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

 恰恰365 2023-01-23 发布于安徽

初次接触《旁观者》是十几年前在去往南方的火车上,因为情节曲折有趣故一气呵成,但只觉得十几个故事中的人物实在是复杂,且大多数非权即贵,不禁感慨德鲁克的一生,简直是活在历史转变的每个潮流浪尖上。单是他亲历过的那些充满变数的场景,已经是令人头晕目眩、应接不暇,更何况德鲁克能够游刃有余地与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充分互动着,同时还可以凭借其独立的“旁观者”的角度深入观察、清晰思考。都说当事者迷,而他却能在当事者与旁观者间自由切换,冥冥之中,似有神助。所以我当时便立志要做一个即使面对大场面也要保持超然、清醒的“旁观者”。

然而随着自身各方面阅历增加,并重读佳作后,我才逐渐懂得其背后的精妙。原来被誉为“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正是因为经历了无数惊心动魄、生死离别的体验后,才得以开创了融会经济、政治、社会与心理学、及科学、甚至哲学等各学科的管理学之先河。我也因此才理解德鲁克为何在管理学诞生之初,就强调了以人为本,权责结合的理念。原来他始终对任何人都怀有好奇心和关爱之心,愿意走进别人的内心,去发现别人有趣的地方。而正是这种对人的观察方式,使得他能够细致入微地体察到别人的心理活动,恰当而及时地予以沟通和交流。德鲁克具有如此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也是值得每一个管理者认真学习的。对于管理者来说,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是记住德鲁克对人对事的观察方法,像他在自序中提到的一样“我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

可以说《旁观者》提到的人物有着千差万别的性格、他们来自不同职业、拥有不同背景、也面临着不同命运,这种多变的场景、多元化的文化正好是管理学复杂性的体现。而如何理解旁观者书中人物、故事与管理学的关系?这些对于读者有何实际意义呢?我认为倘若读者能够像德鲁克那样对自己的同事、伙伴的行为、态度及价值观,有如此敏锐且练达的洞察,那么就有了成为管理者最重要的特质。

而德鲁克凭借旁观者的视角,对于所选取的20世纪不同年代的15组人物,结合地区及世界环境时局的影响,并经过深入分析与思考,从多维度、立体式地描绘出他们的面貌和性格,而他自己管理思想演变的足迹,也自然而然地隐含在对这些人物和故事的讲述之中。读者可以从书中读到以人为本而非权谋管理、权责结合与分权化、通过创新突破死局、最佳实践范例、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顾客导向与创造顾客、与中等伙伴的联盟、效能与效率、追求良知与权利的结合、知识组织与知识社会中的认知管理、防范对问题的冷漠、建立并维系公司信念……等一系列的管理概念,这些大都是德鲁克创建的。而更为难得的是,这些概念产生的缘由,也可以从中窥得一斑。

下面就让我们从每一个故事出发,来深入感受下这些传奇人物带给德鲁克的管理启示吧。

第一章老奶奶与20世纪

开篇文章的主角虽是全书少有的平民化人物,但对德鲁克管理学思想具有重要启蒙作用。故事虽短,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从奶奶的善良、包容,一切以关心他人为出发点;到奶奶独有的逻辑(没有把手的杯子、没有杯子的把手),化繁为简(汇率换算);再到奶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风趣与执着,化成影响力使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

启示:管理应该以人为本,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只要从他人出发,都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章赫姆和吉妮亚

本章从主要人物外表与性格的反差中引出其卓越的人格、观点与成就。

比如,赫姆身体残疾,性格孤傲,突出表现为尖刻、粗暴、反犹太、六亲不认并自我革命的过度补偿行为;但其善于不按常理出牌,而且洞察力惊人、意志力强,刚正不阿,能力超强,主张国家层面宏观调控。

又如吉妮亚其貌不扬、身材矮胖、不符合比例,有意补偿但经常矫枉过正,另外其性格强势、做事执着、挑战权威、热衷于创新(如:主持沙龙)、善良、行事高效、雷厉风行、公关力超强,才华横溢,极具影响力。

启示:管理者只有通过创新才能突破死局、打破官僚体系,摆脱对于过去的迷恋症候群。

第三章怀恩师

本章通过埃尔沙与苏菲截然不同的性格与教学方式,展示了新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能够鼓励学员充分发挥能动性。前者通过观察为学生设计个性化方案,实现引导式教学;而后者则通过天赋型教练点拨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障碍,实现教练式教学。

故事摘录:

12岁那年,德鲁克有一次旁听奥地利著名钢琴家施纳贝尔给同学的姐姐上课,当时这个名叫利奇的14岁女孩已经以技巧娴熟闻名维也纳。

上课的头一个小时,实在是再平常不过了。施纳贝尔先要同学的姐姐弹上次指定的作业,然后请她把某一个乐章再弹一次,再针对另一个乐章问问题。

之后,施纳贝尔说:“利齐,你知道吗,这两首曲子你都弹得好极了,但是你并没有把耳朵真正听到的弹出来。你弹的是你'自以为’听到的。但是,那是假的。对这一点我听得出来,听众也听得出来。”利齐一脸困惑地看着他。

“我告诉你,我会怎么做。我会把我自己亲耳听到的舒伯特慢板弹出来。我无法弹你听到的东西,我不会照你的方式弹,因为没有人能听到你所听到的。你听听我所听到的舒伯特吧,或许你能听出其中的奥妙。”他随即坐在钢琴前,弹他听到的舒伯特。利齐突然开窍了,露出恍然大悟的微笑……

德鲁克突然领悟到:“我可以从成功的表现中学习。”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从成功的范例中学习更加重要。

从此以后,德鲁克一直在寻找真正的老师。他不遗余力地在探访他们的身影,观察他们教学的方式,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一听说谁是“大师级”的老师,德鲁克就会设法溜进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旁听、观看。若是不得其门而入,也设法问学生,看这位老师是怎么教的,他成功的地方在哪儿。因此,多年来,“教学观摩”一直是德鲁克最大的喜好。好比看精彩的运动比赛,绝无冷场。

启示:通过教学观摩(最佳实践),感受到教学是天赋,而学习是技巧,只有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第四章真假弗洛伊德

对于被大众广为神化的人物要重新认识,本章从弗洛伊德的各种语误、意象中的事实与非事实,如自身的困境与被歧视对待,识别科学的真假。

文章分析了弗洛伊德纠结的犹太复仇情节,精神分析上的反犹与排外, 如对待荣格、瓦格纳.尧雷格。以及其纠结的理论,对于自身疑点重重的“科学”理论—“精神分析”的捍卫,已经超越理性主义,进入“潜意识”的境界,走入所谓“虚构故事”的非科学经验,形成“诗歌小说”的文体。他一定要在理性与非理性间维持一个巧妙的平衡,不然就成了宗教治疗师的魔法。陷入迷思,近乎迷信的弗洛伊德是个悲剧英雄,理论太过薄弱,但又非常迷人,因为透露出不少玄机,且深深触动人性。

启示:管理要触动人性,但不能迷信,理论要开放,要能经得起实证检验。

第五章伯爵与女伶

本章从伯爵的故事中反映出欧洲社会主义的兴衰的真正原因,证明极端足以摧毁一切理想。其中对于特劳恩特劳聂克的残疾原因与神秘事迹,侧面印证了一段欧洲社会主义兴衰的历史。指出真正葬送社会主义的前程的其实是民众的狂热、领导人的极端以及缺乏务实的实现手段。

启示:管理要切忌极端,要务实

第六章波拉尼这一家

本章从波拉尼一家终极一生的追求与结果,来探索完美宗教与完美社会终结的根源。

波拉尼一家,个个才华横溢,追求完美与理想(超越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另一选择),但却不得其果,预示着“完美社会”的结束。

德鲁克希望以一个充裕、能让人忍受且自由的社会取而代之;认为可以借由市场的分裂、分隔和疏离来维系自由,即便为了个人,冲突、冒险及走向多元化等代价也是可以付出的。追求大善要允许小恶,“完美的宗教”与“完美的社会”可能会使世界陷于无法容忍,完全失去自由,或引发自我毁灭的战争。

启示:管理不一定追求完美,而要以小的代价维系自由度,方能得大成。

第七章基辛格的再造恩人

本章从克雷默和基辛格外交理论的破灭中反思新理论的原则。这是外交、强权、天才外交家理论的反思。

德鲁克认为美国需要的外交政策,应该是寻求一种权利平衡,是整合“中等实力国家”的伙伴联盟政策。同时考虑除了军事实力以外的其它因素。外交家的领导才干不需要空洞的原则,不应以狡诘和精湛的技巧为主,而应该崇尚简单和诚实。

启示:企业管理中竞争策略的建立要充分考虑与中等伙伴的联盟

第八章怪兽与绵羊

本章从汉斯和谢弗的不同罪恶表现,探寻罪恶的不同面目。

像汉斯那样,人会成为罪恶的工具,他以为靠着自己的野心可以驾驭罪恶;而谢弗本以为可以借着加入罪恶而避免最坏的情况,最后也为罪恶所用。

哪一个更甚?是汉斯追求权利欲的罪恶,还是谢弗的骄傲自负之罪?或许是20世纪的漠然,既不杀人,也没说谎,但却拒绝做时代的见证。

启示:企业管理中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应该是对问题的冷漠。

第九章英国最后一个异议分子

本章从极端异议分子的传统出发,描述了诺埃尔.布雷斯福德试图与现实相抗衡,将其良知与权利结合,但最终却沦为权利的牺牲品。

德鲁克认为传统的诉求是“怜悯之心”,而非“普罗阶级的团结一致”;这诉求要求穷人应得的正义与公平,而非主张对富人的报复;这只是属于个人转变的传统,而非高唱福利;这种传统是良知的,不是权利的,这就是极端异议分子的传统。

诺埃尔.布雷斯福德的确很孤独,但并非“任性”或“古怪”,而是代表良知。他的良知不允许他和权利结合。最终只能沦为牺牲者。

启示:企业管理如何在现实中追求良知与权利的结合?这是每个企业家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十章弗里德伯格的世界

本章从三个不同人物的故事中体现出商业奇才的理念。

比如弗里德伯格的智慧,一眼分辨骗子和傻瓜;他对人、对事的不同见解体现出了其罕见的商业才能、其为人正直,善于激励员工;

又如亨利伯伯的自尊,坚持在获利的同时,要有所贡献;其零售管理之道—精于交易,善于以小博大;对于员工以激励代替惩罚,管理悟性极高;

还比如帕尔布的投资判断,采购方针只是为了公司着想、而非为了客户,这家公司就不值得投资;他不按牌理出牌,创新理财的手段,堪称重振公司的高手。

启示:顾客导向与创造顾客,成功的商业靠创新,优秀的管理也应如此。

第十二章美国报阀鲁斯

本章从报阀鲁斯创办《生活》《时代》《财富》的不同故事中体现出其为人处事、热衷权谋的逻辑根源。

鲁斯第一个将干特图运用在杂志编辑,将工作项目的进度表呈列得前所未有的精细、复杂。堪为进度计划系统的一大创举。

而鲁斯的人际关系、管理风格和那一套体系,正是中国统治者的权谋—虽然不直接对事,却不断地制造下属官员间的摩擦、分化以及互相对立的人际关系,以保障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不受任何人的威胁。

启示:管理事与管理人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但用权谋的方式管人,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下属的才能,反而会引发人才的流失。

第十三章荒野上的先知

本章从富勒和麦克卢汉对于科技的执著与解读中,体会到先驱者对于人类认知的进步,同时也探究到他们蜕变的原因。

富勒和麦克卢汉对于科技已经找出全新的研究方法,他们把科技当做是“人类”和“文化”的课题,而不是放在纯科技的领域来谈,不是“反科技”,而是偏向赞同科技的一方。不愧为先驱者、先知以及预言家。

他们本身就是专心致志的最佳范例(富勒坚持了40年、麦克卢汉花了25年追逐他们的愿望)。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投注到一件事上。

然而,他们的成功,正是失败;因为他们并没有与时俱进,反而将所感悟的“理论”当做了“有启发性的教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成名,他们的出现便不再造成冲击,而带有娱乐的意味了。

启示:从认知管理上看,人类对于事物的理解可以无限接近真理,但是一旦停止探索、止步不前,就会沦为做秀。

第十四章斯隆的专业风采

本章从斯隆及通用高管的各不相同的故事中展现出通用领导人的专业人士的风范,为管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范例。

斯隆强调“权”与“责”应该是相当的。如果你不想要“权”,这“权”也不属于你,就不要说什么责任;若是你不想负责任,也不该由你来负这个责,就别谈“权”。

而管理这个社会的“专业人士”必须负起责任,致力于公众之利。

启示:基于通用公司的实践,德鲁克完成了《企业的概念》或《公司的理念》,建立了管理学的学科,开启了之后几十年的“管理热潮”,其中以“分权”为最。

第十五章无私天真的夕阳岁月

本章从若干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片断,探讨经济大萧条下美国意识的崛起与其影响力的来源。

经济大萧条之下的美国所强调的虽是不拘礼节,但真正的特色却是愿意互相帮助,并给别人一个机会。

在“新的常态”下,美国中心把持一切,社会和社区都很健全、充满活力。造就美国社区意识的抬头,强调共享的价值、生命的喜悦和共同的希望,这是罗斯福“新政”的最大成就。但这种趋势也加强了美国生活中属于地域的、心胸偏狭的和族群的一面。这时期强调宗教、种族和文化的多元,正好形成各种不同的界限。

美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已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信念”,这是林肯“最后最好的希望”。

启示:公司最好的管理应该是树立并维持信念。

《旁观者》与我学业的未来

在当下管理环境日趋复杂与多变的今天,作为一名管理咨询师,学习与研究德鲁克的理论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但是理论是会不断发展的,能够了解这些理论背后的缘由,将会有助于我感悟到管理学的真谛,进而学以致用才是我重读《旁观者》的意义所在。

为此我将充分利用攻读DPS管理博士期间,系统性学习相关理论佳作,实现更优的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在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对于人文环境的洞察力,学习德鲁克那样深入理解自己的老师同学、同事伙伴的行为、态度及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与他们进行互动、主动结成学习小组共同研讨完成学业任务。建立更科学的信仰,积极面对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决不逃避,更不能冷漠待之。

最后,希望借此与老师同学共勉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