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特稿】梅程1946年上海对台前前后后(一)梅程复出

 cxag 2023-01-25 发布于辽宁

图片

梅兰芳与程砚秋

梅兰芳和程砚秋于1946年抗战胜利之后在上海打对台是京剧历史上的大事件,轰动整个菊坛,因此,谈论这次对台戏的文章不少。近年来较为详细记录对台全过程的当属“芷斋随笔”微信公众号两年前所发表的“梅兰芳与程砚秋的'三次’舞台竞争史实考辨”中的相关部分。但是总体来看,多数的记录并未涉及对台的前因后果,且主观都是从“正面”角度记录,尽量模糊是非避免将梅程对立起来。把一个多层面、多回合、残酷的商业竞争描写得和颜悦色、波澜不兴,这显然是记录者之一厢情愿,也与事实相去甚远。

抗战1945年胜利之后,蓄须明志的梅兰芳、西山务农的程砚秋都陆续复出,由于他们在抗战时期的励志守节,他们的声望比较抗战之前又有了新的上升,可以看成是京剧界,乃至戏曲界的领袖人物,都具有一呼百应的能量,因此,他们在上海打对台非同小可,也非同儿戏。但是这个对台还是打起来了,从中可知,其中绝不会是风平浪静的。梅不能输,程也不愿输,高手对决比的是内劲,即便在表面上梅程师徒仍然是你敬我爱的,但是“制胜”才是竞争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梅程复出

图片

1945年10月10日《文汇报》

梅兰芳抗战时蛰居上海,蓄须闭门,表现出难得的民族气节。1945815日日本投降,1010日是第一个国庆日,梅兰芳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登台杂感”,在庆祝抗战胜利活动中连续两天登台演出《刺虎》。然后在1031日,参加了由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组织的庆祝蒋介石六十岁生日的“国剧公演”活动,与周信芳、谭富英、李少春、叶盛兰等合作演出《龙凤呈祥》的孙尚香,同台的还有顾正秋、杨宝森等的《双娇奇缘》,叶盛章、杨盛春的《九龙杯》。

梅兰芳复出之后的首次营业公演是19451128日在上海美琪戏院,演出昆曲。根据现有的资料,梅先生的再度登台,为世人瞩目,但是梅先生当时已经53岁,嗓音状态如何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经俞振飞建议,先试试昆曲,登台热身,找回状态,不失为慎重之举,也符合梅先生一贯谨慎负责的处事态度。1128日开始连演十天:

1128日、29日《刺虎》

1130121日《游园惊梦》

122日、3日《思凡》

124日、5日《奇双会》

126日《思凡》

127日《奇双会》

停演一天之后又续演三天,戏码为:《游园惊梦》《奇双会》《游园惊梦》。

图片

1945年12月11日《申报》

梅兰芳初次演出,如同一件众所周知且已暌违许久,现在重见天日的古董文物拿出来展览一样。虽然是唱昆曲,也能稍微满足一下望梅止渴的心理。上海剧评家张肖伧的“听梅兰芳”一文中这样说:

“此次兰芳登场,其表情身段,益臻化境,可说更有进步,当代旦角,可说无人可与抗手。在台下看其容貌,依然雍容华贵,富有大家闺秀气度,惟在幕前最近之处,则可窥见些微老态,此实无庸为讳。我以为倘专为赏梅之色而来者,必有两种观感:其一是以为梅尚依然未老,秀色犹可餐;一种是或者不免有夕阳已近黄昏之感。此为肖伧在听戏时默察前后左右听客窃窃私语之情形而揣测以为想当然者。”     

《申报》剧评标题是“梅兰芳声名不减当年”,可以想见在阔别舞台八年之后的梅兰芳复出依旧能够成为焦点。

同时梅兰芳的复出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国人的抗战精神,具有象征意义和激励作用。所以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和孙夫人宋庆龄等也光临美琪戏院,观看梅兰芳演出的《刺虎》,并在梅兰芳演出结束后,在戏院经理室召见梅兰芳等演职人员,尤其对于梅兰芳八年甘于寂寞的精神予以嘉勉。

梅兰芳也依然表现出梨园行领袖的风度,将两场演出的收入的半数计500万元作为年终救济同业的款项,汇往北平,由萧长华等负责发放给底层贫困同业,800多人分得救济款。

图片

《生活》1945年第8期

程砚秋自从在北京前门火车站与红帽子交手之后,自知世面动乱,戏饭不好吃,所以索性退出舞台,避居市郊,以农耕为乐。虽然如此,程砚秋因为艺术成就而带来的梨园行地位并未改变,同时抗战时期拒绝登台,同样为同行所敬重。抗战胜利,他率先被作为代表推举出来参加重要的庆祝活动。程砚秋复出的第一个活动是应邀在1945年1031日蒋介石六十周岁(蒋实岁59,盖南方有做九不做十之习惯,故59实岁生日为六十大寿)寿庆,当天晚上十点,与孟小冬在北平广播电台合作广播演唱《回龙阁》。也有报道说,当天孟小冬因为身体不适,只唱一句“导板”,余下为杨宝森代唱。程砚秋虽然出来参加电台清唱,却矢口否认他将重登舞台。

1946年初,蒋介石回北平视察,抚慰北平各界,程砚秋等代表梨园行参加接见,并在蒋介石莅平期间,为蒋唱堂会,演出了《红拂传》,“舞剑趟马之功夫,矫健如前”。之后就传出大约在旧历新年之后,即将恢复秋声社。但是程砚秋演出的消息一直没有得到确实,当然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琴师。程砚秋息影之后,秋声社解散,琴师周长华一直居住在上海教戏为生。程砚秋躬耕陇亩,并没有再花心思培养琴师,现在马上要组班演唱,一时间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琴师已经很不容易,还要对程派戏都能熟悉则更加困难。当时,王瑶卿推荐沈玉才为程伴奏,那也只属临时性质。

3月间,程砚秋突然出现在上海,住在朱文熊家里,并四处酬酢。程称来上海是为了给杜月笙拜寿并参加杜月笙两个儿子的婚礼,来喝喜酒的。

以程砚秋的机敏不难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国民政府在南京,上海又是中国最具有时代感的城市,也是接近政治中心的地方,还拥有程派的大量观众,所以他必须在上海打开局面。来上海给杜月笙拜寿只是一个明面上的理由,实际上到上海勾联各种关系、通达各种信息才为至要。当然,了解一下京剧界的情况,也是必不可缺的。

图片1946年4月21日《华北日报》

从上海回来,大致上心里有底了,于是程砚秋就物色琴师,吊嗓子,准备重新出山。琴师用钟世章,每天在报子胡同程寓吊嗓说戏,有时甚至从早上8点开始,要说到午后23点。1946415日,程砚秋应辽吉黑九省二市复员协进会北平分会之邀,在北京新新戏院演唱“为资助东北义民还乡”义务戏五天。

415日《锁麟囊》

416日《青霜剑》

417日《锁麟囊》

418日《荒山泪》

419日《碧玉簪》

420日《文姬归汉》

421日加演一场《春闺梦》,报纸广告称:演毕之后,程砚秋将赴京沪渝等地演出云。

图片

1946年5月9日《华北日报》

59日程砚秋在北京长安戏院演出六场酬赈桂灾义务戏

59日《王宝钏》

510日《朱痕记》

511日《柳迎春》

512日《春闺梦》

513日《金锁记》

514日《锁麟囊》

515日演出了一场合作义务戏《龙凤呈祥》,程砚秋、李世芳的孙尚香,其他演员有谭富英、金少山、李多奎、储金鹏等,还有一出《得意缘》,有尚小云、筱翠花、叶盛兰等主演。

程砚秋的复出露演,在北京城引起轰动效应,《一四七画报》的大标题:“风光未改唱作依昔,观众情绪至为热烈。”而程砚秋的目标并不是在北平,而是在“京沪”。但是,在上海的梅兰芳,经过一番准备捷足先登,于194654日在上海南京大戏院登台演出营业戏,二牌老生用王琴生。先唱5天,随后从515日开始,移师皇后大戏院演唱17天,然后又续演10天。

(待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