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材料)关于“新时代文学”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1-24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地方”中看到“大世界”,看到社会和人类的问题,看到共通的人性,是新世纪以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普遍具有的特点。尽管当前世界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但从文学意义上谈论“地方性”仍然很重要。文艺创作应该有来自“地方”的切实的生活经验。
这里所说的地方性经验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地之子”融入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生命中,获取富有生活质感和生命热情的生活经验,只有如此,文学才有进入人心的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二是要体现出地方性的风土人情,也就是地方色彩。
“地之子”的生命体验与人的精神、情感、命运相关联,也联系着地方的风土人情、地方的气韵色彩。闻一多说过:“真要建设一个好的世界文学,只有各国文学充分发展其地方色彩,同时又贯以一种共同的时代精神,然后并而观之,各种色彩虽互相差异,却又互相调和,这便正符那艺术底金科玉臬'变异中之一律’了。”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包含着地方色彩的地方生活经验,对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怎样理解地方色彩呢?我们不妨把“地方色彩”理解为地方文化形式,它包含地方的语言表达形式、特有的民俗、人际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审美形式等。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我们重点讨论“地方语言”和“地方风俗”这两个问题。
“地方语言”或者说方言是体现地方色彩最为直接的呈现形式。刘半农认为“方言”是文学创作中最感动人的一种语言。今天,纯粹的方言写作似乎有太大的局限,但优秀的作品不能没有地方语言的韵味和特点。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韵致,张炜小说的胶东风情,贾平凹小说中的西北味道,都在证明着地方语言的审美力量。张炜曾对“语言”充满敬意地写道:“大概不仅仅是职业习惯,我总是急于寻找一种语言。语言对于我从来就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人生之路上遭逢的万事万物之所以缄口沉默,主要是失却了语言。语言是凭证、是根据,是继续前行的资本。我所追求的语言是能够通行四方、源发于山脉和土壤的某种东西,它活泼如生命,坚硬如磐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他就撒落在野地上,潜隐在万物间。”这种与野地、山脉、泥土息息相关的语言,自然包含有地方的文化经验和气息。这是富有生命力量和表现力的语言,也是我们强调文学语言地方特点的原因所在。
地方语言传达着地方文化的气息和源于泥土的活力,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形式却是构成地方文化经验的重要文学内容。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形式包含着风景、仪式、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民间故事传说、民歌民谣等内容。地域的、不规范的民间文化,对于作家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其包含的生动的、鲜活的地方文化经验往往给文学带来审美活力,并且启示当下的文学创作应避免过分技术化和观念化的倾向,重视切实的地方生活经验和文化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变化中把握生活的变化、文化的变化,才能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王光东《小说家要善于从“小地方”看到“大世界”》)
材料二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中,不断从人民生活中吸收营养、萃取题材。作家视野开阔,视点下沉,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各种写法多元并举,其中尤以现实主义为创作主潮。
新时代长篇小说中,一些作品血肉饱满、脱颖而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果细加品味,不难看出这些作品都是在继承现实主义基础上,或饶有新意或富有深意。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这方面就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长篇小说《人世间》展现一户普通人家的相濡以沫和不懈打拼,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与时代气韵。作品的成功正在于作者坚持和光大了现实主义传统。长篇小说《主角》以一位秦腔女艺人的人生起伏为切入点,把台上的“戏”与台下的人生连通起来,营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体现作者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赓续。
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手法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现实题材讲究以生活故事和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现实,现实主义手法为此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证。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与文学精神、当代作家的文学素养与写作追求、文学读者的欣赏习惯与阅读需求等方面来看,现实主义文学一定会涌现更好的作品,得到更多的关注。现实主义精神将生生不息,现实主义文学亦将绵绵不绝。
(摘编自白烨《新时代文学的新拓展与新经验》)
材料三:
22章:馍也蒸得好,不含浆、不塌气、不炸背、不烂底。说一声“拔笼”,两个人站在高凳子上,朝下抬一笼,气是圆的,馍是圆的,抬一笼,气是圆的,馍是圆的。七八笼拔下来,任谁都得把今天的好馍夸上几句。
27章:老师为啥看上你了,一来觉得娃乖,小小的就活得没别人顺当。娃可怜,但可爱。有些娃看起可怜,也可憎得很很,一身的瞎瞎毛病,老师不喜欢。二来觉得你有潜力。就在你们这班秦腔学员里,你都是最好的。在女娃娃里面,你是能真正挑起梢子的人。别人没这个眼力,看不来的!眼力那玩意儿是教不会的!那是道行,你还不懂。三是老师看你能吃苦。这是唱戏这行的本钱。不吃苦中苦,哪能人上人哪!
73章:她一边唱“一缕幽魂无依傍,星月惨淡风露凉”(秦腔《游西湖·鬼怨》),
一边慢慢朝下“卧鱼”。这就是那个长达三分多钟的下蹲控制动作。身子几乎是一个关节一个关节软卧下去的,但又不能让观众看到关节的生硬折叠。她是一匹锦缎。这匹锦缎像是被魔力所控制而点点柔软下沉着。当身子旋扭到三百六十度,呈“犀牛望月”状时,恰似一尊盛着盈盈波光的“玉盘”,琥珀粼粼,却点滴未漾……
(摘编自陕西籍作家陈彦《主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世纪以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植根生活,能够看到社会和人类的问题,看到共通的人性。
B.文学作品必须接地气,融入土地和人们生命感知,获取相关生活经验,才能深入人心。
C.纯粹的方言具有审美效果,最能体现地方色彩,也是文学创作中最感动人的一种语言。
D.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具有现实主义风格,饶有新意,富有深意,受到读者青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当前世界文化、地域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作者认为“地方性”会冲淡文学意义。C.闻一多的观点和鲁迅先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文学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家张炜所追求的文学语言包含有地方的文化经验和气息,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分)
A.徐怀中的《牵风记》以千里挺进大别山为背景,刻画了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和牺牲的革命者,洋溢着解放战争中英雄们的精神之美和人性光辉。
B.徐则臣的《北上》以大运河为主题,在百年历史源流中书写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在世界视野中重新勘探、塑造中国人的文化品质和现代意识。
C.李洱的《应物兄》通过对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与精神状况的考察透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转化中的繁难,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深思。
D.刘慈欣的《三“三部曲”》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充满想象力和理性思维力。
4.结合材料一分析陈彦小说《主角》中的“地方色彩”。分)

5.新时代的文学作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分)



1. (3 分) C (文中表述:“纯粹的方言写作似乎有太大的局限”)

2. (3 分) B (“从文学意义上谈论“地方性”仍然很重要”。)

3. (3 分) D (“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不是现实主义作品。)

4. (4 分) ①“娃乖”“瞎瞎”等陕西特色的语言,体现了地方语言的韵味和特点,传达 着地方化的气息和活力;②“蒸馍”“秦腔唱词”“卧鱼动作”等内容,体现了陕西的 土人情、民俗形式,给读者带来异样的审美活力。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5. (4 分) ①文学创作应避免过分技术化和观念化的倾向,重视地方生活经验和文化形式。

作家视野开阔,视点下沉,继承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