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诗杀”案,一首诗逼得好友侍妾自尽,此事到底是真是假?

 政二街 2023-01-23 发布于河南

白居易是中唐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外号“诗魔”,一生共计创作了2800余首诗歌。其中《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杰作,今人都耳熟能详。

白居易的名气虽然很响,但是他在民间的“风评”却一直都不太好。事情的缘起,大多与他“蓄养家妓”有关。

相传,白居易在自己家里养了三十三名歌舞妓,平时没事就和她们一起宴饮作乐,但是三年之后,他就嫌弃人家“人老珠黄”,于是马上又换掉一批。

因为“不尊重女性”,白居易如今在网络上没少挨骂。不过古代文人蓄养家妓是普遍的事,认真说起来还算不上多大的污点。

真正让白居易“风评被害”的,其实还是一桩非常奇特的“诗杀”案。那么,到底什么叫做“诗杀”呢?

看《水浒传》,武松斗杀西门庆,那是“刀杀”;看《三国演义》,诸葛亮骂死王朗,那是“骂杀”;再看电影《六指琴魔》,林青霞唰唰唰十指乱拨震死一大片,那叫“琴杀”。

第一个“杀”,用的是冷兵器,第二、三个“杀”,都是靠声音。白居易“诗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不动刀子,也不用声音,他用一首诗就逼得别人自裁了。那么,这件事到底是真还是假呢?

白居易“诗杀”案真伪探究

根据《全唐诗》的相关介绍,在唐代有一个“名媛”叫做关盼盼,长相出众、舞姿曼妙,她曾是张尚书家中的小妾。

白居易在当校书郎的时候,曾经到这位张尚书家中做客。白居易在宴会上见到过关盼盼的风采,并且当场赠送了她一首诗。

十一年后,白居易偶然遇到诗人张仲素,对方把自己新写的《燕子楼三首》给他过目,他才知道原来张尚书已经去世了。而他的小妾关盼盼在燕子楼上为其守节,已经十余年。

白居易听闻这件事后,非常感动。于是他也写了三首同题诗,也叫做《燕子楼三首》。没想到,后来关盼盼“绝食而亡”。

北宋以后,白居易的这三首诗,连同另一首名叫《感故张仆射诸妓》的诗,一并被人拿出来作为“控诉”他“诗杀”关盼盼的证据。

指控关盼盼因白居易的诗自尽的证据,仅《全唐诗》里署名关盼盼的《和白公诗》一首。不过这首诗,现在普遍认为是伪作。

那么,想知道白居易到底有没有在诗里暗示关盼盼殉情,就只能去读白居易的原诗了。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白诗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按照创作时间分析,白居易首先写的是《感故张仆射诸妓》,诗云: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诗歌大意:不惜重金购买年轻漂亮的女孩,从中挑出三四个拔尖的人才,再耗费心血,去把她们教成出色的歌舞妓。也不知哪一天,人突然就死去了,这些歌舞妓也不会跟着去。

这首诗为人诟病的重点,在最后一联“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但是通观全诗的意思,白居易只是把歌舞伎当成张尚书的“财产”。

而且白居易在这首诗中,也只是讲述了一个类似“钱财乃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浅显道理。所以仅凭这首诗就说白居易有劝关盼盼自尽的企图,证据显然不足。

另外,这首诗的叙事口吻,看着不像是专门写给关盼盼的。“拣得如花三四枝”这句诗,就是一个泛指,并不是专指关盼盼。

最后,这首诗里并没有提及关盼盼守寡十一年的事实。因此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白居易得知关盼盼守节十一年之前。

如果说白居易在这首诗里有谴责的话,那么谴责的也是不惜黄金,耗尽心力去蓄妓的张尚书本人了。下面,再看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这首诗成功地刻画了关盼盼十余年来,残灯清夜,独守空闺的“痴情人”形象。首先写窗外的月光照到窗帘上,好像是染了一层白色的霜。

明月在古诗中有“相思”之意,明月寄托着关盼盼对张尚书的思念,然而因为斯人已逝,所以月光看上去是一层寒霜。

第二句写“被冷”,暗示丧偶;写“灯残”,暗示夜深,都是在描写关盼盼的孤独。第三、四句直入正题,写燕子楼中的寒冷的月夜,显得格外地漫长。

这种漫长并非是自然现象,而是只为张尚书一人,才显得漫长。很明显,这是在歌颂关盼盼的痴情。接着,我们继续来看《燕子楼三首·其二》: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第二首诗从女子的钗钿、罗衫入手,描写诗中人因爱人逝去,无心打扮的情形。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爱她,欣赏她美貌的人已经不在了,她就没有打扮的必要了。

因为每一次看到这些饰物,就会想到从前与爱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每看一次,诗中人就会热泪纷纷。张尚书死了十一年,关盼盼就把她的霓裳舞衣压在箱底十一年。

张尚书才死的时候,关盼盼还非常年轻。所以她并不是不能跳舞,而是能让她心甘情愿为之起舞的人,已经不复存在了。

由此可见,这一首诗同样是在歌颂关盼盼对张尚书的深情。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燕子楼三首·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第三首诗主要是讲了这么一件事,白居易说今年春天的时候,有个朋友曾经去洛阳给张尚书扫墓。他看到尚书坟前的白杨都长得老高了,简直可以截下来当建造房屋的柱子。

最后一句“争教红粉不成灰”的争议,就非常大了。既可以理解成,关盼盼听到白杨成柱的事以后,因为太难过而心如死灰。

也可以理解成,张尚书死后化成的白杨,都已经长成了擎天柱,可是他的红颜知己关盼盼还没有变成土灰。

这三首诗是白居易在读过张仲素的《燕子楼三首》后写的,假如不了解前因后果,或者不仔细分析白居易的前两首诗,很容易理解错。

因为当你只读到第三首的“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两句的时候,就容易判断白居易在嘲讽关盼盼一直不肯殉情。但是事实上,白居易并没有这样的意思。

前面我们说过,白居易《燕子楼三首》至少前二首都是在歌颂关盼盼的痴情,如果白居易认为关盼盼早就该死,那么他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同情”她呢

如果白居易认为关盼盼的确应该死,那么他应该花更多的笔墨,去讲述她“该死”的理由,而不是用两首诗来歌颂关盼盼的痴情。

有人说,第三首倒数第二句就是白居易认为关盼盼该死的理由。因为那一联诗仿佛在说:你看,你老公死后坟头的楼都长成材了,可以当房梁了,你怎么还没有成“灰”?

但是白居易在这里写的是“争教红粉不成灰”,而不是“红粉如何未成灰?”这里的“争教”,就是“怎教”,它的意思是“怎能不如此”

所以可以理解为:因为前文中提到,张尚书死后坟头的白杨都长成了参天大树,所以他的“红粉知己”关盼盼,就算不想变得“心如死灰”,也不可能。

如果白居易真的想关盼盼去殉情的话,那么他最后一句诗就该写成质问句,“红粉如何未成灰”。这样一来,证据才能坐实。

结语

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其三》的最末一句有争议,其实还是因为北宋以后一些野史小说和《全唐诗》中注释的误导。

《燕子楼三首》是由三首诗组合成的,所以它的意思应该合起来看待。我们看这三首诗的第一、二首,事实上它们已经暗示了,关盼盼对于张尚书的离开,内心是无法接受的

现实中,如果有人的爱人,或者亲人去世,那么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可能会产生“创伤应激”,拼命暗示自己“这一切不是真的”。他每一天都欺骗自己,幻想那个人“还活着”。

关盼盼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放弃自己的大好年华,一直守在燕子楼里。她长夜望明月,对镜懒梳妆,一直把自己困在一个封闭的精神世界里“走不出去”。

可是当故人去洛阳扫墓回来,告诉她张尚书坟前的大树都长成柱子的时候她就不能不接受斯人已逝的残酷现实了所以这个时候,她应当是“心如死灰”的。

关于白居易“诗杀”关盼盼的八卦,在唐朝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到了宋代以后突然就冒出来,再到清代通过《全唐诗》的“完善”,越传越凶,其实可信度却并不高。

白居易曾经虽然很喜欢蓄妓,但是当他六十八岁重病缠身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发自己的爱妾樊素去嫁人。

樊素是一位妙龄美少女,因白居易的诗成名,由于艳名远播被写进《旧唐书》里面。白居易如果是一个认为女子应该为男人殉情的人,那么他为什么不让樊素给他殉情呢?

白居易不让樊素给自己殉情,证明他并不主张女子一定要为男子殉情。在这种情况下,他却闲着没事干,去“诗杀”别人的小妾,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