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获》杂志上的留美作家较多

 对岸合欢树 2023-01-24 发布于河北

有文学爱好者看到这个标题,又要喷“文坛不关心底层”了,或者“作家不关心老百姓”了。我先把这话放在这里。我这篇文章也不是要喷的。

其实不止是《收获》,其他杂志上的留美,或者留日,留新加坡的作家也比较多。我只不过这两年只关注了《收获》。

女作家张惠雯,是个留新加坡作家(刚才我说她是留美)。女作家黑孩儿,留日不留日不知道,反正至少在日本居住很多年,属于“旅日作家”。女作家盛可以,我不知道她是什么身份,我就看了她的小说的一个片段,里面的故事发生在“美国”。

有好多作家写的小说,都是反映海外的。以前有个土豆网原CEO王微,主编说审核他的长篇小说仅用了一个月,平时都是三个月的。这个CEO写的小说,也是反映海外。看来《收获》主编很重视反映海外生活的小说。有人说作家盛可以写的小说不错,但说实话,反映海外作品的小说,不能说不好,但很难引起我们的共鸣。当然了,黑孩儿写的《惠比寿花园广场》还不错,故事虽发生在日本,但是你把背景放在中国也成立。

说海外的作品很难引起我们的共鸣,但我们的作家都不写“城市小说”。王占黑的小说刚刚走出小区,写快递员——其实还是跟小区有关系。

文章图片1

《收获》这种龙头杂志,上面的底层作者很少(可以说没有)。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文笔好的作者,大多都是硕博,或留学美国,或留学日本。想写出好作品,你的生活条件得不错。但是条件不错的作者,对某些弱势群体没有体会(这个弱势不特指打工仔)。这是一个悖论。

除了那些留美作家,本土作家,《收获》上的作家最低文凭,也是本科。考的大多都是重点大学。这些作家毕竟有那个深厚的写作功底,这比弱势群体作者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学习创作的最好的一点是,首先你得把“舆论工具”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能等着其他作家来为你说话。

比如很多人讨论“伤痕文学”,说伤痕文学是无病呻吟,借着伤痕文学批判那些无病呻吟的小资,说他们受的苦比农民少多了,他们没资格说苦。搞文学理论创作的,也只能在网上跟别人讲讲道理,但是你会搞创作,那就不一样,你懂得如何反击别人。——前提是,你有发表作品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