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点辩证法(修改稿)

 郝学生 2023-01-25 发布于山西

学点辩证法(修改稿)

青冬

前言

我所说的辩证法,既不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也非马克思主义偏重分析强调斗争性的唯物辩证法,而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华基础上创立的青冬哲学辩证法,即“一分为三”全新思维方式,一种科学而实用的彻底的唯物辩证法。其特征是:偏重综合,强调统一性,力求不偏不倚,和谐完美。

思想决定行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来自实践,来自正确的思维。

哲学是专门研究思维的一门科学。那么,判断哲学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呢?

1.是否有补于世道人心,有助于提高全人类的精神境界,是否追求真善美。

2.是否有助于确立世界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3.语言文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为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

唯其如此,哲学才有永恒的生命力。

以上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以此衡量哲学优劣,立判高下。

西方哲学一向重分析轻综合,其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用于政治上,就是森林法则,弱肉强食。用到商业上就是竞争,我赚你亏,我赢你输,根本不承认双赢。用于社会,一盘散沙,缺乏和谐。用于个体,缺乏集体主义,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实则是极端个人主义。解决矛盾方式只有斗争,乃至武力解决。

即使唯物辩证法的创始人马克思,对辩证法的认识亦存在局限性,表现在强调对立斗争,而忽视统一性。马克思的社会观、政治观是与哲学观相一致的,在思维方式上偏重分析,在运用辩证法分析社会政治问题时,强调矛盾斗争的一面。尤其在进行阶级分析时,一味强调斗争性的一面,而忽视了阶级妥协阶级合作的一面,这就势必导致片面性与绝对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学说,颠倒了矛盾的主次关系,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阶级斗争与阶级合作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导方面是阶级合作,阶级斗争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阶级斗争达到阶级合作,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并最终达到阶级消亡。

二十世纪的中国亦盛行非此即彼思维方式,即“一分为二”,典型如“大鱼吃小鱼即综合”,“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非此即彼,“一分为二”,背离了唯物辩证法,而是形而上学绝对化。

“一分为二”,非此即彼思维方式是产生极左思潮的思想根源。百余年来,中国的事情忽左忽右,国际共运大起大落,社会主义实践遭受严重挫折乃至多数夭折解体,如果从思想上找根源,那就是“一分为二”、非此即彼思维方式。

孔子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在哲学方面,即“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

所谓“中庸之道”,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伦理思想和方法论。作为思维方式方法,不偏不倚谓之“中”,无过无不及叫作“庸”,孔子把不偏不倚、介于“过”与“不及”之间称为“中庸”,又称“中时”、“中行”、“中道”,则属于方法论范畴。

孔子的中庸之道,主张凡事都要不偏不倚,要适中,要防止走极端,要兼顾两方面,这就准确地把握住了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即对立统一规律。孔子既不片面强调对立斗争,也不片面地强调统一,而是要求做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所谓“度”,是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过或达不到质对数量的要求,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孔子的“中庸之道”,正是从事物的量上确定其质。“中庸之道”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

与中庸之道相关联的是孔子的“和”的思想。“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和”是指不同事物或要素之间的统一,即对立面的统一,融合,从而产生新质,或曰新的范畴。“同”是指相同事物或要素的简单相加。“和”具有深刻的辩证思想。

处理社会矛盾,处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方法,一是对抗、斗争、武力解决;二是缓和、化解矛盾、和平解决。在中国,历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在“和为贵”思想指导下的和解,求同存异。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不无关系

中国两千年历史及世界现代和当代历史,从正反两方面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是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精髓,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万全之策,是推动人类社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强大的思想武器。若用于思维方式,就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化;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就可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

孔子“中庸之道”的局限性在于孤立的,静止的,缺少实践和发展的观点,缺少科学性。

矛盾无处不在。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它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思维之中。

矛盾世界

矛盾世界,无处不在。

自然社会,盖莫例外。

人生思维,见怪不怪。

一物两面,对立统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斥相依,相映成趣。

事无巨细,万物一律。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千变万化,似谜非谜。

熟识辩证,一语破的。

细细品味,富有哲理。

辩 证 法

对立与统一,寓于万物中。

对立是绝对,统一是永恒。

事物规定性,比较分伯仲。

过犹与不及,两弃取中庸。

个别到一般,个性寓共性。

先析后综合,结论自分明。

量变到质变,性变孕其中。

现象到本质,事物可定性。

否定之否定,事物始新生。

必然到自由,和谐百代宗。

知识终有限,辩证法显灵。

学会辩证法,傻瓜耳目聪。

熟识辩证法,昏君变英明。

青冬哲学将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华相结合,用“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重新诠释对立统一规律,既不片面强调对立斗争,也不片面强调统一,而是力求做到不偏不倚、完美和谐的统一,使之更加符合客观辩证法,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这就牢牢地把握住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精髓,更接近于客观真理,从而避免了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化。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古典哲学以新的生机,提升了其科学性,再造中国新文化,使中国传统哲学在新的时代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使之具有普遍意义和恒久的生命力。

青冬哲学将“中庸之道”加进实践和发展的观点,以及一贯到底的辩证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世界是“一分为三”的新命题,新范畴。用“甲”、“乙”代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用“丙”代表统一,换言之,甲乙代表矛盾的斗争性,丙代表矛盾的统一性,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并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统一。在这里,丙既非甲,也非乙,而是对立统一的产物,是新质,新范畴。马克思说:“两个互相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第144页)由此可见,“一分为三”丝毫没有背离对立统一规律,而是形象地、通俗地表述了对立统一规律。

“一分为三”既不片面强调对立斗争,也不片面地强调统一,而是要求做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因而更接近于客观辩证法。“一分为三”是对“一分为二”、非此即彼、非白即黑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否定,是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

世界本来就是一分为三的,世界万事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在内,无一不是一分为三的。承认世界“一分为三”,就是正视和承认对立面的存在及新生事物。这一点极为重要。它是辩证思维的基础,是出发点;也是结点,即回归客观辩证法,回归本真。

“一分为三”思维方式拥有以下四大优势:

1、用通俗的语言诠释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精髓,从而将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易于广大民众接受。

2、避免了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化,使思维纳入正确的轨道。

3、它是反对极“左”思潮,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4、“一分为三”否定了“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是认识论的一场革命。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精髓,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万全之策,是推动人类社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强大的思想武器。若用于思维方式,就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化;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就可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

世界需要新思维,世界人民需要重新启蒙。首先要从思维方式上进行启蒙,要从学点辩证法开始。

青冬哲学在批判地继承中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华基础上,创立的“一分为三”全新思维方式,是一种科学而实用的辩证法,既不片面强调对立斗争,也不片面强调统一,而是力求做到不偏不倚、完美和谐的统一,使之更加符合客观辩证法,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这就牢牢地把握住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精髓,更接近于客观真理。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古典哲学以新的生机,提升其科学性,再造中国新文化,使中国传统哲学在新的时代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使之具有普遍意义和恒久的生命力。一旦这一哲学思想及思维方式为世人普遍接受,一个持久和平、和谐的新世界也就为期不远了。

古今中外还没有一种哲学为世人普遍接受。我坚信“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的思想及在此基础上创立的“一分为三”全新思维方式能够为全人类所接受,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如果网友对青冬哲学感兴趣,请搜索以下网络平台,可以看到我的大部分哲学著作:

公众号:青冬诗文哲

头条号:青冬诗文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