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喜欢心理学因果论还是目的论?

 两又同齐 2023-01-26 发布于新加坡

文/两又同齐

北大满哥在直播间里为了让连麦的妈妈明白自己行为的意义,讲过这样的一则小故事,北极熊妈妈雪地里教刚学会走路的北极熊宝宝走出洞口去适应外面的生活,那么北极熊妈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如果是北极熊妈妈又会怎么做呢?通过一系列对比的行为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做法或者想法是否是对的?

北极熊妈妈首先是在外面轻轻的呼唤和鼓励自己的北极熊宝宝让他们自己走出来, 然后再让孩子们在自己视线范围内慢慢的往外扩展活动范围直至自己可以独立走到很远的地方,在北极熊宝宝每一次的对外试探中如果感觉到危险都可以随时的跑回到北极熊妈妈的身边或者藏到身体下边来获得安全感,当暴风雪到来的时候会带着并且告诉孩子们如何躲避危险。

对比连麦的母亲,采取的行动是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出来,她的行为则是暴躁的吼叫孩子让孩子们自己出来,或者是使劲的拉着孩子将孩子丢到雪地里,然后看着瑟瑟发抖的孩子,自己则在一旁哈哈大笑着孩子们第一次在雪地里的奇特表情。那么作为孩子的心理感受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遇到不可预知的意外暴风雪,则自己在雪地里狠狠的抽打自己的嘴巴和脸,然后一边自责的说我怎么可以把你们带到外边来呢?我不该这么做等等,然后留下孩子一脸蒙的看着自己不知所措。

很多时候我们通过描述自己或者周围人的遭遇可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第三视角的讲述来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多么的可笑至极。

在因果论的心理学理论中讲究我们要追根溯源,就是我们的今天的某些不成熟的行为或者一些不正常的行为一定是在过去的某个时刻,自己曾经的不好的遭遇才让自己有了这个习惯,就如同我们嘲笑别人,那一定是在以前的某个时刻别人曾经用嘲笑的方式对待我们,于是我们也学会了在什么情况下去嘲笑周围的人。

有人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因此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心理学派讲究我们去寻找过去来解决当下的问题,意识到根源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解决,以及阻止各种不幸发生在我们的下一代或者我们的未来。也让我们去尝试并且理解一个人的脾性和行为一定是与他过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因此,有的时候我们想要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可能要解决一系列人的问题才可以。

然而目的论的心理学理论要求我们活在当下,以结果为导向来理解周围的生活和自己的选择,也就是我们此时选择的某个行为一定是怀有某种目的的,我们一定是因为一个目的所以才选择了一种方式。

比如我的目的是想和某个人保持距离,于是我采用了讨厌他,挑剔他的行为举止,或者自己撒谎忙于工作进而与这个人保持距离, 而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这个人,所以才保持距离。

如果以目的论为指导,那就是我们今天的行为只是今天的行为,跟过去,未来没有任何联系,我们需要的只是改变自己今天的目的,那么随之而来的行为也会改变,然后由无数的今天的点形成了我们人生的一条线。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出改变,只需要鼓足勇气去改变此时的自己就可以了。

因此也就不存在童年幸福与否,是否一生治愈还是被治愈的问题,而是在于我们是否心甘情愿的愿意并且鼓足勇气去改变此时的自己的思维与行为。也许一个孩子生活在衣食富足,家人关爱的环境里,在所有人都认为他过的很幸福的时候,只是他自己觉得不幸福, 那么他依然觉得自己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就像董宇辉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好像是小时候我脸蛋冻得通红且脏脏,流着长长的鼻涕,用衣袖擦一擦,穿着脏兮兮的衣服站在门口,你以为我那时什么也没有,其实我拥有健康,幸福和自由。

所以一个人幸福与否,不在于他的周围环境,而在于他本身对自己生活的解读。对自己所遇到的事情自己所赋予的意义。

因此再次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像小北极熊一样遇到像北极熊妈妈那样的父母来关爱我们,也许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像连麦的母亲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而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不是自责,悔恨,而是应该鼓足勇气改变此时此刻的自己。当自己改变了,周围的生活也会随之而改变。

因果论可以让我们去追溯理解他人的谚语和行为,目的论可以让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做出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