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挑战大自然 与海争田

 新用户0739zwgx 2023-01-26 发布于浙江

屠树德


        光阴荏苒,人生易老。进入耄耋之年,组织上交来一项任务,要我撰写围垦白沙湾至水口海涂这段平湖历史上堪称史无前例的全民造田运动。事情已经过去40多年,对于完成这项任务,深感非常吃力。好在自己有几十年写日记的习惯,至今不辍,从尘封的故纸堆里也许可以再现当年以水为床、枕涛而眠的一段段揪心的往事。

         记得1971年2月2日,我背着背包到围海指挥部报到,直到1981年8月回局机关工作,整整有十年半的时间。那正是我由不惑之年迈向知天命的黄金岁月!

         与潮汐、台风搏斗的日子,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当海涂被摧垮的一瞬间,如果不是当时的指挥官韩兆贤副书记下了撤回的命令,也许我们和温州地区当年某县水利局抗台人员全部殉职一样,成了烈士!

         想当年在海涂上,每天上塘检查,上午查东头,下午查西端,往返16公里(包括指挥部到塘顶距离500米)。身上被晒出了水泡,慢慢脱了一层皮,不过也使自己炼成了一副铁脚板,至今仍然可以健步快走,常常被老伴责怪走得太快。

         今年我已88岁,虽然不能算长寿,但比起在海涂指挥部共事的伙伴们一个个驾鹤西去,我有幸见到第四代,享受国家不薄的养老金,晚年幸福!



一、滩涂资源和拓荒者

        在平湖市的版图上,有一条绵延27公里的海岸线,它东接上海郊区金山县的金山卫,西连海盐县的方家埭,面向东海,处于杭州湾喇叭口。中间有18座小山丘,最高的陈山海拔161米(吴淞标高,下同),最低的大黄山海拔39.8米。以上群山俗称“九龙山”,横亘于浪击要冲,连绵7公里,形成天然屏障,像守护神保护着“金平湖”这块风水宝地免遭浪击侵蚀,也使山丘两边淤积出成片滩涂可供垦殖。

        早在清末民初就有江苏海门施氏,以及后来从崇明、启东的逃荒者,在独山脚下六里沙爿西的东沙湾(即解放后的外山村)约0.6平方公里的冲积滩涂上垦荒,种植棉花、薄荷、番薯、苜蓿、花生等谋生,并在此繁衍后代。

        抗战胜利后,上海成为东方冒险家乐园,外国商人纷至沓来。外山村的农民,利用这里所处优越的地理位置,建起了一幢幢面积10多平方米、具有欧式风情的小木屋,专供来自上海的外籍人士作为海滨游泳避暑度假场所,每年可获得非常可观的季节性副业收入。1951年防汛检查时,这些小木屋还存在。1955年外山村已有农户51户,实有耕地540亩。为了有效利用处于三面环山中的泾流量,储存淡水,村里计划扩垦耕地70亩,增加收入,把原有渠道加宽挖深。由当时的金门乡政府报请县人委批准同意水利部门投资4505元建造防洪蓄淡挡潮小水闸一座,确保该村扩大耕种面积后,农田不受洪涝潮影响。上述工程是自己设计、组织施工。经办的往事记忆较深,至今难于忘怀。


        1923年,有一批海门、崇明农民,同样在乍浦山湾以西的龙王堂主塘处隆起的滩地上开始围垦,至解放时已达420亩。由于小农经济各自为政,围堤断面小,标准低,质量差,每逢大潮,时生缺口,成为一块无灾有收、小灾小收、大灾无收的“靠天田”。

        1956年,浙江团省委组织了300人的青年志愿者垦荒队,在龙王堂西的苏家埭到海盐县郑家埭之间,利用老石塘外的滩地修起了塘外塘,开荒种植。这是解放后组织起来的集体垦荒队,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学习,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垦荒者生活。他们利用夏日傍晚余暇拉起手风琴,唱着垦荒队员之歌,跳着当时流行的苏联舞蹈。这种颇具浪漫色彩的集体生活,曾经吸引着不少平湖青年的眼球,络绎不断前往观看。作为同龄人,我确实也羡慕不已。

        九龙山东面沿线有一大片狭长、平坦的沙滩,东与上海市郊金山县金山卫相接。这片广阔的滩涂,地势平坦,比降在4‰左右,被称为铁板沙,退潮后没留淤泥,人走在上面有弹性,但不会下陷。就是这条狭长的滩地,堪称是得天独厚的潜在土地资源,也是平湖向海洋争地的首要目标。

二、人增地减的困惑

        根据县志记载的统计资料,1949年至1970年,平湖总人口从277049人增加到410198人,净增133149人,增幅为48.06%;而同期的耕地面积却从604553亩减少至562008亩,净减42545亩,减幅为7.04%。人增地减的结果,使平湖人均耕地占有量从2.182亩,减至1.370亩,人均减少0.812亩,减幅为37.21%。而且这种趋势将继续发展。

        1968年2月18日和8月14日,平湖县人武部生产办公室组织县社干部和部分生产队骨干分两批共260人,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回来后,印发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全县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决定(草案)》,在全县农村广泛宣传。在“农业学大寨”的精神感召下,各地纷纷挖掘土地潜力,平整土地,铲平坟丘。于是戴墓墩、野猫墩、平丘墩……一些过去不去碰的历史遗址被夷平了。一些小河小浜被填满了,最后的目光转向最可开发的海涂资源。

三、农业学大寨在平湖

        围海造田是1971年平湖“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主攻方向。当时的生产指挥组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实施方案,交给水利主管部门去办,要求拟定一套完整的计划,编造预算,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农办派出干部去上海郊区川沙、崇明等地考察,学习他们围涂造田的详细过程,探讨有关劳力负担、经济政策处理、施工技术标准等一系列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参观学习回来后,立即组织全塘、黄姑(今属独山港镇)两个机电站的职工,对全塘白沙湾至黄姑水口一带的海涂资源进行实地查勘测量。确认原主塘外的滩地一般在5米上下,与沿海高田相仿,并且已有相当部分垦种了棉花和杂粮,较低部分用来晒盐。如按老塘为界往外推出600米左右,在等高线3米处,小潮位基本不临潮沿线筑塘围堤为基点,然后垒高5米至8米高程,在迎水坡按川沙经验,坡度在1∶2以块石理砌至吴淞标高6.5米是安全的。它的依据是1956年“八一”大台风,当时乍浦水文站实测最高潮位为6.55米。

        显然以上的设想有一定根据,但对地理条件和坐标位置的不同、浪击程度的强弱、台风影响频率等因素,缺乏足够的论证,也没有与海塘专业管理部门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可行性探讨,因而也潜藏着风险隐患。

        1970年10月底,县革委会召开农业学大寨交流大会,号召在全县开展夺粮、夺棉、夺田“三夺”运动,其中夺田就是要在沿海争取围海造田一万亩。1971年的目标为第一期,首先在全塘的白沙湾至黄姑的水口的范围内围海造田5000亩。会议结束的次日,11月2日在乍浦招待所召开各公社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参加的围海预备会议,具体研究施工中的劳力分配、工具准备、政策处理、时间安排、宣传发动,包括立即发动群众编织土塘与块石铺垫夹层用的稻草囤皮任务的分配落实等等一系列问题。会上初步拟定了施工方案,然后写出书面报告、造出预算送县革委会核心小组审批。

        1970年12月26日,组建“平湖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围垦海涂指挥部”,由王庭珍(县革委副主任)、孟凡平(县革委会副主任)、杨宝贞(人武部部长)、徐土根(全塘公社党委书记)、顾云龙(黄姑公社党委书记)5位同志组成,王庭珍任组长。

        初期,仅在围海所在地全塘、黄姑两个公社各抽400人和部分农船,充实县采石场从事开山运石、抛石。

        由于进度极不适应前期抛石促淤备料的庞大需要,拖了整个工程的后腿。当年12月中旬,县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陈家银去工程现场视察。发现这项与自然博弈的大工程,战线之长,需要劳力之多,在高潮位到来之前抢筑围堤时间之短,上级又无资金补助,不举全县之力去拼搏,围海造田就是一场冒险行为。为此他立即赶赴采石场,了解采石日产量和运输现状,感到问题严重。回机关后马上召开县委常委会讨论,确认围海造田符合农业学大寨精神,大方向正确。于是立即采取4项措施。(一)果断抽调一批机关干部进驻石场,加强党支部领导,尽最大努力扩大采石面,确保工地对石料的需求。(二)通知沿海各公社增派运输船只和劳动力,增加运输石料能力,做到夜以继日地把石料运输到围海工地,确保围堤用石不脱节。(三)凭生产指挥组力量难以适应大工程全方位调控能力,决定在县委直接领导下,组织全县工、农、兵、学、商各方力量在冬春打一场声势浩大的围海造田的人民战争。把“平湖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围垦海涂指挥部”升级为“平湖县革命委员会围垦海涂指挥部”,由县委直接领导。把原有的5人领导班子增加到12人,把政法、财经、公社、采石、粮食、运输、水利等有关部门领导都充实到领导班子内,由王庭珍全面负责。同时从各条战线抽调机关干部百余名,按各自业务性质充实到指挥部工作。指挥部下设六组一办,各负其责。办公室李鸿禧、严惠廉,政工组顾金龙、顾传甫、童锦义,保卫组王建菊、沈寿明,采石组许榴珠、周立亭、郑和顺,运输组吴雪城、邵永康,施工组陶峰、顾志明、孙康,后勤组姚新生、王寿山。(四)要求各公社也按围海指挥部工作职能、相应建立营、连、排的准军事化建制,一级级落实下去。同时还把《平湖县围垦海涂工程筑堤计划》大量印发到班组,发动大家广泛宣传学习,让每位参战人员了解围海的政治意义、目标、要求、施工步骤,工程总量,时间设定、政策处理,各公社承担的任务,宿营地的安排,每位参战人员应带的工具等等,方方面面都有详尽说明,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保卫组配合各营、连治保人员做好人员、物资、工具的安保工作;后勤组按各营、连驻地,做好划区编号、落实民工安置、生活区安排等,让各营、连、排及时做好粮草输送和供应工作;运输组按指挥部计划,全县调用农船260艘,按计划去采石场接受运石任务;采石组按配额补充劳动力,去采石场报到。选送有工兵经历的复员军人充实开山爆炸技术工。

        1971年1月20日至21日,新的领导班子在全塘公社招待所召开各连指导员和政工人员培训班。2月2日,召集各营施工组长和每营3至4人的专业施工人员,到指挥部所在地的全塘公社朝红大队报到,开始施工前准备工作,要求随带:测量工具、木桩、线尺、草绳、放样用的竹竿、红漆、榔头;照明设备和一部分排水设备;每人自身需要的被子、草席、稻草、日常的生活用品等。上述人员即日起进行施工段的划段、打桩、放样。

        全县上下围绕围海工程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做好各种准备。商业系统到工地设点,确保生活必需品的及时供应。工业系统保证有足够的备用材料,分设维修网点。可以说这是平湖历史上规模最大,动员人数最多,涉及范围最广,技术要求最高,遇到困难最多,时间安排最紧的一次全民群众运动。如果不能做到万众一心去迎接这样一次重大挑战,要完成如此庞大工程是万万做不到的。

        这项工程项目的政策处理:每个土方补贴0.45元;石料运输从石场装到工地卸下,搬运到塘边每吨0.90元;每一张囤皮5元;石料每吨为1元;每位民工每天补0.05元医药费,用于处理工地工伤事故和其他医疗开支。以上费用均由公社向指挥部结算,大队与公社结算。

四、工程概况

        从全塘公社三八大队已有石塘东端开始,向西到黄姑公社水口已有石塘止。

        (一)新筑土塘7755米,要求在3米高程处填高5.5米,塘顶宽度为6米,底宽按1:2坡度为26米。外坡用片石囤皮块石理砌作护坡。

        (二)沿新塘里边20米开一条7700米的沿塘河。开河土方用于筑土塘取土。

        (三)在垦区南北方向开三条排灌河共2000米。每隔500米开一条排水沟,共计10条6000米。

        (四)建9座桥梁(施工临时便桥)。

        (五)建1个排水涵洞。

        (六)建1座水闸(控制垦区与内河黄姑塘调节水源)。

        (七)建1个公路涵洞。

        (八)建3个灌溉机埠,2个至3个排水站。

        (九)架1.7公里10KV输电线路,9.7公里照明线路。以上总共需土方90万方,石方9万吨,投放劳力达200万工。

        整个工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战役是猛攻石头关。从1970年11月开始行动,要求在1971年2月15日以前把石场开采的石头5万吨运到海滩。计划塘脚外垒成顶宽50厘米,底宽2.9米,高1.6米,全长7755米的防浪堤,目的是筑土塘时挡住浪击。土塘建成后块石用于理砌护坡。

        第二个战役是发动6万民工抢筑土塘,并铺上用稻草扎成的囤皮(当时还没有土工布),然后铺上石片,筑成倒滤层,用块石在上面理砌成1:2坡度,用块石保塘。

        第三个战役是完成机埠、翻水站、涵洞、闸门、渠系、道路桥梁等配套工程。根据水文资料分析,2月19日至22日潮位最低,在这段时间挑土筑堤可以不临潮,只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用6万民工分两班不分昼夜,每8小时轮换一次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围海不比开河,潮涨潮落24小时一直在变动,高低水位差一般都在4至5米之间。必须利用这一特点,伺机而动。要抓住落潮这一有利时机,从2月19日开始,奋战3昼夜,突击筑起顶宽4米,底宽15.6米,高2.9米(即实际高程5.9米),全长7755米土塘一座。把预计潮位4.2米的海水挡在围区之外,然后经过13天的连续作战,把围堤筑到高5.5米,底宽26米,边坡各1:2,再铺上长7.5米、阔1米的稻草囤皮,铺上碎片石做倒滤层,用块石逐层理砌至6.5米高程,即可达到1956年“八一”大台风6.55米高水位的安全线。不过所需石料必须不折不扣地运送到工地齐头并进,决不能在任何地段出现缺口,否则遇到高潮位侵袭就会功亏一篑。

五、七万民工浩浩荡荡齐上阵

        按照原定计划,全县20个公社的6万民工必须在1971年2月15日报到,安排好生活,熟悉施工地区,做好施工前的放样、划段、取土位置线等准备。待县指挥部一声命令,立即动工。由于工程量大,任务重,时间又短,各公社和大队普遍感到压力大,原定分配的民工总量为6万人,而实际报到人数远远超过原定指标,达到7万人。他们都想争取提前完工,不希望拉工程后腿影响全局。淳朴的农民工,他们是闲不住的,一到工地就在干部们的带领下,利用退潮机会,早早带着工具在指定地段开始开挖青紫泥作备土,因而使挑填土任务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在施工时间上也有变动,原定2月19日到2月22日4天是全年潮位最低的日子,也是最理想的时候,根据当时上海、杭州、嘉兴、乍浦等地的气象预报:从2月16日到18日的白天是好天,18日傍晚起到20日有10厘米的雨水。如果按原计划开工,一开始就碰到雨天,泥湿路滑,给施工增添困难,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影响质量。因此县委和县革委会研究决定,改在2月17日上午七时动工,提前两天,取得主动权,对围塘的胜利有更大把握。

        2月17日开工那天,县委常委除留家值班的以外,在书记陈家银带领下全部来到工地,在工地召开简短的动员誓师大会,通过高音喇叭的广播,到处可见的宣传标语,各营连排的施工红旗随风飘扬。现场人声鼎沸、歌声嘹亮,全县7万多民工在县、社、队三级干部的带领下,冒着刺骨的寒风,面对大海,开始挖泥挑土开展筑堤的大会战。笔者作为围海战斗的参与者,于2月16日直接参与施工指导,第一个任务是在新仓公社做标准断面,配合管辖范围的施工人员进行交流参观。对工区划段进行检查,抓质量抓进度。

        当时施工现场领导班子共分4片。东段有前进、胜利、白马、大桥、城北5个公社,由县各单位下来的干部施来昌、王梦林、吴剑秋、吴子根,徐在荣,蔡桂荣等6人技术指导和把关,由蔡桂荣负责。中东段有钟埭、新埭、港中、曹桥、前港5公社(镇),由陈洪生、崔民中、张保林、岳炳奎、靳加宝、徐济平、张纪元7人负责技术,由蔡桂荣监管。中西段有全塘、共建、南桥、黄姑、新仓5个公社(镇),由潘志鹤、徐惠民、于成业、林瑞昌、许泉观、俞锦立、屠树德7人技术指导和把关,施工技术由我负责。西段有新庙、秀溪、徐埭、林埭、黄山5个公社,由许国强、张季平、胡琴生、刘宜敏、张照明、张文玉、孙康等7人技术指导和把关,技术由孙康负责。

        2月17日是农历正月廿十二日,早上气温零度上下,天气阴沉,指挥部全体人员除值班外,都随领导卷起裤腿与农民一起参加各种劳动。全长7公里多的滩涂上人山人海,红旗飘扬,人声喧嚣。架设在沿线的广播高音喇叭,不断播放着毛主席语录和工地现场报道,虽然天气阴冷,但大家干劲很足,士气很高。按照原计划,为抢时间,必须24小时内不间断挑土,劳动力必须3班制,每8小时轮换一次。退潮时在塘外30米外取土,涨潮时在堤内塘脚外20米的沿塘河线内取土。滩涂面层有50厘米至80厘米厚的沙土,首先挖掉才能挖到青紫泥,把剥除的泥沙,像包饺子一样填在大堤的中心,然后在大堤的外坡填上不少于3米厚度的青紫泥,夯打密实,再盖上稻草扎成的囤皮,在上面铺上毛片石作为倒滤层,最后以块石从下到上理砌密实塞结,成为整体后才能抗拒一般潮水的拍岸浪击。我作为施工技术人员,在和民工挑土的同时,还必须往返于负责的5个公社将近两公里范围内,配合各公社的施工人员检查施工质量,监管交接处密实程度、夯实情况、填土进度的平衡、取土范围的规范等。

        第一天的夺泥施工,凭借高昂的士气和潜藏的体力,一鼓作气,一昼夜就垒起2米的土层,达到预计效果。虽然土层尚不坚实,好在潮水低,没有影响土堤,进展尚算顺利。潮水也没沾新塘的边,绝大部分工段都在剥沙层面。经过连续的挑灯夜战,青紫泥也开始覆盖在大堤外坡。经过三天三夜连续作战,基本上达到土塘填高2.9米,顶宽4米,底宽15.6米的水平。自2月22日17时至23日1时,土塘已抢筑至6米高程,即已经垒起3米,顶宽达到4.5米,底宽达到17米,迎水坡覆盖毛片石,铺囤皮,并自下而上逐层理砌块石。这一天最高潮位在4.9米左右,已经完全把潮水挡在塘外,不受威胁。但最大问题是石料跟不上,铺上的草囤皮,没能按所需石料覆盖。所幸潮低浪小,不致危及大堤。但这种情况如持续下去,必将危及整个工程的进展,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海涂挑土施工,完全是风里来、雨里去、水里淌,除了少部分人有套鞋可穿,绝大部分是单鞋或赤着脚干活。笔者因没有套鞋,一直赤着脚在滩涂上穿梭往来,后来局里为自己争取到一张套鞋票,买了一双元宝套鞋,才免受赤脚之痛。这些刻骨铭心的往事是一生中难以忘记的。而民工他们还要挖泥挑土,每天赤着脚负重往返爬坡,身上一身汗,风吹雨淋,交班后到宿营地常常还要走一二公里路;那些负责后勤的炊事员们同样挑着担,路远迢迢把热饭热菜热水送到工地,但当又饥又饿的劳动大军休息下来用膳时,已经半温不热了。在熬过了难以想象的14个昼夜,围堤的土方工程终于在3月2日胜利结束。达到标准断面的底宽26米,顶宽6米,高至5.5米边坡1:2水平。在这14天时间里,最高潮位是在2月26日14点15分,也就是农历的二月初二,它的水位仅为新围塘的半腰间,离塘顶尚有3.3米之差,并不威胁围堤的安全。不过,由于石料没有跟上,因而留下来保塘的抢修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一旦有大风浪出现,土塘随时可能抽空下陷,前功尽弃。

        指挥员在抓土塘的同时,把工作重心投向开山采石,突击运石上,发动将近5000人的产运送石队伍。在扩大石场采石面的同时,开辟外山乌龟山采石,调用白沙湾、水口2个渔业队的17条渔船,从海上直接运石到围涂塘工地,对内河滞留在沿线的农船所运石料,开辟8条线路,有序突击运石,缓解土塘无石覆盖的困难,总算让大家松了口气。不过大海是变化无常的,俗话说海里无六月(意思是低温),无风也有三尺浪,它总是以浪拍岸,把理好的块石,东一塌、西一块地抽出掏空。保塘任务仍然严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是大家的共识,保护已取得的成果绝不能掉以轻心。

        事非经过不知难。如果突击抢筑围堤是战术上的攻势,那么这项任务已初步完成。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现在必须在已获得胜利的基础上守住成果,花一定力量做好护塘工作。县委作出决定,保留“平湖县围垦海涂指挥部”的临时建制,建立党总支,任命周庆义为总支书记,朱宝荣,陶峰,童锦义,姚新生为委员。大兵团撤走后,各营仍然保留有一位公社党委委员为指导员,相应成立党支部。并分别成立5个护塘专业班,每班100人,以全塘、黄姑公社为主。

        虽然围涂塘基本形成,暂时把海水拒之塘外,但尚未经受大潮的考验,而且块石理砌还没有达到6.5米高程,每个营的工段都存在大同小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新土不实,泥土有冲失,发生小块地方块石下陷;(二)有的工段底脚不牢,被浪击抽走;(三)班组交接处不时出现凹陷,这些毛病几乎天天发生,使维修保塘队伍疲于奔命。大堤只是暂时得到修复加固,在大潮汛到来之前,还不会造成灾难性后果。但如遇大潮、大雨、大风,后果就比较严重。经总支研究,在4月10日,每营派干部两人,去上海市川沙县施湾公社参观取经,学习他们是如何解决围涂中的具体问题的,笔者也是参观者之一。

        川沙县共有27个公社,施湾公社地处长江口长兴岛偏南的长江喇叭口西岸,面向东海。1968年12月11日利用冬季小汛,调动6000民工,围成6800米土塘一条。由于他们事先没有石料护塘脚,在12月19日的冬至潮,仅仅3刻钟全部冲光。接受教训,该县在12月25日组织26个公社,投入24000个劳动力,抢出土堤,并陆续运送块石,以干砌块石护住塘脚,抛6条丁坝促淤,稳住了大堤。由于他们所处地理坐标不同,位置在长江口,坐西朝东,滚滚长江东流水,抵消了东海的浪击,加上丁坝促淤,滩地比较稳定而且他们用水泥板做护坡,等于在土塘面上穿上防浪外衣,保护大堤不受风浪潮的袭击。

        川沙告诉我们一条经验:用土塘是绝对保不住大海的风吹浪打的,护塘必须要有可靠的坚固保护层。要保住用全县7万民工血汗筑成的大堤,必须发挥自己有石可采的优势,用形成整体的块石层,去挑战拍岸的浪击。当务之急,仍然是按计划及时把9万吨块石运到塘上及时理砌至高程6.5米以上,在塘脚抛上丁坝促淤。

六、大自然发出的第一次警告

        围塘后第一个春夏之交的1971年5月26日凌晨(农历五月初三)的涨潮时,潮水顺着正面的东南,偏南七级大风,以每分钟18次拍岸浪击的速度,袭击着大堤。它的威力,似摧枯拉朽般把砌得比较整齐的石塘一条条、一块块向下剥离。出现了约4000米的塌陷,破坏巨大,情况非常紧急。县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动员了沿海各公社一万多民工上塘突击抢险。同时立即召开沿海老渔民老农民座谈会,干部、塘工、专业技术人员“三结合”座谈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对策,分析原因,认为围堤成功后的三个月时间里运石功效不高,原计划每月增加块石15000吨,实际只有6000吨。依靠500多人的专业队保护理砌,无法保证7755米长的大堤的安全维护。实践证明每月农历朔、望大潮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浪击破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破坏一次比一次严重。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一)把所有的塌坡,用草包装青紫泥,把冲走的护土补上;(二)把冲走的块石抬回原地复原;(三)突击运石,要把8个码头上积存的块石抢运上塘,在半个月内增加块石一万吨;(四)立即着手搞抛石、干砌、水泥勾缝、混凝土灌浆砌块石4种不同护塘的试点,各搞50米,共计200米。不言而喻,砼浆砌是最坚固可靠的护塘措施,在地方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安排适当经费增建是明智之举。

        为迎战八九月台风的考验,在已有7万吨石料(平均每米9吨)外塘的基础上,再抛石3万吨,要求每天保持500吨的进度,其次对现有外塘坡度1:2改为1:2.5,打算用水泥对最危险的薄弱地段的1000米范围进行水泥沙浆深勾缝。以上措施的贯彻落实,新围的海塘在边塌边修,大塌大修,小塌小修的被动状态下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总算勉强可以在围区内进行正常的农作物生产,按计划开展配套设施的建设,建起了涵洞、闸门、电动排灌机埠3座,钢筋砼永久性桥梁3座,以及排灌渠道等一些设施。

        根据这次围涂成果的实测,围区总面积为6441亩,其中围堤前有已种杂地722亩,盐田786亩。新垦区为4933亩,其中包括安全地233亩,塘河268亩,机耕道路166亩,大小渠道174亩;以上4项共占用土地841亩。除去以上原有已垦土地,盐田,加上河、路、渠、安全地耗用土地,实际新增可耕地为4149.93亩。这些成果,由于北部水稻区各公社因路远管理不便自动放弃可分配土地权利,他们是白马、新庙、钟埭、曹桥、南桥、秀溪、港中、新埭、前进等9个公社。获得分田的有:全塘1226.85亩;黄姑869.23亩;黄山364.10亩;新仓207.53亩;林埭205.68亩;前港175.34亩;共建182.16亩;胜利204.32亩;徐埭205.66亩;大桥206.32亩;城北198.74亩;尚余104亩,由指挥部留100亩作机动安排,4亩造房和仓库、发电机房等使用。

        塘内生产也有起色,经过机耕、放水、洗碱等措施,陆续种上了大小麦、蚕豆、糖蔗、花生、蔬菜、番薯、树苗和水稻。各连队还养了猪和家禽等。指挥部从吴兴采购了一批鱼苗,放养在塘河内。黄姑公社在县副食品公司帮助下,办起了糖厂。各连队走上了正常的生产轨道,享受围塘成果的回报。

        最可喜的是“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人工繁育蟹苗研究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从浙南温州的飞云江一路寻找海水淡育的理想试验地,最终找到了我们围垦区适合他们科研要求,在白沙湾租了三亩地,落脚生根,开始河蟹人工繁育的试验。

七、台风给围涂带来灭顶之灾

        1974年8月中旬,省气象台发布消息,13号台风将夹带豪雨于20日左右袭击浙江。消息发布后,县委领导立即赶赴沿海布置防台,重点放在尚处薄弱环节的围涂新塘,并组织全塘、黄姑民兵和围垦区保塘专业班子和农民严阵以待,县防汛指挥部还调集了大量抢险用的木桩、铅丝、草包等。8月20日,正值农历七月初三天文大潮,13号台风如期而至。风推浪涌,像小山似的巨浪直扑大堤,刹时间发出闷雷般轰鸣声,拍打着脆弱的围涂塘,塘身为之震颤。当时笔者正和大批抢险民兵处于三号桥塘顶上,穿着棉衣,外面披着塑料薄膜雨衣,在巡查险象。大约在下午4点左右,高潮在台风的推动下掀起了3米至4米的巨浪,豆似的雨点打在脸上有掴掌之痛,眼睛无法张开。人已无法直立站稳。此时塘身在涌潮的冲击下大片理砌的块石被剥落,枯露的土塘在雨水的洗刷下,成泥浆状与块石混成泥石流往下陷落。6米宽的塘顶在风雨浪的侵蚀下,逐渐削狭。此时天已昏暗下来。从广播里传来可怕的消息:全塘地段2号桥附近已发现缺口,海水汹涌滚来,塘河水骤然猛涨变混。不多时黄姑那边抢险队伍也传来5号桥东也撕裂出一大缺口。在人站立都困难的情况下,抢险根本不可能了。不久,海水已逐渐淹至围区道路田爿。县委副书记韩兆贤同志下令要求在塘上的所有人员立刻撤离塘顶,保护好自身安全。有了斩钉截铁的命令,大家沿着各条通道纷纷离开危在旦夕的大堤。这时天已昏暗,指挥部和所有各连的抢险队员们淌着泥泞道路撤离到安全的后备塘和各自的驻地。一部分抢险人员与围区农民连夜用草包装上泥堵住老塘8条运输通道,保护后方的安全。21日黎明前,从各方传来消息,除了已按砼浆砌的1000多米的地段仅冲失部分塘顶土方和待做的接口处有所损坏外,其余地段出现50至80米宽的大缺口3处,30米左右宽的缺口62处,10余米宽的小缺口比比皆是。耕耘了3年多的新塘留下的是一条不连贯的残缺土堆,块石被卷落在塘脚下,形成不规则的泥石堆。已垦种的农田和180多间房屋、仓库、厂房、机房全泡在水中,放养的鱼苗也随波逐流不知去向。21日午后涨潮时,海水再次来袭,冲破了老塘口的钢丝网闸门,形成2米多高的水位差,海水喷射式的奔腾咆哮着往内河黄姑塘倾泻。情况非常紧急,抢险队几次用袋装石料抛堵均未奏效,后来用水泥船装块石下沉堵口,并商借金山石化总厂的推土机,在潮落时段突击推土才制住倒灌的海水。这时黄姑塘灌满海水已足足6小时,使沿黄姑塘两岸农民饱受咸水之苦。

        在水漫滩涂的岁月里,过着荒蛮的水上生活。每晚淌着水,蜷宿进浸泡在水里的床上,枕着涛声而眠。煮饭的砻糠泡在水中到处漂浮,炊事员还要千方百计设法寻找各种燃料煮饭给我们吃。凄楚窘态可以想象。

        过了高水位秋汛,潮小了。但地面始终是含盐潮湿的。蛇、虫、鼠常常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围涂区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八、用科学态度面对现实,海涂在浴火中重生

        围海造田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缺乏科学考证的情况下,以急功近利的心态仓促上马的冒险工程。它的失败是必然的,当时有人在施工组里就提出过用干砌块石去抗击台风大潮肯定要垮的,但遭到批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对围涂塘的命运作了最有力的回答。

        灾后,中共平湖县委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前期围涂犯的错误进行纠正,常委们首先听取水利农机局汇报13号台风对海塘损坏情况,研究修复的方案。在几位老革命的坚持下,决定把修复围涂塘作为下半年工作重点之一,用两年的时间,集中地方财力、物力用砼浆砌块石的规范标准,重新启动全面开工。

        该工程由生产指挥组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建立“平湖县抢修海涂海塘工程指挥部”具体负责领导修复海塘工程。第一步先由水利部门将冲坍的钢丝网闸门改为钢板闸门,改造启闭设备。接着修复围区内供电、抽水、通讯等基础设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1974年12月23日(农历十一月初十),俗话说“初十潮,隐遥遥”,这天潮位最低。由全塘、黄姑公社的6000民工对围涂塘所有缺口进行封堵断流。经5昼夜抛石填土,至28日全面完成堵口任务,确保围区不再进水。在堵缺口过程中,对5号桥旁的大缺口费了很大精力,该缺口处被掏深4米多,抢修时打了排桩,用水泥船装满块石,沉入基底直到平潮时抛石,用编织袋装满石子终于堵住了又长又大的缺口,阻断海水入区。1974年12月28日至1975年1月5日,白马公社组织劳力1000多人,负责疏通遭淤积的朝阳河,清理涵闸,恢复其原有的通航输水功能。

        1975年1月18日,全县除白马、前港公社以外的18个公社6万民工,再次为全面修复海塘出力,经过奋战15天,于2月1日完成土方回填和块石复砌。对原来块石不足的地段重新补砌,增用块石三万多吨,使围涂塘质量在灾前的基础上略有提高。

        1975年1月13日,省水利厅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时任县水利局局长陈西亭拖着我去参加。这次会议重点研判1974年13号台风对全省带来的危害。当时钱塘江工程管理局发表一份“1974年第13号台风期间,钱塘江海塘围堤水毁情况的调查报告”发给大家。其中阐述当时因台风影响“增水”为1.19米,而1956年的“八一”大台风“增水”为3.26米,也就是说如果遇到1956年那一般高潮位,对我们原先的设计标高也是一种更大的威胁,其中还提到了土塘的自然沉陷因素。上海石化总厂围堤,他们与我们同时开工,连在一起,他们在我们的下游而设计的高程比我们高。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深思考虑的因素。会议的当晚,陈局长要我立即把上述材料附上简信邮寄海涂,让指挥部领导一定要接受教训,高标准设计护塘工程,决不能贪省求快。

        有了省海塘工程专业机构的权威意见,促使平湖修复加固海塘工程不得不慎之又慎。在抢修工程结束后,立即着手组建一支有全塘、黄姑、前进公社的150多名的石工,分成7个施工班。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新标准施工。

        新的标准断面为:在外坡塘脚前浇筑一道宽80厘米深100厘米砼大方脚为基础。按1:3的新标准平整好斜坡,然后铺上20厘米厚碎石片子,做倒滤层,压实后,用150#水泥砂浆砌大于30厘米厚的块石,最后用1:3防水砂浆勾缝。这样的标准加大了坡度,使整个护坡有半米砼护面,提高了抗浪击整体能力。塘顶高度也从8.5米,提高到前址9米后址9.2米,加高加阔了塘身,在6.5米高程以上筑起返浪圆弧半径,后址顶加做80厘米浆砌块石立墙至10米高程(吴淞标准)。背水后坡也从原来的1:2改为1:25,并种上芦竹。

        在沿塘加抛长100米顶宽2米、边坡1:1、高为4.5米的挑水坝5条,增建了一段潜堤,做到促淤保塘。

        以上工程经历三年,于1977年底全线竣工。

        修复后的海塘总长为7801米(塘顶前址长度)。由于海塘不断加固,增强了农民投入信心。1972年春夏之交,河蟹人工繁育组的科研组第一次在平湖海涂繁育出成活的蟹苗,这是历史性的创举,大家喜出望外。通过总结提高,到1973年又成功繁育出蟹苗270只。正当他们以比较成熟经验打算批量试育的关键时刻,发生了13号台风海塘全线溃堤的不幸事件。当海塘修复以后,课题组又扬帆起航。指挥部又拨给备用土地支持他们扩大试验面积,1977年的河蟹人工繁育小试已经成熟,进而投入中试。1978年中试在预料中获得成功,收获活蟹苗60公斤。从此,中国人在餐桌上再也不愁“蟹立冬,影无终”,常年可以吃到美味的河蟹。1981年7月,该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人民日报》做了专题报道,从此蜚声中外。而这颗卫星是在平湖海涂升空的(《平湖史志》2013年第四期有本人的详细介绍)。以上仅指收获一例。收益的主要还是参与围海的广大农民,他们收获了粮食、棉花、油料、豆类,养了猪、鱼、虾、鳗、蟹等农副鱼牧产品,增加了收入。

        历时7年的围海造田巨大工程,国家和地方财力共投放资金357.47万元;群众投劳236.2万工;完成石方工程量37.25万立方米,土方工程量143.08万立方米;浇筑砼1.09万立方米。

        1982年5月13日,“平湖县围垦海涂指挥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成立专业的“平湖县海塘管理所”,归县水利农机局主管。由于海塘抗御风、暴、潮能力提高,至今平安无事。

        在此以我的一首诗作结尾:

围海造田

十里长堤沿海矗,千年涛浪淫威束。

滩涂昔日走泥沙,围地今朝栽稻菽。

田鳝喜迁新逸居,海鸥难觅旧嬉澳。

星移斗转变沧桑,治海崇科龙祖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