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踪夏朝.夏朝的文明本色20:古埃及的天下太小,媲美不了夏朝和涵盖不了夏朝统治下的上万氏国

 澴川黄饮冰 2023-01-25 发布于湖北

追踪夏朝.第三篇.夏朝的文明本色

第二十章  古埃及的天下太小,媲美不了夏朝和涵盖不了夏朝统治下的上万氏国

作者黄饮冰

一、夏朝没有金字塔的习俗。上古华夏高台是祭台,不是陵墓

在《少康复国的重要氏国-有鬲氏》一文发表后,有“夏朝是古埃及”论者跑来评论:

他说:你觉得夏朝就是瓦罐王朝,真是无知无识还长篇大论,好好读读古籍,去体会下啥是峻宇雕墙,再去看看古埃及遗址,再说历史吧。

对此言论,我是觉得很无知的。《少康复国的重要氏国-有鬲氏》,谈的是有鬲氏的演变历史,有鬲氏的族徽是“陶鬲”。有鬲氏起源自轩辕氏的封建,轩辕氏封建有鬲氏国的时候,轩辕氏还不是轩辕黄帝。相比于夏朝(不是夏后氏)来说,有鬲氏在夏朝建立前近千年前就建立了。所以你认为夏朝是古埃及,那么,你至少要拿出有鬲氏在古埃及存在过的证据。

有些人根本不懂中国古籍记载,就妄言别人不懂古籍。从古籍记载的角度讲,古埃及金字塔与夏朝风马牛不相及。在上古时代,华夏丧葬习俗是“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记载:“古也,墓而不坟”,西周以后才“始筑坟墓,或种上树,以为墓的标志”。据《礼记.檀弓上》所记载:孔子在他的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徵去世后,将父母合葬在防(今山东曲阜城东防山之北)。后来孔子父母的坟坍塌了,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道:“古也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对自己违反古制感到惭愧。上古时坟墓没有封土堆高起来,跟平地一样,草长高了后,坟墓都难找到了。孔子因常年在外奔波,担心时间久了找不到父母埋葬的位置,所以为父母起坟。

可以肯定,夏朝没有树立陵墓的习俗,墓穴深埋于地下。高耸的高台建筑,多数是祭台,不是陵墓。所以古埃及的金字塔,与夏朝扯不上关系,与商朝也扯不上关系,与西周也扯不上关系。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们才开始起高陵。高陵以封土而建筑。所以古埃及金字塔再高大,与夏朝无关,与夏朝之先之五帝无关。这一点,在考古上也是有充分的证据与记载对映的。

我一向没有国际视野,只有华夏视角。但并不代表我对域外之事没有自己的认识。孤陋寡闻者,非老黄也。

至于瓦罐或坛坛罐罐,并不预示着寒酸。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依然生活在土坯木架砖瓦房中;灶台上,锅是铁的,炊具多数是瓦罐瓦碗瓦盆;其它生活用具,是竹木的;生产工具,是铁木制作。总之,离开不了瓦木竹制器具。

二、再说夏朝和夏朝氏国

为什么说再说?因为以前说过了。有些人偶然看了我一篇文章,就胡乱评论,实在没有必要。我也没有要与“夏朝在古埃及”“夏朝在苏美尔”“夏朝在古印度河”等观点争锋的意思。

夏朝并不是以一个单一制的奴隶制王国而孤立存在,而是以封建制为基础、以天下所及为疆域、以上万封建氏国为成员的复合式或盟约制国家。

1、无论夏朝有没有文字,夏朝都能够行政天下

上古中国神奇的地方,就是天下维系于礼制。礼制的信物,就是礼器。帝尧以虞舜为摄政,以四岳为四方诸侯长,对四岳五年一巡视,四方诸侯在四方诸侯长之国等候虞舜的巡视。巡视的内容是对诸侯长和诸侯国君进行绩考。绩考之前统一收回以前颁发的信物(收瑞),绩考之后对合格者再颁发信物(颁瑞)。在这种机制下,帝尧对四岳和四方诸侯国下达命令,程序是任命诰命专员手持“瑞”到四岳或四方诸侯国,合瑞之后,诰命专员之诰命(口述或文诰)就是天子之命,受命者均得执行。否则天子大军必达。

这个礼制,也是夏朝与其盟约的四方诸侯国共同遵守的制度。“瑞”就是后来的“符”(虎符)。虎符制度没人不知道吧?


2、四伯和四方氏国诸侯是夏王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夏朝时期的四方氏国诸侯,大都是原始的聚族而居的血缘宗族集团,即氏国。《战国策·齐策四》说:“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所谓“诸侯万国”是说邦国众多,多到有10000多个氏国。夏代的“诸侯万国”,如有鬲氏、伯益氏、陶唐氏、有虞氏、有穷氏、伯明氏、有过氏、有易氏、有仍氏、昆吾氏、防风氏等,就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方氏国。夏朝设立东南西北四伯,分管天下四方氏国。氏国就是诸侯,四伯就是诸侯长。


夏王朝建立后不断分封同姓氏国。《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这12个部族都是由夏禹后裔,即姒姓分化出来“以国为氏”的政治共同体。这样,以血缘宗族为纽带的姒姓夏族集团,便成为夏代政权的核心骨干力量,是宗主。四方氏国以夏后氏为共主,形成夏朝。

夏朝治下氏国自治。据《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复国前,曾任有仍氏“牧正”。他“逃奔有虞,为之庖正”,居住在“伦”邑,“有田一成,有众一旅”。杜预注:“牧正,牧官之长。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旅。”杨伯峻注:“庖正,为有虞酋长掌管饮食之官。”有仍氏伦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纶邑是有虞氏的一座城,故纶城在今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旅”是军事编制单位。这说明有仍氏和有虞氏都属夏朝,但是独立的政治实体,拥有各自的职官和军队。

 在《夏代疆域、夏朝国号及氏国、夏朝建立时间和夏代纪年差40年的真相》一文中,以《竹书纪年》的记载,我对夏朝氏国进行过解析:

在《古本竹书纪年》中,出现的氏国有:防风氏(夏禹灭)、费侯伯益的费氏、有扈氏(夏启灭)、彭伯寿的彭氏、弈的有穷氏、斟鄩氏、胤侯羲和、昆吾(殷灭)、斟灌、邳侯、淮夷、风夷、黄夷、余夷、商侯、戈、斟抃有仍氏、有鬲氏、有虞氏、伯靡纯狐氏、方夷、不窋(后稷之后,姬周之祖)、九夷、洛伯、河伯、有苏、有易、畎夷、白夷、玄夷、赤夷、九苑、皮氏(殷灭)、豕韦氏(殷灭)、歧踵戎有缗氏、有洛(殷灭)、荆、温(殷灭)、顾(殷灭)、三朡(zong)(殷灭)、(殷灭)。

斟灌氏、斟鄩氏、寒浞的寒氏国:这三氏国在夏代早期,处于今山东潍坊一带,莱夷的西边,莱夷只是在胶东一带。在夏朝初期,夏朝的统治深入东方。

昆吾氏:善于制陶。昆吾氏始祖樊,颛顼之后,吴回曾孙陆终长子【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载:昆吾,颛顼之后,吴回之孙,陆终之长子,己姓,本名樊”】。吴回担任帝喾火正,亦名祝融。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在夏代帝仲康六年任命为伯。

夏代,昆吾始封地在河南濮阳西南。【据《左传》鲁哀公17年“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杜注“卫有观,在昆吾氏之观,今濮阳城中”。《续后汉书.郡国志.东郡濮阳》“古昆吾国,春秋时曰濮”。《史记.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濮阳县,古昆吾国也,昆吾故城在濮阳西三十里,台在县西百步,即昆吾之墟也”《诗经商颂.长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后昆吾氏迁到许。商汤取韦、顾、克昆吾之后,才成功打败夏桀的军队【《诗经.商颂.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所以在商汤征伐夏桀时,昆吾氏可能进入到了晋南夏县(夏邑,即安邑)的西面,所以商汤“自陑征夏邑”,先“克昆吾”,然后“大雷雨,战于鸣条”【根据《古本竹书纪年》】。昆吾氏的祖先樊是吴回的孙子,所以昆吾也就是“昆吴”,“昆吾之墟”也就是“昆吴之墟”。《山海经》“雷泽在吴西”,就是说雷泽在昆吾(吴)之墟的西面。

“吴”这个文明符号,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7800年前的湘西高庙遗址。高庙遗址的“獠牙兽面图”,就是“吴”,是女娲元神的文明标志,也是农神的标志。所以我说女娲元神姓“吴”,即吴帝女娲。我也多次说女娲是双系神,由元神吴帝女娲与伏羲之妻风姓女娲组成。

“虞”也是由“吴”衍生出来的。良渚的“神人兽面图”就是“虞”。

三朡(zong:三朡,古国名称,位于山东菏泽定陶区。今定陶东北7公里处有戚姬寺(龙山文化)遗址。【据《古本竹书纪年》“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尚书》“桀奔三朡,汤伐三朡,俘获宝玉,遂践天子位于三朡”。《汉书》“国灭夏,遂改三朡曰曹”,《续后汉书.郡国志》“定陶本曹国,古陶,尧所居,有三朡亭”。】

:古邑名,即是成邑,耳旁在左,指代“阜”;耳旁在右,指代“邑”。在河南濮阳范县、山东宁阳县东北一带。【依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周文王第七子郕叔武之所封。或言武王封季戴于此。其地在濮州(今濮阳地区)雷泽北三十里,郕国故城是也,其后以国为氏”】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商汤与三朡战于,俘获桀于焦门。

夏代疆域,这个图符合《禹贡》的记载

三、夏朝不是孤立存在。夏朝前承五帝,统辖逾万氏国,古埃及涵盖不了,从古埃及搬迁到上古中国没有可能

夏后一朝,与五帝一样,既是宗族之主(夏后氏族的宗主),又是天下共主(天子)。古籍所说的茫茫禹迹,是《禹贡》之九州,九州之内,均为夏朝的疆域。

这里要说明一下,从尧舜禹夏朝,不仅有“天子之都”,而且有“天子之居”。夏代对所属邦国也不说“方”或“国”,而是称“氏”,如有虞氏,有仍氏,有扈氏,有穷氏,有缗氏,斟鄩氏,斟灌氏,这里的氏,既是氏族,也是氏国。夏朝是氏国共同体,夏朝辖氏国,氏国自治,所以氏国也有自己的都城。所以在夏时期的考古中,会呈现多都邑的局面,根据礼制(建制)是可以甄别这些都邑的性质的。
黄饮冰随笔202301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