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860277 2023-01-24 发布于河南
在人均寿命不到55岁的晚唐,有这样一位“神人”。他从成年之后开始准备科举,结果考了将近40余年,才在59岁那年考上进士,搭上了唐末科举的末班车。
按理来说,普通人在这个时间点才进入朝堂,政治生涯已宣告结束。但是,倒霉了大半辈子的“神人”,却能在晚年平步青云,一路做到了前蜀(五代时期)的宰相。

北宋大臣张唐英在《蜀梼杌》一书中,给予他高度评价:“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如果说在功名利禄上大放异彩只算个人成就,那么他所留下的诗词则给整个晚唐文学点燃了最后的焰火。

这位“神人”,自然就是写出“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花间词派代表人物——韦庄。

科举不第,被困长安



公元836年,韦庄出生于长安京兆韦氏,为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到了韦庄这一代时,韦家早已家道中落。先祖还能凭借门荫入仕,韦庄就只能靠自己发奋读书,才能通过科举入仕。

幼年时期的韦庄,是不幸的。父母接连过世,让他很早就失去了最大的依靠。

好在韦庄自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韦庄年纪轻轻,就能以艳语为诗,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文学天赋。

再加上韦庄平时为人疏旷通达,不拘小节,因此他在京兆一带颇有名气。

成年之后,韦庄曾为生计所迫,远赴塞外,到昭义军节度使刘潼帐下任职。

即使远在战火纷飞的北都太原,韦庄也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学习治国安邦的谋略。

作为一个传统的读书人,韦庄渴望有朝一日能够青云直上,一展平生所学。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20岁以后,韦庄曾数次参加科举,皆以失败告终。每一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名落孙山而归。朝堂的腐朽与黑暗,让晚唐的科举成为了普通学子内心深处最遥不可及的梦。


公元880年,45岁的韦庄在长安科举不第。恰逢黄巢率军攻入首都,韦庄还未脱身,便困于战乱之中。

等到两年后,韦庄好不容易才找到离开长安的机会,却失去了弟妹的消息。

公元883年,韦庄有感于山河动荡、亲人相离,在东都洛阳创作了一篇堪称他平生之力作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
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
……
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
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献相公。

诗人借一位逃难的妇女之口对唐末黄巢起义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描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全篇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庞大严密,语言清丽精工。此诗一出,就受到人们的争相传诵,一时洛阳纸贵。

后来,人们把韦庄的《秦妇吟》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木兰辞》并称为“乐府三绝”。

流落江南,纵情山水



天下动乱,民不聊生,韦庄也不知道何处才是理想的归途。

正好有一个从金陵来的远客,跟韦庄叙说着江南的秀美风景:“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

对于唐朝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江南永远都是他们向往的美梦。

韦庄本是长安杜陵人,从战火纷飞的关中一路颠沛流离,看惯了满目苍夷与民间疾苦。

江南这片风景独好的乐土,对于韦庄来说简直就是天堂。

这里有风光如诗如画,这里有山水清丽旖旎;这里有舞榭歌台,这里有越女名士。

本来身在异乡为异客,但是江南却成为了韦庄的第二故乡。当韦庄日后远在蜀地辅助王建成立蜀国,再也回不去长安时,江南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江南的安定繁华,让漂泊的韦庄找到了一点安定感,只有在这里,才能让他暂时忘却目睹乱世的惨况:“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在江南的这几年,可以说是韦庄人生中一段最为快乐纵情的时光。


韦庄后来在蜀地写就的五首《菩萨蛮》,前四首都是回忆这一段纵情江南的岁月。其中最为出名的,当然要属第二首: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暮年的韦庄思念故乡的时候,更怀念江南。

江南酒垆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撩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春天江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能够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是何等的闲适自在。

韦庄的足迹踏遍整个长江以南,从浙西到姑苏、湖州、杭州,从桐庐到睦州、江西、婺州,在漂泊游历中兼探访友人、浏览名胜。

江南有着许多六朝遗迹,是昔日古都的所在。当韦庄来到金陵,站在台城上,看到这座曾经豪华壮丽的六朝帝王皇宫,如今却只剩下春雨笼罩中的破败荒凉,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

于是,一首名叫《台城》的七言诗句,从韦庄的嘴角脱口而出: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其实,江南越好,越反衬出有乡不能归、有家不能回的忧愁,而这也是他乡避乱之人永远摆不平的思乡之情。

也正因为如此,当韦庄在衢州偶遇故友李秀才时,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悲凉才多过欣喜之情:千山红树万山红,把酒相看日又曛。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昔日霸陵折柳,意气风发,如今国破家亡,不知所归。

得遇知己,造福一方



公元894年,59岁的韦庄终于得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校书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不久之后,唐昭宗命令韦庄为判官,配合谏议大夫李询奉使入蜀,争取力劝西川节度使王建东川节度使顾彦晖二人达成和解,不要兵戎相见。

到蜀后,王建并不理会唐昭宗的诏书,仍然率军大败顾彦晖,占据了两川之地。

实力衰微的唐廷除了接受这个既定的结果,别无它法。

对于韦庄来说,此次入蜀虽然没能达成使命,但却得到了王建的赏识。王建很希望招募韦庄至自己的幕下,可韦庄并没有立即答应,仍在静观时局的变化。

公元90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宫廷政变,打消了韦庄的最后一丝顾虑。

王建得知韦庄来投,礼遇优厚,当即任命韦庄担任幕府的掌书记。 据《唐诗纪事》记载:朝廷'寻召(韦庄)为起居舍人,王建表留之。'

韦庄入蜀后,以保地方平安为己任。关切黎庶,重视人民疾苦,抑制豪强。

在任掌书记期间,曾弹劾籍故扰民的县令说:'正当凋瘵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 


并且在避免内战方面,韦庄还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阻止了王建以'为祖上报仇'为名征讨朱全忠,避免了发自于蜀内部的主动战争; 二是识破了朱全忠欲吞并蜀地的诡计,避免了来自外部藩镇的被动战争。

由此,忠于职守的韦庄,深得王建重用。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国号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

在得知唐朝已经灭亡之后,韦庄本着守土安民的原则,与诸位将领共同劝谏王建称帝:'即使大王忠于唐室,但大唐已经灭亡,天赐良机,不可错失。'

韦庄因为拥戴之功,策划王建的登基大典,从而被封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等官。

次年,73岁的韦庄升任宰相。

而后数年,韦庄不仅为王建制定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制度,而且从政清肃,勤于治理。在封建王朝当中,能像韦庄这样不恃权,不行私,而又自身清肃的大臣,实属凤毛麟角。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着韦庄的勤劳与付出,才造就了当时蜀地的繁荣。

作为晚唐五代的诗人、政治家,
韦庄既见识了王朝的破灭,
也看惯了世事的变迁。
尽管飘零天涯大半生,
却始终没有放弃对于理想的追求。
即便时间已经过去千年,
我们仍然能从那深婉清丽的诗词中,
汲取到奋发向上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