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团结塘围海造田追忆

 乡土宁海 2020-11-26

团结塘围海造田追忆

团结塘围垦工程图集

能认出照片中的人物

请文末留言

大风大浪不回头

口不堵好不收兵

脚穿车胎底鞋
打着帆布绑腿民工在拉车

运送石料

(以上三图均由林沛杰先生提供)

搬海涂泥加固堤坝





一、造福在当代

岁月轮回山河变,敢叫沧海换新颜。70年代初,正是人民公社时期,宁海县原桥头胡区委尊敬的王玉堂和林沛杰先后两任书记,带领所辖八个人民公社的干部和社员,于1970年,在全县率先围海造田团结塘,历时五年时间的艰苦奋战,完成峡山村前的围海造田工程。全区共投放劳动力150万工,拦截海港建造堤坝两座,总长1190米,主海塘堤坝平均高度5.5米,围垦海涂占地面积7000多亩。由于是全区各公社的齐心合力筑塘,团结一致围海,故命名它为团结塘。团结塘围海造田项目,是我县自建国以来,大力建设海塘工程的一个缩影。

1977年,全省最大截海蓄淡工程胡陈港堵海成功。我县先后在三门湾、象山港沿岸围垦了一大批海涂。

1997年的8.18特大台灾遭难以后,宁海县委县政府作出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筑海塘的坚强决定,全县人民苦战三年,共投资4.3亿多元,建成沿海新标准海岸防护堤坝120多公里。为促进全县生产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团结塘位置

主堤坝




二、公社力量大

宁海县原桥头胡区,坐落在象山港尾黄墩公社驻地,时称桥头胡街,是全区粮农渔生产资料、种子秧苗、化肥农药、生活副食品等集市交易的集散地。区委下辖梅林、凤潭、黄墩、山水、建设、民主、薛岙、峡山等八个人民公社建制,除凤潭、梅林、山水外,其他五个公社均靠象山港海岸,缺乏粮田土地,尤为峡山与薛岙本村,主要靠外海捕捞和近港养殖海带为主。 
      
沿海主要是饱受台风灾害,隔三差五,特别在八、九月大潮汛期间,台风频繁使之海潮猛涨,临海遭受翻船失人,村庄淹没,房屋倒塌的天灾之祸。在60年代期间,单是峡山、薛岙渔村,出海数次遭遇风暴与台风袭击造成渔船翻沉伤失青壮年渔民上百人之多。那个年代,外海渔业生产气象通讯落后,出海人身安全基数小风险大,故此渔村寡妇多,一段时间,群众生产生活气氛很是压抑。

为提高防台风御海潮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扩展土地增粮,以适应人民公社发展生产的需要,在宁海县委的重视支持下,桥头胡区委决定于1969年作出围海造田的计划方案,通过前期县、区两级水利部门精心测量准备,决定在峡山公社村前的西山两侧围海造田筑坝。以区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各公社书记为指挥部成员,县水利局指派水利工程师组成的围垦团结塘指挥部成立,各公社选派150200名社员组成围垦民工连队。其中,黄墩、建设、民主、峡山等四个公社民工连队驻扎在峡山村的西山西边海湾岸,梅林、凤潭、山水、薛岙等四个公社民工连队驻扎在峡山对港陈西岙的海岸边。

驻营必须先扎寨,区围塘指挥部建起西山湾五间平瓦房(其中两间当作会议室),各公社民工连先后建起住房与草棚屋,并配置工具物资、库房修理、民工食堂等用房。

那时还没电网电灯,区指挥部专门配置两台60马力柴油机及发电设备,供海湾两岸民工连住房与工地照明。






三、新愚公移山填海

在投入围海造田的艰苦劳动中,首先各民工连挑选十多位开山技术好,打石经验足的结成三人组合,攀登半山腰找准钻眼位置,一位紧握钢钎,另两位分别挥动软竹柄铁锤,轮流敲打钢钎钻石孔,(握铁锤者必须眼力好,技术过硬,稍有不慎,敲偏了铁锤就会砸到握钢钎者的双手)。到一定时间,待钢钎钻进相应深度时,安装进炸药与雷管线,一般待安装好三至五个炮眼以后,由开山组负责人吹响口哨,发出警报示意山脚下搬运的民工们躲避危险,待雷管炸药先后轰隆爆炸,伴随十几方或几十方石土方轰然滚下山脚时,又会听到口哨声示意警报解除。然后民工们方可继续搬石装车拉运,对那些滚下的巨石,开山组仍要打孔炸散。

无论是骄阳如火的炎热天气,还是那刮大风卷沙尘的恶劣时候,坚强的民工兄弟们,把一辆辆装满土石方的手拉车,紧张有序源源不断地拉送到大坝口,在海水平潮时,运至码头倾倒在特制的运石船上,再转运至海港中间标杆指定位置流石海底垒坝。抬眼远望两岸围垦筑坝的劳动工地,红旗招展,开山炸石的轰鸣声伴随广大民工嘹亮的号子声,生龙活虎的劳动大军唤醒了原先潮起潮落的两岸海边山地,展现了一派蓬勃的欣欣向荣的劳动战斗场景。

那个时代,社员们生活十分俭朴,吃穿简单,自带口粮,每餐一盒蒸饭外加一碗清淡缺油的白菜、萝卜或咸菜。秋冬季节,大都披件夹袄或旧棉袄,脚穿车胎底鞋,打着帆布绑腿。夏天日子,不少民工兄弟,干脆光着膀子干。

他们心怀一颗为本公社争光的劳动热情,凭一双粗糙满茧的有力之手,以最原始的锄头、畚斗、钢钎、铁锤与手拉车等工具,将两岸围海筑坝日积月累地缓缓向海港中心延伸。

为了赶时间抢潮汛,多少次加班加点。特别在填海筑坝夺取深港接口的夜晚大会战时刻,两岸灯火通明,全体民工严阵以待,还组成一支青壮年突击队安排在坝口前沿第一线,一排排木船装载石方等候,堤坝上望不到尽头的运土石手拉车整装待发。工地高音喇叭不时播放传来激情高昂的《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好如决战动员令。大家怀着十分期待与激动的心情,等候夜间最低海潮位的到来,等待总指挥长吹口哨,开始两岸坝口合龙的命令,数千上万立方的石块倾倒入海港接口,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深的港口堵塞后立刻筑高加固,迎接经受住海潮片刻回涨的冲击考验。经奋战一个通宵,最终取得堤坝堵口合拢加固的最后胜利。

天有不测风云。虽然在之前的合龙大会战中,由于准备不足和测算潮汛的误差与气象的变数等多种原因,也经历过两次的失败,但最终取得总决战的全面告捷。

这是公社民工们小米加步枪战胜大自然的胜利,胜似教科书中愚公移山在人民公社团结就是力量的充分体现。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新愚公。

大坝合龙前

作者由一兵(1974.5.)





四、咱渔家女将

峡山,原来仅是一个大村,划分四个渔业生产大队的小公社,拥有千余户人家。青壮年社员赴外海捕捞作业,年轻姑娘们大都分驻到白石(一大队)、中央山(二大队)、铜山(三大队)、磨泗(四大队)等四个象山港海面的岛屿养殖场负责海带养殖生产,是没有田地的纯渔业公社。

当初,由于行业的原因,使区委下达公社围垦团结塘组建民工连的任务,就落实到了后方的家庭妇女身上,分别由四个大队党支部选派出30多名已婚青年妇女,并由各大队妇女主任亲自担任排长,同时,也分派10多位男社员随队负责开山打石。

她们承担了公社围海造田的繁重任务,也不负外海男渔民社员的厚望欣然出征。

俗话说:男女搭配办事不累。我们峡山公社的妇女民工中,有许多均是从建设、民主、黄墩、薛岙等周围公社农村嫁过来的,所以在围垦团结塘的工地上,出现了这么一群女将,给整个工地增添了蓬勃的生机,她们吃苦耐劳,乐观开朗。除了打石爆破外,无论装卸土石方,还是搬运拉车样样不输其他兄弟连队的男民工。不少女工为了赶时间,积极多拉快跑,提前超额完成当日的定额搬运任务,有不少青年妇女民工还抽空下海涂采海苔、抲沙蟹、拾泥螺等小海鲜带回家。 

围海造田进入第二个年头以后,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峡山村北外岙庙至西山的300多米堤坝,把原先四面环海涂的西山与峡山村连接起来,极大地方便了妇女民工们完成当日任务以后可直接回家。但西山西边主堤坝正在紧张施工中,海水仍然潮起潮落淹没到峡山村庄边。全区各公社的民工们抓紧时间,努力早日完成主堤大坝合龙的施工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峡山妇女民工连的全体姐妹们,既要承担家务,砍柴添水,又要照顾家里年迈公婆管教孩子。但她们起早贪黑,仍然参加指挥部下达的加班加点施工突击任务。涌现了许多围垦团结塘的劳动模范和积极分子,得到其他兄弟连队民工们的一致好评,年年受到区围塘指挥部领导的表扬与奖励。

19713月,我从部队退伍回到峡山一大队,参加大队党支部的工作不久,即被公社党委指派到峡山妇女民工连担任指导员,(连长为四大队老支书周道青),19724月,由于公社另行安排我工作,为此离开了这些可敬可爱的妇女民工们。但以后也随公社领导一同参加了全区突击围垦团结塘的堵口大会战。      

咱渔家女将林沛杰先生供照)




五、兴建美丽乡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历经五年的艰苦奋战,围海造田的团结塘工程终于完成。1976年以来,在这片七千多亩的海涂上,从荒芜到开发,从零散到集聚,经过雨水冲咸变淡,先后一边在涂田上种植柑橘,一边在内湖中开展水产养殖。自1980年开始,峡山乡村企业崛起,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建立了乡镇企业区域,直至发展了现在的临港工业园区。团结塘周围多条宽阔的柏油公路通车。在团结塘西北地块大坝外,还兴建了国家大型项目浙能国华电厂与其配套的万吨级码头。 
 
一眼遥望,追根求源。

目前,在团结塘这片土地上,一个强蛟镇所在地的峡山社区,拥有中、小学校,医院银行、邮电通讯、水务电力、边防派出所、集贸市场、餐饮宾馆、居民住宅高楼等建设拨地而起,成就了现代功能齐全的美丽乡村。它与强蛟镇宁海湾旅游景点交相辉映,为实现工业立镇,旅游兴镇的战略目标欣然迈进。

峡山旧村(1974.5.)

原公社、大队干部下海岛检查海带养殖生产(1974.5.)


峡山新村



往年围海造田文章亦精彩

1.建国后浙江省第一座堵港蓄淡工程——车岙港工程
2.上世纪七十年代浙江省最大的海港蓄淡工程——胡陈港工程


□ 供稿:由一兵

□ 排版:水东居士

□ 审核:一江春水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