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苯的键长究竟是多少?200年来,苯的结构仍然迷雾重重!

 天选小丑 2023-01-24 发布于广西

苯的发现

1825年6月16日,34岁的法拉第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学术会议上宣读了他的一篇论文,介绍了他是如何发现一种碳氢化合物的过程。

当时,英国伦敦的城市照明已普遍采用煤气灯。伦敦的煤气通常是将鲸鱼或鳕鱼的鱼油滴在高温炉子里制备。

产生煤气后,炉底部却总会有一部分油状液体沉积。

法拉第对这油状沉积液产生了兴趣。他花费了近5年时间,通过蒸馏研究其化学组分。

他发现,在80-87 °C温度区间蒸馏时,可得到大量沸点比较恒定的液体。进一步提纯所得液体并进行元素分析后,法拉第认为液体中含有一种化学式为C 2H的化合物,并命名为“重碳氢化物”。

(法拉第于1825年分离出的苯。样品瓶上的“Bicarb. hydrogen”是法拉第对苯的命名。图源:英国法拉第博物馆)

由于当时公认的碳和氢的原子量有误,导致法拉第得出了错误的化学式。但这种化合物确是被发现了。

它就是苯。

苯的结构

虽然法拉第发现了苯,但他并未给出苯的结构。

19世纪以来,关于苯结构的研究日益兴起。许多科学家都对苯的结构提出了自己的推测。

最有名的当属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于1865年所做的那场梦。

梦里,凯库勒看到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并飞速旋转。梦醒后,凯库勒受到梦境启发,认为苯其实是一种具有交替单双键的环状分子。

(苯环结构的历史版本。中间为凯库勒式结构。图源:Wikipedia)

自1865年, 被称为凯库勒式的苯环结构几乎遍布后来出版的化学期刊和教材上。

随着近代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凯库勒式的苯环结构也有问题。

由于电子共轭的存在,苯环并非单双键交替,而由于共振而使六条C—C键等长,键长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

(苯环的公认结构。图源:Wikipedia)

随着苯环结构的“最终敲定”,长久以来,苯环以其结构简单、明了而在许多领域(如从头计算法、气相电子衍射)被作为校准结构的基准分子。

然而,苯环的结构真就被一锤定音了吗?

不和谐音符

随着表征技术的发展,苯环结构也愈发精细起来。苯环键长的数据已达到了小数点后四位的精度。

然而,伴随着结构愈发清晰,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了。

2015年,有研究者通过微波光谱表征了氘代苯的结构,发现了苯环结构的两大特殊性:

1、C—H键的有效键长(effective bond length,1.081 Å)比C—H键的平衡键长(equilibrium bond length,1.086 Å)要短;

2、氘代苯的C—D键长与普通苯的C—H键长几乎相等,二者差值不到0.001 Å。

为什么特殊?因为这两条结论与从量子力学理论推导出的苯结构相悖!

量子力学计算得出,C—H键的有效键长应比其平衡键长要长

而由于D原子比H原子更重,C—D键长应比C—H键长短

这些“不和谐音符”是否意味着苯环的结构另有玄机?

如果我们对苯环结构认识有偏差,那用苯做基准只能“越校准,越偏差”。

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最新成果

2022年, J. Phys. Chem. Lett.上线的一篇论文对不和谐音符给与了回答。

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Thomas Schultz团队利用质量关联旋转排列光谱(mass-correlated rotational alignment spectroscopy,mass-CRASY),对苯环结构做了最为精细的结构表征。

依据实验结果,团队认为2015年报道的两大“不和谐音符”系因未考虑H/D几何同位素效应(geometric isotope effect)而造成的人为误差。

作者们使用的“有力武器”是能够高精度地测量分子结构的mass-CRASY光谱。

这种光谱的结构和原理很复杂。

(mass-CRASY光谱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与测试过程。图源:PNAS)

简而言之,测量时利用皮秒级激光脉冲激发被测分子,然后在激发后不同延迟时间采集所得的分子质谱。本实验的延迟时间为200纳秒,采样间隔为1皮秒。

将所得众多分子质谱通过傅里叶变换等处理,得出被测分子的旋转拉曼光谱。利用该谱得到各键的旋转常数。最后利用旋转常数计算出键长。

(mass-CRASY光谱所测得原始数据(上)与经处理后所得的旋转拉曼光谱(下)CS2 (76 u), C6H6 (78 u),13C−C5H6 (79 u), C6D6 (84 u), and 13C−C5D6 (85 u)。图源:J. Phys. Chem. Lett.)

最终结果:

1、C—H键的有效键长为1.1056(11) Å,而其平衡键长为1.0814(3) Å;

2、C—D键的有效键长为1.0953(6) Å。

可以看到,以上两结果与量子力学理论得到的苯环结构规律相符。

自此,“不和谐的音符”消失了。

Schultz课题组于2017年在PNAS上报道了他们研发的mass-CRASY光谱技术。时隔5年,这项技术派上了大用场。

常见如苯,说不定日后又会弹出不和谐的音符供人研究。无怪有机化学科研领域能够经久不衰!

--纤维素推荐--

更多信息请移步原文:

https:///10.1021/acs.jpclett.2c02035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