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村里的元宵节

 石岩里人_牛歌 2023-01-25 发布于江苏

       要说旧时过元宵节的情形,大概山村里的元宵节是最冷清的了,除了早晨时会听到一些鞭炮声外,其他就没什么热闹的事了,没有灯会,没有烟花,没有大戏,没有……别说是元宵节了,就是年初那几天,山村里至多也只是来个跳狮子的,扛麒麟的,瞧着小铜锣“唱春”的,有的年头还来个划旱船的(山里人叫做“划龙船”),旱船里的美女一般是男孩子装扮的,这就更让山里孩子们觉得新鲜了。.因为他们的到来,带来了锣鼓声,还有那各有特色的唱腔和动作,使山村里顿时热闹了起来,所以总引得小孩子们跟随着看热闹,而且跟着到了多户人家后,孩子们就会记住他们的一些唱词,学着那唱腔唱起来,还会模仿着跳狮子、划龙船的动作舞起来,一连多少天都是欢欢乐乐的。

       说到那些唱春的、扛麒麟的、跳狮子的、划旱船的人,他们与乞丐不同,人们的打发也不同。那时叫花子来到门上,一般只会用锅铲或勺子挖一点冷饭打发他们,即使给两个团子,也不是糯米粉的,是用腌菜作馅的籼米粉团子(那时当地还没有粳稻),专为打发他们而准备的。山里人自己生活也都很艰难,哪会有好的给他们?那些唱春的、扛麒麟的、跳狮子的、划旱船的人,与如今玩这些项目的人也殊为不同,他们来到村里,不是为了娱乐大众,也不是以健身为目的,所以有人说他们只是“高级叫花子”。因为他们倒也不是一定家里穷得没饭吃,也不是他们不会劳动。他们以送福的名义,来到村里,一户户转到,是为挣点钱的。扛麒麟的来了,他们有敲锣的、打鼓的,一般是给几个糯米粉团子,也有的人家会给点钱,没有人家给饭的,他们也不受饭。唱春的、跳狮子的、划旱船的来了,都是要给钱的,给后二者的钱又要比给唱春的多些,或者还加上一块小方糕,显得客气些,因为前者是单人或两人来,后二者一伙有好几个人,表演的,敲锣打鼓的,吹喇叭的,说唱的、管钱的,一整套班子呢。有的有钱人家,还会变着法儿叫跳狮子的在他家里多玩一会,要他们玩出些功夫来,甚至有富户迷信狮子会送子来,为求子,也不嫌他们脚上邋遢,要跳狮子的到他家媳妇床上去舞动一番,期待家里能添个胖小子来,那样当然就会付出较多一些钱的。过了正月半,人们都要从事劳作了,所以,除了唱春的有“唱春唱到二月八”之说,可能还会再到各村唱些日子,其余到元宵节一过也都要结束了,听说一过正月半就要杀麒麟,藏起狮子皮了。

       在山村里长到十几岁,只有一年正月里的元宵节最热闹 。那天天黑的时候,村里来了一班马灯,听说是村里主事的人们特地从乡下(山村里的人指县城叫“城里”,集镇叫“街上”,集镇往南的山区叫“山里”,往北的平原、圩区叫“乡下”)请来的,具体是什么地方,我那时人小,就搞不清了。那马灯队的到来,可着实叫山里人开了眼界了,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因为这里的妇女,很多人娘家在山里,婆家在山里,活了几十岁,就从来没离开过山里,男孩不到会挑担走街时(山里人称把山货送到集镇去卖叫“走街”),大人一般也不会带他们上街或进城,山区方圆几十里又没有玩马灯的,所以看马灯是件稀罕事,至少马灯队是好多年没到过山村了吧。马灯队的到来,家家户户都很兴奋,也很隆重,在堂前摆好香案,点起香烛,一块小方糕里塞着钱币(数额自然要比给跳狮子的又多些),放在香炉旁。马灯队里有一二十匹马,由一个本村人引路,除非是穷光棍一口之家,其余不论穷富,挨家挨户走过,以后也不落,堂屋窄小的,前马出,后马进,马儿依序一一在香案前向家堂拜过,屋再小些马儿进不了的,就在门外依次朝门内拜一拜,最后由马灯队里管账的人把方糕与钱收去。村后有一户人家漏了没进门,马灯队已回到集合地点,听到反映后,也重新返回,专上他家补拜,领头人并连连道歉,可见其重视程度了,因为那是关系到马灯送福的事哦。马灯队挨家拜过家堂后,在村前的空场地上集合(村里每次举行较大的集体活动都是在这块场地上),又跳了个团场,跟跳狮子一样,跳团场是最精彩的节目,也是最热闹的场面,不仅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出动了,附近村庄也有不少人,点着火把,携妻带儿赶来了,除了庙会出菩萨、唱大戏之外,山村里再没有比这更热闹的了。马灯的表演至高潮时,队伍里有个年纪稍大的、会说发笑话的、被称之为“崇黄佬”的人,叫停了锣鼓歇了马,说起了发笑话,惹得场上的人都笑了一阵又一阵,然后散场,人们一路学说着“崇黄佬”的话,嘻嘻哈哈、欢欢乐乐的回家了。

      山村里的元宵节虽然有时不够热闹,但山村里也自有他们的一些欢乐之事。这里就说两件吧:

      第一,每到正月半,可说是家家户户都要做团子。正月半做团子,无论是数量还是式样,似乎比过年的还多,有的人家提前一天就做了,有蒸笼的人家不多,事先约好,轮流按约先后使用,有的人家没有大的锅灶,干脆把米粉拿到有蒸笼锅灶的人家去做,个人来不及做,就大家交替互帮着做。妇女们在一起,一边做团子,一边拉家常,聊闲话,还有各家的小孩子们跟在身边,这场面本身就够热闹、够欢乐的了。有许多中老年妇女,堪称是做团子的高手,她们搓出来的团子表面光洁,大小匀称,形状惹人喜爱。正月半的团子,色彩上有白的,还有在米粉里调和进“苎头”做的绿色的,白色的一般包咸的心,绿色的一般包甜的心;用的包心(餡)咸的有青菜猪肉的或猪肉萝卜丝的,甜的有豆沙或黑芝麻粉的,也有用猪油、白糖再加几颗花生米,做成所谓水晶包的;形状上除了普通的团子外,还有用糕印模子压出来的扁平的,其外周有方的、圆的或菊花瓣边的,其包心一般是甜的;那水晶包心的一般是捏成三角形的;更有一种特殊的:先用米粉做成一块长糕状,再做些有黄、绿颜色的形状如核桃、米蒲(农村用稻草麦秆编织,盛米的容器)、稻堆、草堆、如意之类粉团排列其上,以示祈求丰收、平安吉祥等等,也有捏些家人的生肖属相形状排列其上,以示祈求平安、长寿,这尤其是孩子们喜欢的事了,所以一些稍大的孩子往往要自己亲手用米粉捏自己的生肖属相,蒸熟以后他们会将其另放一处,过好几天才舍得将其吃掉。

      第二,晚上请粪缸姑娘。这是女孩子们做的事,也有说请桥埠姑娘的,不过山里的女孩子一般都是请粪缸姑娘,其实是一件很迷信,很无稽的事,女孩子们却都很当真。

山村里的元宵节 - 牛歌 - 牛   歌   的   博   客

       请粪缸姑娘的活动,一般那天要是晴好的日子,几个姑娘在白天说好了晚上一道去做,并约定在谁家做。山里人家的所谓粪缸,实际上都是些露天的粪窖,在大门外数十米的场地下方或菜园边上,挖个深坑,再用石块或青石板垫底和圈边,石灰嵌缝(那时尚无水泥),窖沿还会有块石板用以上窖或出粪时站脚,这块石板谓之粪缸板。要有个姑娘在傍晚时选定一家较干净些的粪窖,或者先去把粪窖边打扫一下,拎桶水把粪缸板冲洗一下。还要预先送个请帖,不会写帖子,就用一小块红纸代替,拾块小石头压在粪缸边,嘴里还要对粪缸姑娘叨咕一下,说是晚上要来请她,让做好准备。男人们对此一般都无兴趣,晚饭吃过,天色一黑,基本上都就上床安置了,(天气冷,没有娱乐,没有如今的照明条件,做不成什么事情,不睡觉还怎么着?)会有几个妇女带着孩子也与姑娘们凑个热闹,一些小女孩、小男孩觉得好玩,会跟着来围观。待基本人静以后,姑娘们按约来到,拉开一张桌子(这桌子一定要台面光平、板缝紧密些的),再从灶膛里扒出一些柴灰,用筛粉的绷筛向桌上均匀地筛布细柴灰。用一只搬粮食的田尺,在它的边口正中处插上一根女人的簪子,簪子的尖头露出田尺口约一寸多长,把田尺反扣着放桌上,簪子尖撑着田尺口,这就算请粪缸姑娘的轿子了。然后由两个姑娘,分站桌子两旁,各用一只手托起田尺,即是抬起轿子就前去请粪缸姑娘了。到了那里,她们蹲下,只各用一个手指托着田尺口的两边,使之基本平衡,簪子尖离粪缸板有一些儿距离这样的高度(当然可以在不平衡状态下,让簪子尖先抵在粪缸板上),口中叨咕:她们来请粪缸姑娘了,请她快快梳洗上轿吧,稍停,又叨咕:问粪缸姑娘上轿了吗,如果上了轿,就请跺三跺。这时田尺会动起来,簪子尖会在粪缸板上点三下,表示已上轿,她们就抬着轿子回来了,到了屋里,“轿子”先停在桌上,还要点起香烛,磕上几个头,然后就让粪缸姑娘表演了,还是两人抬轿(中途可以随时换人),只用一个手指托着,说是不要用力拉或推,只要顺其自然。这时田尺又会动起来,簪子尖在桌上或画圈、或直线的运动着,由于桌上有灰,可以显示簪子划出的痕迹来。大人说,如果当年天干就画龙车,大水就画荷花。其实,田尺在桌上的运动,完全是由于两人手托的高度不等、用力的不均使然,她们却都不能自知,桌上的图形毫无名目,是龙车还是荷花,也全凭人们自己想象。时间长了,桌上的灰痕模糊了,可以暂停,再筛一层细灰上去,让其继续画。还有小孩子们会到桌前磕个头,叫粪缸姑娘猜猜自己今年几岁,是几岁就跺几跺,这时田尺便停止画图,簪子尖向桌上一下一下的点击,点过后又会画起来,点的次数一般会符合孩子的年龄,即使有差错,可以叫重猜猜,再重跺,猜对了,孩子们很高兴,说是很灵。其实这也无奇,大家是家人或左邻右舍,孩子的年龄,那抬轿的女孩自然知道,何况偶尔差了,还可重来一遍呢,所以实际上是抬轿的姑娘自己的心理暗示在指挥着手上的动作。

       活动到大家兴尽时,还要把粪缸姑娘送回去,一如去请时般,去了要叨咕请她下轿。据说,若不送走,那田尺挂在墙上,夜里也会动起来的。真是神乎其神,那可能吗?太迷信了!

       我今把这迷信的事情予以文字记录,意在让读者了解旧时山里人缺少科学文化的精神生活状态罢了

                                                  (2010.02.28—03.08写)


       附:元宵之夜请紫姑 (资料来自温柔细雨《图解中国古代风俗》)   

    元宵之夜请紫姑, 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 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 陆游曾有诗讥之:『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凭,对答不须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竟何益,人鬼均一愚。』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2011.02.12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