师的石涛临摹课,在笔墨挥洒之间,巧妙的运用多变的线条表现出石涛那宇宙的洪荒和万古的寂寞。

图片

// 《溪山行旅图》与《蒙娜丽莎》

如果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东方的《蒙娜丽莎》,那么石涛就是中国的波洛克。石涛的绘画与道家的“有无相生”、佛家的“空色不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主张本体与现象的共存、形而上与形而下不可分离、物像与意境相互激发,彼此归属。

图片

// 范琛老师点评作业

在范琛老师的临摹课上,与范老师的交流总会有意外的收获,在他具有一定高度的学术研究中,总能给予我们新的启发和思考。面对同学们的画面所遇到的问题,他总是能用一句话精确概括。在他的课堂上,有理性的、有感性的、有抽象的、也有写实的。在学习技法的同时,我们总能得到更宏观的、与时俱进的感悟与方法论。他以石涛的“画树当绝其生”为题,为我们解读生命、生机与生长的轨迹。在笔法上,则是笔笔生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强调造型的同时,又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我们意识到书法与绘画是一种发生学,譬如流水,随物赋形。

图片

// 范琛 《大壑云开》69x36cm 生宣水墨 2016

在这七天的学习中,很多同学几乎住在了教室,废寝忘食。一切伟大的智慧只有奉献出我们全部的才智和激情才有可能接近画画也是如此,山水画的理想,乃是与天地之精神独往来。中国山水画中的某种极致,正是一种典型的难以企及的境界。如黑格尔在《法哲学》的序言里所说:“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起飞 ”。

图片

// 范琛老师点评作业

时光匆匆,转眼间,本学期的临摹课就在疫情的起伏反复中结束了。感谢贾又福先生、感谢贾云娣老师、感谢贾又福工作室所有的老师们,在这一学期的课程里,笔耕不辍、不虚此行。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 

图片

// 范琛老师在宣纸上示范山石树木的笔法

图片

// 范琛老师在绢上示范山石的笔法

图片

// 范琛 《静山》69x36cm 纸本水墨 2016


图片

图片文/龚一凡 

转眼间,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已过去一年半的时光,而学习古代大师作品对于我来说不仅是学生时代的必修课程,更是贯穿整个一生的课题。不仅仅是临出一张作品,更重要的是方法论的学习与修正,才能为以后离开学校后的独立研究做好铺垫。

图片

// 龚一凡 石涛临摹 2020

在石涛临摹课上,范老师首先从视觉张力分析了石涛与前面临摹的俩家的不同点,而石涛的画面张力来自于他极为复杂的情感,因此要先了解石涛的身份和经历,才能更深刻的体会他的画面。从整个大的时代背景分析完之后,老师开始具体到画面上的讲解:临摹首先要建立对造型的认识,将对自然的认知和对古人的解读统一起来。因此读画很关键,有了之前的读画过程,下笔时才能沉着痛快。从技法上来讲,老师将石涛的作品比喻为一个笔墨字典,笔墨的可能性从石涛的画中得到体现:泼墨、破墨、干湿浓淡、等笔墨技法,范老师不厌其烦的帮同学们分析用笔并做示范,并联系对黄宾虹的“五笔七墨”的展开,使同学们对笔墨的理解更加深刻。

图片

// 龚一凡 临摹《搜尽奇峰打草稿》 2021

虽然是临摹课,范老师从始至终强调的是从关系、气象、宏观的节奏处理来理解古人,而不是在意一笔一墨的得失。老师始终在讨论“人”,也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应通过对古人的学习,去提升自身的生命活跃度,从而去发掘到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那部分。

图片

// 龚一凡 临摹《搜尽奇峰打草稿》 局部

范老师是一位非常博学的老师,他的思维方式以及广博的知识系统使我深受启发。时代飞速发展,信息量已几倍的增加,而学习方式也应有所变化,不是追赶当下的潮流或是不断的重复前人的轨迹,而是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扩充不断梳理出自己的学习路线图,从而行驶在自己正确的航线上。在范老师的课上总是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更宏大的,更超前的,更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

写到这里已是年末寒冬深夜时,这些文字总是不禁让我回忆这一年多在工作室的学习与生活:贾先生对我们倾囊相授间的耐心神情,我的导师小贾老师对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悉心呵护,以及工作室老师们的对每个同学不辞辛苦的讲解和示范。我不禁热泪盈眶,心中充满无限崇敬与感激......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