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53讲:《文心雕龙》与文学创作)

 凌云悟道 2019-06-26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

53讲:《文心雕龙》与文学创作

教学内容:《文心雕龙》与文学创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文心雕龙》文学创作理论进行回顾,探讨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创作的准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文学创作的个性和风格;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尝试文学创作。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观点;文学创作的基本知识

文心雕龙》与文学创作

一、“龙学”关于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观点

刘勰用“文心雕龙”作为书名,是把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高度统一而言的,文心属于运思谋篇,雕龙属于雕琢文辞,突出概括了作者的文学观点。 

对于文学创作的源泉,刘勰在《明诗》中有说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说诗歌创作的产生,是由于作者主观情绪受到客观事物的刺激而发生感应,内心感与应互动,应自然要变为吟咏。由此可见,文学创作的来源是客观事物。刘勰还在《物色》中进一步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都是在反复强调感物吟志。正因刘勰认识到文学的变化是由于社会情况的影响,文体的兴衰和时代息息相关,才得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一合乎历史唯物主义的著名结论。故而他在《议对》中要求作家: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田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把熟悉生活作为舞笔弄文的先决条件。 

对于文学创作的准备,刘勰在《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只有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才能正确观察、分析、评价一个作品,对于有志于创作的人,博观就更显其重要了。作者须触物园览来引发实感真情,达于政事以了解和熟悉所写题材,博见文学经典以厚实创作功底,而后才会拥有丰富内容,能够为情而造文 

在《通变》中,刘勰说得更直接: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鬟,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即先要广泛浏览和仔细阅读古今作品,掌握住文章写作的纲领,从中摄取合乎需要的东西;然后开拓文章的思路,设置文章的重点,使文章的发展像乘马远行,放长辔头,从容不迫,有节奏的前进。应依据表现情志的需要去继承古人的成就,根据自己的气质特点来施展革新,辞采如长虹拱起彩色的脊背,光辉如朱鸟鼓动美丽的翅膀,那就是卓越不凡的文章了。

对于作品的自然真实,刘勰在《原道》中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在《隐秀》中又说: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指出反映现实的作品,必须出于自然,而不应矫揉造作,有人把晦涩当作精深,虽然深奥了却算不上是隐,有人雕琢字句求其工巧,虽然精美了但算不上是秀。写物务求形神兼备,精貌无造,抒情务求情深志远,真挚动人。主章力求情志深刻而不诡奇,风格清新而不混杂,用事确实而不荒诞,意义纯正而不雅曲,结构精练而不芜杂,文辞华美而不过分。 

刘勰总结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辞生互体,有似变爻。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匏。即深刻的文章文采丰盛,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由文辞变化而产生的意蕴,就像卦爻变动而生四象。挺拔的秀名,是在长期思虑中偶然交融而成的。它使人听了心神摇荡,其美妙超过了笙匏之声。所以刘勰把情深而不诡事信而不诞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把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作为写作文章的法则与准绳。 

对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刘勰认为:是万物的根源,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是普遍的规律,文学创作当然也不例外。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进而达到文章的衔华而佩实。说明有内容必有形式,内容与形式不可分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家的创作过和,实际上也就是处理内容与形式的予盾,使两者终于取得和谐统一的过程。 

《情采》是刘勰论述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篇章,他明确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一句巧妙的比喻,清楚地解释了内容与形式的主次关系。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刘勰承认文采有助于内容的展现,却只能起辅助作用。假如文章内容糟糕,纵有华美文采也无法使其成为佳作。一篇文章的优与劣,根本在于它的内容丰富与否。 

对于创作构思,刘勰在《神思》中有精辟的创见: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叶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勰仅用两句话,出色地描绘了作家的艺术构思,艺术想象的特点、过程和情景。把感情推动想象,想象充实感情,在想象的作用下心物逐渐交融的过程总结为:物与神游的艺术规律。进而认识到文思的通塞与作者的志气和辞令息息相关。所以刘勰强调锻炼文思,把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提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的高度。指出能够写出成功作品,无不是靠学识渊博、技巧熟练。如果学识浅陋而空去磨蹭,或才能短疏而徒然求快,是决写不出成功的作品的。写作构思时,思路阻塞的人苦于内容贫乏,陷溺于辞藻的人又忧愁条理杂乱。那么,广博的学识就成为救济内容贫乏的粮食,中心贯串就成为拯救条理杂乱的良药。 

对于创作中物、情、辞的关系,刘勰在《物色》中这样写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年四季景物变迁,给人以不同的感情和思绪,情来之于物,为物所决定,辞因情而发,为情所制约,这就是文学创作中物与情,情与辞最基本的关系。情依存于物,辞依存于情,情是物的主观反映,辞是情的表现工具,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内在的统一性。刘勰用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来概括这三者的关系,揭示了千古不磨的创作原理和基本规律。他还在《诠赋》中进一步阐明: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辩证地说明物与情、情与物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作家在写作中只有取得物、情、辞的有机统一,解决好物与情、情与辞这两组矛盾,笔下才会有优秀作品诞生。 

对于作家创作的个性和风格,刘勰在《体性》中,从创作是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的原理出发,指出作家先天的和后天的是形成作家风格的主观因素,作品风格的不同其异如面。并总结说:才性异区,文体繁诡。辞为肤叶,志实骨髓。雅丽黼黻,淫巧朱紫。习亦凝真,功沿渐靡。即说作家的性情才气各有区别,文章风格变化繁多。文辞是文章风格的外在表现,作家的性情,才是风格的根本因素。典雅华美的风格,犹如古代礼服,端庄优雅,淫丽新巧的风格犹如朱紫相杂,色彩混乱。通过学习能够形成好的风格,不过见功效要经长期濡染。 

如同在许许多多的兵法书籍里,《孙子》始终首屈一指,历久不衰一样,《文心雕龙》在文学史上也已历经1500多年而光芒四射。现在来认真研读它,仍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文学创作的基本知识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是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活动。

(一)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创作的源泉,即文学创作的成因,包括材料因、形式因、创造因、目的因。

1.文学创作材料因

文学创作的材料因是指作家在创作之前准备的素材或材料,即创作主体所凭借的客体对象。 材料因是文学创作活动的第一成因。文学创作材料的获得,既依赖于外部世界又依赖于外在材料通过作者头脑的内在化。因此,材料的两个源泉分别是客观源泉和主观源泉。

客观源泉首先是现实生活,其次是自然界还有其他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整个外部世界的各个方面(社会、历史、现实、文化)等都是创造材料的客观源泉。

作家把外部材料进行内化,供自己创作使用的过程是文学创作材料的主观源泉。

开掘主观源泉的途径:作家要具备像敏感,记忆力等一些必须的心理素质;作家要对现实生活充满热情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让自己的主观心灵接纳更多的新鲜的材料,使主观源泉保持着不断喷涌的状态。

2.文学创作形式因

创作主体赋予材料以形式,是文学创作的形式因。形式化过程包括:内在的形式化和外在的形式化。

内在形式化指作者脑中积蓄的材料被某个意念,意向或观念激活,材料聚拢起来,由原来无序的散乱的状态逐渐变成有序的有机整体。因为是在作者心中展开的形式化,所以称为内在形式化。

外在形式化是指内在形式化外显成为能够被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的过程。

3.文学创作创造因

创作主体即作者在创作活动中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其一,作者是创作活动的唯一主创者。创作活动的完成,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从收集材料,到构思,再到写作,每一步的发展和最终完成都是凭着作者坚强的意志力推动的,每推进一步,都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精力,没有强大的意志力根本不可能完成。其二,作者能量的大小决定创作活动的成效。作者先天和后天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作者在创作活动中能量的高低和文学作品质量的优劣。一般而言,写出一部作品并不难,难的是写出大家都公认的好作品。作家的能量直接决定着其文学成就的高低。其三,作者的创作个性决定着创作活动的个人特色。

文学创作的风格是作者独特气质的表现,缺乏创造力的作者,只能追随和模仿别人,不能创作出为人喜欢又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成为有创造力作者的条件:可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社会为作者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其主观方面:天赋加努力。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天赋必不可少,但后天努力更加重要。所谓后天的努力是作者主观上有强烈的创作使命感,成就欲和自信心以及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反复探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天赋加努力,再凭借社会所提供的必要条件和机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作者就会脱颖而出。只有这样的作者,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他的不断深入和进步的创作因。

4.文学创作目的因

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作者想要写成的那部作品及其产生的影响。目的因是为创作活动规定一个方向,避免文学创作陷入任意状态。目的因的种类可分为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有意识的目的和无意识目的。

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个人目的是指对作家个人有益的目的,如自我的实现,排遣忧虑烦恼,提高精神境界,获得名声物质利益等。社会目的指对社会群体有益的目的如给读者带来愉快,帮助人更好地理解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等。

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内在目的指在创作活动之内实现的目的,如创作过程中作家抒发了他的情感,表达了他的思想,排遣了他的苦闷等。外在目的是在创作之外实现的目的,如给作家带来了声望,给社会造成影响等。

有意识的目的和无意识目的:有意识目的是指能够被作者察觉到和意识到的目的。无意识目的指作者意识不到或者察觉不到又确实存在的并在创作中或创作后获得实现的目的

(二)文学创作形象思维的特点

文学活动把握的对象是活的整体的人及其生活;文学创作的直接目的是创造艺术形象;文学活动的功能是感染人教育人;文学创作活动运用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进行创作。

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的特点:

一是自始至终的形象运动。处于创作状态的作家,头脑总是处在对应接不暇、千变万化的形象的分化组合中,始终都是思索着、体验着、创造着具体的感性形象。

其二是形象思维的主要运作方式是艺术想象。形象思维中的艺术想象主要是幻想和联想。联想是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想起其他事物,幻想也不是完全虚幻的空想,而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包含着更多的情感和愿望因素。艺术想象中的联想和幻想是罗织在一起的,联想中有幻想,幻想中有联想。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想象,既显示了作者巨大的创造力,又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三是情感活动的复杂交织。形象思维进入作者的头脑当中,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逻辑运思过程,而是整个心灵全面激活和积极投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不仅有认识,还有感知,想象,情感和意志。

(三)关于文学创作来源的论说

文学创作来源的论说主要有:天赋论、教习论和综合论

天赋论认为创作能力取决于作者从其血统和遗传中得到的先天禀赋。如刘勰说:夫姜桂同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德谟克利特说:只有天赋很好的人能够认识并热心追求美好的事物。

 “教习论认为创作能力是作家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创作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努力越多,获得的能力越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环境 ,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10] 

综合论认为创作能力的形成既与先天禀赋有关,也与后天的学习、训练培养有关,是两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贺拉斯说: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天赋作为创作能力的先天条件是一种被动因素,教习推动着创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主动因素。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和训练,不仅实现地推动创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甚至能促使天赋发生某些改变。天赋同样影响着学习训练的效果和进展的速度。

(四)培养文学创作能力

文学创作能力包括:理解力、想象力、情感力、直觉力、审美力和造型能力

理解力。作家描写生活不能只描写生活的表面现象,应该深入到生活的本质中去,对生活做出某种解释和评价。作家对生活这种特殊的透视力被称为理解力。

其特点:作家理解的对象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整体的人;理解力是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相统一的过程;作家对其理解的内容有确定的把握,但很难用逻辑语言说清楚,只能用艺术形象表达。

想象力。想象力是指作家在对现实生活大量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创造艺术形象,赋予他们以个性和激情,虚构故事情节并将其铺展开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更有光彩和更加动人的文学世界。

情感力。情感力指作家把来自于生活中的情感加以艺术化,即把生活中的情感形象化,形式化,理想化,运用理智对情感进行选择,过滤,纯化加以适当节制,使情感含有更多思想内涵的过程。

直觉力。直觉力是指一种直观的顿悟,不是简单的感觉和知觉,而是直观的认识能力,能够通过外貌直达事物的本质。

现象特征:艺术直觉的现象特征主要体现在偶然性、情绪性、超逻辑的自发性以及所显示出的巨大的创造力上。

一个作家要获得活跃的,发达的直觉力,不能坐待神秘力量的启示,也不能依恃自己的天才,而是在平时肯下功夫,多下功夫,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不懈的思考和探索,积累起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才能最终获得顿悟的直觉力。

审美力。审美力是指作家在创作中自始至终充满着的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构想和对美的建造的能力。

审美发现能力是对世界审美的把握能力,综合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情感力,从平凡琐碎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美。法国艺术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审美创造能力是在审美发现能力的基础之上,最终把审美意象物化为审美的文学作品,审美创造能力担负着两项主要的任务,一是审美意象的创造,一是美的形式的创造。

造型能力。造型能力是指作家在文学作品创作中,运用记忆中的表象,情感,观念造成艺术形象的一种建立在其他所有能力之上的整合能力。

造型能力使全部创作的材料和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是作家个性心理结构最全面最充分的显示和表现,一方面充分体现着作家全部的创作天性和个性,另一方面也遵循客观的外在尺度,是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完美结合。

(五)文学创作的过程

文学创作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即积累阶段、构思阶段和写作阶段。

积累阶段。文学创作的积累阶段,就是为创作准备原始的材料或素材,作者把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源源不断地积存到头脑中。
  其类型有:表象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直接积累、间接积累、有意识积累、无意识积累等。

构思阶段。构思是指产生在某种内心心理驱动的作用下,作家在头脑中构思出具体的,活生生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

其特点:构思活动总是处于一种凝思冥想之中,需要保持虚静的心态和高度专注。构思有时候要经历很长时间,特别是构思鸿篇巨制。据说,歌德构思《浮士德》前后经过60年之久,罗曼罗兰对《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构思用了20年。

写作阶段。写作阶段是指作家运用语言媒介把内心的形象尽量准确,鲜明,生动的描绘出来。以便让读者也能像作家那样看到和感受到这些艺术形象。

其过程: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对他描绘的形象要再次活脱脱地,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作者要用最恰当的词语把这些形象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写作完成后,对初稿进行必要的修改。

创作中的情感运动主要有三个阶段:创作情感的激发;情感能量的释放;审美愉悦的享受。三股情感流的交汇:动力情感流;内容情感流;审美情感流。

上述三种情感流在文学创作中不可分割地相互交汇在一起。同一种情感,在未被表现出来前是动力情感,在表现之时是内容情感,在情感发挥动力作用或被表现的时候,都有可能激发审美情感。在创作活动中,这三股情感流同时存在,相互混杂,很难分清。

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灵感是作家大量的无意识心理突然涌入意识中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灵状态。在这种心灵状态里,会感到自己脑筋特别灵敏,思路特别清晰,精力特别充沛。

其特征:灵感的来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是灵感的显著特征之一;灵感发生时常在作家苦思冥想中断的时候;灵感到来时总是与高度亢奋的情绪相伴随。

灵感起始于一种充盈的内心状态,这充盈的内心状态来自作家生活积累和艺术探索,灵感既不是来自神授也不是来自天才,取决于作家长期生活的积累和艰苦的艺术探索。清代文论家袁守定说: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正道出了灵感与作家努力的关系。

(六)文学创作的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从文学作品整体上,即在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呈现出来的品貌。其形成基础包括:作家学识、作家才情、作家气魄、媒介传达能力。

作家学识。作家的学识表现为对事物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艺术认识和艺术把握。我国清代文论家叶燮说:无识则不能取舍,唯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

作家才情。作家的才情即作家的才能和情致,是包括作家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艺术才能和审美情致的融合统一,是创造文学风格的又一个重要机制。

作家气魄。气魄是指作家进行艺术独创的气度和胆略,是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的表层化显露,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气势。

我国古代文论有文如其人之说,西方文论中也有风格即人的论断。作家只有敢于遵从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认识,表达个人独特的情感评价,抵御非艺术、非审美因素的干扰,才能自创一家,形成风格。

媒介传达能力。作家的媒介传达能力是指作家对语言符号媒介的熟练掌握和运用,通过语言形象成功传达出内蕴丰富的审美意象。作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然要有极为优秀的媒介传达能力,才能把鲜活生动的审美意象寄寓在超凡颖异的语言形象中,从而形成独有的创造风格。

(七)文学创作的历史类型

文学创作的历史类型主要有:古典主义、人文主义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古典主义,是指古代希腊的文学创作体现出的原则方法和特征。其代表时代是: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伯里克利时代的文学创作。其代表样式是悲剧。其特征是:审美意识的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艺术描绘的明晰与适度的协调;形象塑造的理想化和现实感的统一。

人文主义现实主义,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在欧洲的以表现个性的人,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为目的,描写尘世快乐,人生伟大,展示人的潜能和价值,反对中世纪神学家的人生观念的一种文学现象。其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薄伽丘、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英国的乔叟莎士比亚等。其特点是:模仿自然、追求真实;现实与理想结合。

新古典主义,是指1718世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欧洲出现的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创作为典范,继承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现实主义者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教义传统的一股文学思潮。其代表作家有:法国剧作家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理论家布瓦洛。其特征是:崇尚理性;遵从权威;讲求规则;情理和谐。

浪漫主义,是指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欧洲各地兴起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进入发展新时期,浪漫主义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浪漫主义不要求主观表现的内容符合客观生活的真实,以对自身理想,愿望的讴歌和感受,情绪的抒发达到否定现实的目的一种创作类型。其特点:形象塑造的理想化;情节设置的意念化;表现手法的夸张化。其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雨果乔治·,英国的拜伦雪莱,德国的荷尔德林海涅。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法国的拉马丁,夏多布里安,德国的施莱格尔,诺瓦利斯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夸张狂热的空想和呼号令人生厌,浪漫主义的想象和虚构不能满足作家的需要。人们对现实进行冷静的观察和思考,用客观的目光分析外在世界,研究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黑暗的一股文学思潮。18世纪的英国小说、法国启蒙运动文学、俄国讽刺文学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直接先驱。其特点是:客观真实;主观真诚;历史感;典型塑造。其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俄国的果戈里托尔斯泰等。

自然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出现在法国的一种创作方式,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左拉龚古尔兄弟等。其特点:标榜科学;排斥情感和想象;强调客观精神;排斥提炼和概括。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确立,具有注重社会教育传统,包涵强烈的爱国主义和追求人类解放的一种创作类型和方法。其特点是:真实地历史地描写现实;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用社会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

新现实主义,是指20世纪盛行于拉丁美洲、包括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神奇现实主义和心理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类型。其代表作家有:危地马拉的安赫尔·阿里斯图里亚斯等。其特点: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干预、揭露和对抗现实);浓重的神奇魔幻色彩。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兴起的艺术观点和方法并不完全相一致的许多流派的统称,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其特点:反对现实主义,提倡非理性;关注精神生活,强调内心体验;表达复杂性感受、进行实验性创作

后现代主义文学类型是后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科技和信息的极度发达,文化的大众化和商品化带来的是文化主体的消失。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俗文学的界限基本消失,主体尴尬地处于缄默无言的耗尽式的痛苦状态。后现代主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在欧美,并在20世纪70年代进一步兴盛的一种文学现象。后现代主义包含许多流派:荒诞派戏剧、法国新小说、存在主义文学黑色幽默等。

其特点是:平面、无言、断裂、混乱。平面,平面即无深度,作品审美意义消失,排斥思想,趋向于单纯的表述,趋向于写作行为的不断延续;无言,无言即无法说出主体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在后现代主义的语言观看来,不是人控制和使用语言,而是人为语言所控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断裂,断裂即历史感消失,在后现代主义里,没有任何一个时刻与其他时期相联系,只是不断变换的当下经验;混乱,混乱即不确定。不确定是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格,代表了对一切秩序和结构的消解,对世界整体性的否定和怀疑。这种无秩序,混乱的不确定状态,使作家成为一个只知写作,却不知自己在写什么的文字机器。

 

三、进行文学创作的必备条件

进行文学创作,就要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和写作技巧。

1.文学创作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在理想型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中有很明显的体现。理想型文学具有表现性,它超越现实,靠作家想象创造出一个理想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人人平等的理想乐土。理想型文学还具有虚幻性,但它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而是将这种素材通过想象,进行夸张变形。例如: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的夸张,追求的并不是逻辑真实,而是情感真实。

2.文学创作要有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这在现实型文学中有所体现。现实型文学具有再现性,忠于现实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艺术不仅永远忠于现实,而且不可能不忠于当代的现实,否则它就不是真正的艺术。例如:鲁迅的小说就是为人生,表现出直面人生的精神。现实型文学还具有逼真性,以写实的手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巴尔扎克认为: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3.文学创作要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通过福尔摩斯对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案件的破解,体现了作者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令读者为之惊叹。悬疑小说的作者,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4.人物塑造在文学,特别是小说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文学人物十分钟的行为,可能是他十年的经历的反应,不要局限于小说情节,要去想象他的整个生命。小说中的人物在文学家的思想中拥有了生命,不是文学家让他做什么,而是他自己想做什么。当你达到这种状态时,文学形象的创作就是成功的。那些文学大家就是在思想中这样孕育了成千上百个形象。文学形象往往有原型,例如: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就是以当时法国某城一桩情杀案中的青年原告为原型创作的。

5.文学创作还要有熟练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家在艺术构思中的那些形象、意念等,最终毕竟要借助于语言文字落实到纸上,因此,对语言文字的熟练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实而难巧。这就要求作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把形象定型在纸上,使之成为可被读者接受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其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学习了《文心雕龙》,接触了“龙学”,对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有了基本的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希望大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拿起笔来进行创作,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勇于实践,运用知识,勤于动笔,不断进步,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