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驭臣之术,主要是指君主驾驭和控制臣属的诡诈手段。 驭臣之术的基本原则和手法,也运用了官僚阶层内部的各种上下级关系之中。 【《韩非子》中的驭臣之术】 《韩非子》一书的基本内容,都是关于君臣关系的理论,其中的很多章节就是有关 “术” 的专篇。 ![]() ![]() ![]() 驭臣之术的运用,无非有着两个方面的用意,一是驱使臣属为君主效力; 二是防止臣属犯上作奸。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实践中,不断发明和发展了形形色色的驭臣手段。 其中最重要者,有笼络赏赐之术、防范惩罚之术、树威立尊之术、平衡牵制之术等。 🔯 第一,笼络赏赐之术。 笼络赏赐是中国古代最常用、最基本的驭臣手段,主要作用在于诱臣、用臣。 笼络赏赐之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君主对臣属施以一定的恩惠,笼络和诱使臣属效忠于君主。 施恩惠既然是为了笼络,施惠的内容当然就首先应该满足受惠者最迫切的需要和最热衷的欲望。 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官职即代表着一定的权力、地位、名望和财富。 对于沉浮在宦海之中的臣属来说,追逐官爵职位无凝是效忠君主的最主要动力。 “分割” 施惠的过程,君主必须不断地满足臣属加官晋爵的欲望,才能换取他们持续的忠心。 🔯 第二,防范惩罚之术 防范惩罚如同笼络赏赐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最基本的驭臣手段。它的作用,主要在于防臣、制臣。 “罚重而必” 的原则。对于专制君主来说,谋反篡逆的实现威胁多数来自他的臣属,所以君主们常常感到 “防臣” 重于 “防民”。 中国古代的许多严酷刑罚,实际上主要是针对臣属制定的。 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对于臣属的惩罚常常便随着一场满门抄斩、珠帘同党的血腥屠杀。 对于君主来说,需要防范的重点,当然是那些重臣、权臣、功臣、能臣。 重臣:专制君主无法容忍权势声望逼已或者才干能力过已的臣属。当重臣的权势足以与君主相抗衡时,他们的末日也就为期不远了。 能臣:那些持才自傲、锋芒毕露的能臣,则是自惭形秽的君主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 功臣:共同夺取天下的功臣,更是会使新王朝的开国君主经常感到一种无形的威胁。 对于上述几种类型的臣属,君主们总是抱有极高的警惕,并且总是不乏种种 “合法” 的理由对他们进行防范性的诛杀或其他惩罚。 ![]() 🔯 “责罚有术” 的原则。中国古代的君主们在对臣属实施惩罚的时候,如同赏赐施惠之术一样,同样有着许多虚伪的姿态和狡猾的手腕。 历史上的 “责臣之术”,常见者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 “义正词严” 型。 君主通过栽赃诬陷、攀染罗织等手段,将种种罪名强加在臣属头上,使他们在人们心目中成为 “罪不容诛” 的 “乱臣贼子”。 如此一来,君主对他们的惩罚便成了从天意、顺民心的义正词严的行动了。 历代开国君主诛杀功臣,多采用这种手段。 ![]() ![]() 🔯 第三,树威立尊之术 威严是有效行使权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显示才能和政绩。君主的威严,首先来自治理国家的杰出才能以及统治期间所取得的显赫政绩。 刻意制造 “神秘感”。 运用权力增加威严。 🔯 第四,平衡牵制之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