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问题,一般家长都有同感,甚至是很多家长的”头号心病“。 那就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拖拉磨蹭。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经写过一些学习感悟: 这几天读了《陪伴的力量:让孩子爱上学习的秘密》(作者:),对于孩子拖拉磨蹭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第一,偷梁换柱,正向定义。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事情,叫做拖拉。对于成人来说,则叫拖延。 但是无论是拖拉还是拖延,我们在潜意识中的认知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我们是对其持有否定态度的。 如果说把拖拉与拖延换一个叫法,可能我们的视角会完全不一样。 可以把拖延、拖拉,叫做酝酿。 同样是指速度慢,拖拉、拖延是负向,而酝酿则是正向,是一种积极准备的状态与过程。 不要小看这样的”偷梁换柱“,它至少可以帮助我们转换思维的方式,让我们朝着积极、有益的方向去思考。 来对比一下: 我的孩子这个题目还没有做出来,太拖拉了。 我的孩子这个题目还没有做出来,说不准还在酝酿之中。 感受一下,是不是感觉完全不同。第一种说话,已经给孩子的状态下了结论了。第二种说法,还是相信孩子的,还在积极等待。 而酝酿一词实际上也让我们在相信:磨蹭可能对孩子也有积极意义。 回想自己班上的一些孩子,有些孩子好像速度挺慢,好像挺磨蹭的,但是这些孩子往往思维品质非常不错,成绩可能比那些平时雷厉风行的孩子还要好。 第二,立即停止无效的回应方式。 书中有一句话,我觉得是全场最佳观点: 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持久的问题对应着持久的无效的应对方式。 孩子磨蹭背后,往往应对家长长期的无效的应对方式。 最为常见的应对方式就是,孩子一旦磨蹭,家长就开始疯狂催促。结果你会发现,这样的方式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孩子该磨蹭照样磨蹭。 正如书中讲的,你会陷入这样的一个无限循环: 磨蹭—无效回应—继续磨蹭—继续无效回应—继续更多的磨蹭 所以我们首先要先自查自己那些无效的应对方式。 怎么自查,书中提供了一种方法: 给自己与孩子的沟通过程录音,每一次录音之后,仔细听,认真复盘,把无效的应对方式摘录出来,不用很多次,几次下来,你就会发现你经常使用的无效方式。 一旦发现,就马上停止。 当然这些无效方式可能已经根深蒂固了,一个一个改,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了。 正如书中所讲,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 不再从孩子起床到出门每隔5分钟提醒一次,而是改为不提醒或者只提醒3次; 孩子到家之后,不说作业的事情; 睡觉前不催孩子洗漱,而是按时关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