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2年胡适病逝,其妻问长子为何次子没来,长子:他5年前就死了

 我好爱你我爱你 2023-01-23 发布于河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复发,在台北逝世。

得知这件事,长子胡祖望连夜从美国飞回台北追悼。

胡适共有两个儿子。

可等长子到达灵堂后,众人却未见小儿子胡思杜的身影。

见状,胡适妻子江冬秀问道:“思杜也知道你父亲的死讯吗?”

令人意外的是,听闻母亲的话,胡祖望突然眉头紧皱,悲恸道:“他已先于父亲离世了!”

胡适一家全家福

江冬秀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小儿子怎么就没了?

更何况,这么些年他们竟然毫不知情……

一篇反父宣言

1948年12月,北平笼罩在寒冬的萧瑟落寞之中。

此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正面临两难的抉择。

一方面,数十万解放军兵临城下。

毛主席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

而另一方面,蒋介石也一再致电,且特派前北大训导长陈雪屏促他南下。

是去是留,投共投蒋,胡适一时拿不定主意。

最终,还是蒋介石手快一步,直接派来专机接驾。

就这样,胡适决定带着一家人,搭上南下的飞机。

谁曾想,临走前一行人却发生了意外。

小儿子胡思杜不愿随父离开。

胡思杜说:“我是普通平民,不担任任何官职。再说我从来没有得罪过共产党,共产党来了不会拿我怎样的。”

胡适夫妇怎愿扔下自己的骨肉。

他们再三劝说,可儿子大了不由娘。

无奈之下,胡适夫妻只好给他留下金银细软,他们则匆匆带上一些书册便离开了故土。

至此,两人终生未归,与留在北平的儿子胡思杜亦再不复见。

北平解放后,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的胡思杜,仍维持了这份工作。

胡思杜是个乐天派。

他似乎并没有因父母的离别而寂寞,也不被“战犯”儿子的身份所影响。

其天性好玩,喜爱交友,花钱又大方,在北京有十多个堂兄弟姐妹,还有故交新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全家合影,后排右一为胡思杜

不久后,胡思杜接到组织通知,让他到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

对此,他兴趣颇浓。

要知道,在当时进革大改造思想,可被进步青年视作组织的器重。

原本,胡思杜去学习前,单把父母留的钱财存放在堂舅家。

可令人意外的是,11个月后,其学习归来。

堂舅正准备把钱还给他时,胡思杜却说出这样一番话:“我要参加共产党,党员不需要金银财物了,我拿去上交给组织。”

不仅如此,没过几天,香港《大公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

作者是胡思杜,而标题赫然是《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

其中内容,更是言辞尖锐,将批判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在文中说,自己受到党的教育后,敢于正确认识历史,明确父亲是反动阶级的“忠臣”,是人民的敌人。

非但这样,胡思杜好毫不留情地细数胡适罪状。

出卖人民利益,助肥四大家族、巩固蒋罪帮政府......

可谓是,句句诛心,毫不留情。

情理之中,这篇反父宣言一出,引发国内舆论哗然。

第二天,美国的英文报纸也转载了这篇文章。

身在美国的父母,看到儿子的伤人之语,又当作何感想?

胡思杜的母亲是最震惊的那个人。

因为在11天前,她才收到儿子的来信。

信中讲到他的学习与亲戚的照顾,并特意关心了父亲的身体,让他少见客。

完全看不出胡思杜有什么决绝之意。

谁知道,他下一秒就能大义灭亲。

彼时,胡母看完文章动心骇目,痛心疾首。

而一旁的胡适虽然神色诧异,看样子却淡定许多。

他把相关报纸剪贴在日记本里,还在一旁批注:“儿子思杜留在北平,昨天忽成“新闻人物”,此当是共产党已得我发表长文的消息之后的反攻。”

显然,胡适是不相信那会是儿子真心之举。

他自欺欺人地把一切都当成儿子的自保。

这不禁令人疑惑,父子二人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不成器的儿子

胡思杜是胡适的小儿子,出生于1921年。

胡适为之取名“思杜”,是为纪念恩师美国哲学家杜威。

同时,其也寄予了他望子成才的厚望。

长子胡祖望的确如此。

他从小就好学不倦,跟父亲一样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后成为一名航空工程师。

按理说,长子如此年轻有为,幼子怎么也不该差太远。

可是这个小儿子偏偏就和读书八字相冲。

胡思杜从小就顽劣调皮,整日与朋友玩乐,心思全然不在学习上。

18岁时,胡思杜跟随母亲去上海避难。

当时,胡适曾委托了一朋友帮忙照。

谁料第二年,朋友写信告诉他,胡思杜不仅在读书上没有进步,而且已经沾染了上海青年的恶习。

胡适放下信纸,叹了口气。

他又开始安慰自己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但事实上,胡思杜成长为这副模样,细究起来也与他的疏于照顾脱不了干系。

那个时候,胡适常年为事业奔波忙碌。

胡思杜几乎是跟在母亲江冬秀身边长大的。

但江冬秀自小缠足,没有学识,个性又泼辣彪悍。

这样的女人怎么能在教育方面给予儿子启蒙呢?

驻美国工作时,胡适常常写信提醒妻子少打牌,“盼望你能有多一点时候在家照管儿子”。

母亲疏忽职守,又放纵溺爱。

再加上生长在无爱的家庭,胡思杜自然只有靠自己野蛮生长。

并且不得不提的是,胡适还有一段风流债。

众所周知,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是旧式礼教的产物。

他对这位妻子并没有爱慕之情。

订婚后,在美留学的胡适先后与美国大学生韦莲司、中国女留学生陈衡哲爱慕相好。

不过,当所有人都认为他会抛弃未婚妻时,胡适又回国与江冬秀完婚了。

但这并不代表风流浪子会就此收心。

在妻子诞下胡思杜时,胡适正背着妻子跟他三嫂的表妹曹诚英同居。

后来女方怀孕,事情败露,他顺势就跟江冬秀提出离婚。

火爆脾气的江东秀知道后,直接拎着儿子拿起刀,面对胡适威胁道:

“你要敢离婚,我就先杀了两个儿子,然后自鲨,看你以后还有没有脸见人!”

这么闹一出,胡适再不敢提离婚。

只是这个家虽保住了,但也给孩子留下了阴影。

更令人心寒的是,胡适并未停止在外拈花惹草。

虽然和妻子没有感情,但胡适对儿子是真心疼爱与关心。

这在他给胡思杜的信中,就可见一斑。

“听说你会说徽州话了,我很高兴!你不要忘了北京话。”

“妈妈说你近来用功,我听了很高兴。你写的字也有进步……我积了一些邮票,积多一点再寄给你。”

“我盼望你好好的用功,也许我明年能接你出来上学。要用功学英文,要保重身体。”

“你今年二十了,应该决心脱离妈妈去尝尝独立自治的生活。”

......

后来,胡思杜要去美国读书。

胡适更是想方设法卖文章、卖讲演,还跑去生活费用较低的美国中部生活。

只为给儿子筹集资金。

其实对胡适而言,要钱随时都能有。

孔祥熙就曾给他汇来3000美元。

但胡适把这笔不义之财照数退回了。

当年大儿子读大学时,他就为了每年的一千二百美金费用,教书挣钱。

他对儿子的爱不是溺爱,而是希望他们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胡思杜显然无法达到父亲的期望。

据说他在美国还转学两次,一无所成。

那么事实上,胡思杜当真如此不成器吗?

其实,胡思杜从小就懂得礼节,一点也没有阔少的架子。

他对老保姆杨妈和家中小二都亲如家人。

而且其两天就能看完《水浒传》,还能唱一口郝寿臣的好戏。

如果不是生在胡适家,说不定京剧舞台上会多一个艺术家。

曾当过他家教的历史学家罗尔纲说,胡思杜小小年纪就是非分明,爱国、爱鲁迅,常常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口号。

有一年,鲁迅来胡家访问。

胡思杜是赶着去帮鲁迅接大衣,以往从不见他这般对待过谁。

胡思杜本性不坏,天资也不差,只是被父母的失职给耽误了。

后来,胡适也反省过自己的问题。

他跟妻子说:“以后我和你都得改变态度,都应该把儿子看作朋友。”

闻言,江冬秀告诉他说:“小三(胡思杜)死没出息,他要学政治,日后做官。”

今生为政治所累的胡适,听了这话也尊重儿子的自主选择。

他对儿子的期待是:“你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可惜,胡思杜自主选择的路,终将走向与父亲背离的方向。

胡思杜之死

《大公报》事件发生后,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教历史。

一开始,他的生活还算平静。

可1951年一场清算胡话思想流毒的运动,彻底搅乱了一切。

他本以为跟生父划清界线后,就可以坦然投入到新生活里去。

可胡思杜忘了,生为胡适之子便是原罪。

这场运动彻底把胡适批透了。

胡适曾经的学生、友人纷纷发言、发稿对其大肆鞭挞。

胡适被扣上“文化汉奸”、“妖怪”、“卖国贼”等骂名。

作为被批斗的主角,胡适犹能读批文后掩卷大笑。

有时,他还在那些文章上写些眉批。

这些批判虽然没有一点搔中他的痒处,但却戳到了胡思杜的痛处。

胡思杜成了“妖怪”的儿子。

走到哪儿都有人用有色眼镜看他,没人敢和他走近,生怕遭受牵连。

别人给他介绍对象,女方一听他是胡适的儿子,马上就跑了。

仿佛他也成为一个“妖怪”。

当时,他在北京的亲戚很多都是党员干部。

胡思杜不愿连累他们,便也不常往来。

从批胡运动开始,胡思杜几乎一直独身。

起初,他还能保持乐观,全身心投入工作,希望用努力得到社会接纳,甚至还想着入党。

可随着运动的断断续续,时强时弱,胡思杜也在摆脱不掉的阴影中渐渐身心俱惫。

直到1957年,他被划成“右派”。

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胡思杜承受不了这个打击,于当年9月留下一封遗书,无牵无挂地选择了上吊。

这年他才36岁。

这封遗书,他不是写给相隔两岸的父母,而是留给了远房堂兄胡思孟。

胡思孟是个没文化的工人,因而不怕受连累。

这些年也只有他出现在胡思杜孤独的生命中。

胡思杜在遗书中写道:“现在我没有亲人了,也只有你了……”

孑然无依,令人唏嘘。

不仅如此,他把自己的 600多元、200 多公债券和一个手表,全部留给了胡思孟。

并期望他好好努力工作,好好教育后代,能为社会主义立点功。

胡思孟收到遗书,立马赶到胡思杜的单位。

只是等他到了,人已经没了。

大院墙上全是批胡批他的大字报。

最后,胡思孟找了个郊外空地,把胡思杜埋了,立个木牌,就算入土为安了。

胡思杜的死,被认定为畏罪自杀,自绝于人民。

因此,当时的媒体也没有进行报道。

他的消逝就如同这个季节的落叶,无声无息。

而就在同年,胡适还于心脏病发作时留下遗嘱。

“如果妻子先一步去世,那么在自己走后就把遗产留给两个儿子。”

这时的他哪里知道,幼子思杜会是最先离开的那个。

直到胡思杜身死半年后,胡适才隐隐约约听说了一些只言片语。

彼时,他先是听说思杜已被革除副教授一职下放劳动,再是传出思杜去年八月自缢的消息。

胡适始终半信半疑,不敢确信。

哪怕是临终前,他也不信胡思杜的事。

一直到胡适去世,这份悲痛终究全由妻子江冬秀一人承担。

当长子告诉她真相,江冬秀不兼职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追问: “你说什么!”

胡祖望泪水涟涟道:“我是在美国听大陆上来的人讲的,我怕你们伤心……”

几天后胡适的公祭典礼上,来了一群自发前来送葬的人。

江冬秀含泪望着人群,忍不住对长子说:“做人要做到你爸爸这样,不容易呵。”

其实,中共一直是有意争取胡适的。

1956年2月,毛主席在宴请政协的知识分子代表时,曾说:“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应当实事求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不仅如此,中共也有派人向美国的胡适传话:“我们尊重胡先生的人格,我们所反对的不过是胡先生的思想。”

不过,胡适听了却哈哈大笑说:“没有胡适的思想,就没有胡适。”

双方终究无法调和。

可最可悲的不外乎夹在中间的胡思杜。

其一生被贴上“不忠不孝”的标签,死后也要背负“畏罪自杀”的恶名。

后来,哥哥胡祖望为让他回到父母身边,在胡适夫妻墓地的东南侧,添置了一块小石碑,上刻:“亡弟胡思杜纪念碑。胞兄祖望泐石。”

1980年,组织重新审查当年的右派,胡思杜得以平反昭雪。

后来,胡适的选集、文集、日记、传记也重新回归公众视线,出版频率之高令人惊叹。

若地下有灵,他应得以欣慰。

结语

胡适生前时时牵挂的幼子,在其生命最后几年里茕茕孑立、孤身只影。

胡思杜一心从政,却成“右派分子”,想要奔赴新社会,却死于冰冷绳索。

他的悲剧亦是时代的悲剧。

胡适一生追求自由主义,对功过是非或许能潇洒置之,但幼子的悲哀必定是他生命中抹不开的遗憾。

参考资料:

李伟.胡适与胡思杜之死[J].文史春秋,1997(01):19-22.

郭汾阳.胡适与爱子胡思杜[J].文史精华,2003(04):41-45.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