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患者术后左臀压疮: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孰之过?

 往好的看 2023-01-26 发布于四川

警惕手术病人术中发生的压疮!


患者,女,42岁,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经腹子宫肌瘤挖除术患者,术后12小时患者诉左侧臀部疼痛,查体见左侧臀部有形状不规则的暗红色硬块,约成人一个拳头大小,肤温正常,嘱患者适当翻身,改变体位,局部遵医嘱给予热敷。现患者诉疼痛难忍,不能躺、不能坐,查体见患者疼痛部位还在扩大和肿大。

现在疑惑的是,该患者是否是压疮?如果是压疮为何只有一侧?且最容易发生压疮的骶尾部却毫发无损?

案例分析


由于案例中提供给我们的患者临床资料有限,我们不知道该患者入院时、出入手术室过程中的护理评估,所以,这一点,是需要医护人员要问清的细节方面的注意点,因为,这些关乎患者安全,关系到患者身上出现的硬结的分析、讨论、应对和干预等一系列问题。

是不是患者的左臀部有术中用药?是不是术中,医护人员在这个部位为其进行了肌注用药?出现硬结的部位是肌注部位?还是术中的受压部位……

这些,都是医护人员需要搞清楚的事情,如此,才能找出患者身上硬结的起因,看看患者的这种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下一步患者的局部处理,是当务之急,况且,患者已经因为这个硬结而痛苦不堪,对医疗护理工作产生了意见,需要引起值班人员的高度关注和注意。

最终结论


该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因麻醉困难,保持左侧位时间太久,麻醉成功后下侧肢体血液循环差,隐患就此埋下,故造成一期压疮。

还好找出原因!

问题查清了,这是一起术中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属于护理差错的性质。

围术期压疮不容忽视!

围术期出现压疮,并不鲜见。

最近,笔者所在的医院,有一手术病人就出现一例,病人到手术间,病人臀部后外侧条索状水泡。有经验的手术室护士告诉我们,术中形成压疮的条件具备时,半小时就可能产生压疮。还有,搬动病人方法不当,可立即由红肿变水泡。由此可见,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皮肤护理也很重要。

围术期压疮与卧床病人的压疮一样,有多种表现,有的很快出水泡、有的红肿、有的硬结……术后患者被评估出皮肤问题,查出的皮肤、皮下硬肿,首先考虑压疮。

麻醉责任,还是护理责任?


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和助手、器械护士,注意力都在手术上,负责病人的主要就有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了。

我们先来看手术人员职责,就知道术中压疮是该由谁负责了,手术医生、麻醉医师、器械护士职责,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手术室里不可或缺的巡回护士身上:

1. 术前一日查看手术通知单,了解次日所负责手术的情况,必要时参加病历讨论;完成手术准备工作:访视患者,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历资料,做好术前宣教;准备手术所需物品、器械、仪器和设备等。

2. 术日, 执行《手术患者交接制度》,依据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与病房护士准确交接各项物品,核实患者有无假牙、发卡、隐型眼镜及贵重物品等,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联系主管医师,予以处理;做好麻醉前患者的心理护理,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提高患者的安全水平。

3. 严格执行《手术患者安全查对制度》、《手术部位标识管理制度》,在麻醉前、手术开始前及患者离室前与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共同核对患者及手术部位标识,填写「手术安全核对表」。确保正确的患者、正确的手术部位和正确的手术方式。

4. 根据手术部位及手术和麻醉的需要,选择适当部位建立静脉通路;需要时完成导尿和安置胃管等操作。

5. 配合麻醉医师完成麻醉,固定麻醉管路。

6. 严格执行护理文件书写规定,完成各类记录单,术前或术后患者皮肤有损伤时,应在皮肤情况一栏中注明;如有物品清点有误等特殊情况时,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描述,必要时请主刀医师签字确认。

7. 执行《安置体位查对制度》,协助手术医师摆好手术体位,保证肢体处于功能位,保护各部位的神经、血管和器官,保护患者皮肤受压部位,放置适当的体位保护装置;系好约束带,防止患者坠床。

8. 协助洗手护士开台,严格执行《手术物品查对制度》,与洗手护士共同唱点台上所有物品的数量和完整性,并准确记录。术中添加物品,由二人清点后及时记录,台上掉落的物品应集中放于固定位置,以便手术结束时清点。

9. 术中坚守岗位,遵循《手术间管理制度》对手术间内各类人员进行管理,安排各类人员就位,控制参观人员的数量,并监督各类人员正确执行手术隔离技术。

10. 监督手术间物理环境达标,包括温度、湿度、照明、层流系统是否正常运行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修。

11. 做好术中患者的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变化、出入量、用药、输液、输血情况等,发现异常及时告知麻醉医师和主刀医师,确保患者安全。

12. 术中随时关注患者安全,定时检查患者体位情况,避免长时间持续受压,预防发生手术相关的压力性损伤。

13. 手术过程中,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暴露,保护其隐私权;确保患者安全、舒适、保暖。

14. 按照三查八对的原则核对手术带药,给药前要与术者核对,并征求麻醉医师同意,执行时在临时医嘱单上签字确认。术中抢救时,协助麻醉医师给药;执行口头医嘱时遵守相关制度,必须复述一遍,避免发生给药差错,保留空安瓿,抢救结束后与麻醉医师核对。

15. 术后搬运患者应在麻醉医师指挥下进行,至少由 4 名医务人员共同完成,避免各类管路脱出,防止发生坠床,保证患者安全。

16. 手术医师需在手术前填写病理单的各项内容,病理产生后,巡回护士依照病理单逐项与洗手护士、手术医师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处理病理,并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名记录。

17. 协助手术医师包扎伤口,并与主管医师共同检查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如有异常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

18. 负责术中使用药品、耗材等的记账工作,完成各项信息化扫码及电子文件的录入。

19. 检查手术间各仪器和设备的运转情况,怀疑或发现仪器有故障时,及时向设备管理员报修,并做记录。

20. 每日术毕,清洁、整理手术间、补充手术间内物品,各类物品家具定位归原,擦拭和清理治疗车、药车和壁柜等,检查手术间内的无菌物品、药品的有效期。依照「手术间安全检查表」和「手术间物品检查表」完成各项检查,签字确认;备齐次日第一台手术器械、敷料。

21. 如为特殊感染手术,手术应在感染手术间进行,术后按感染类别执行相应的处理规定。

22. 术中原则上不更换巡回护士,必须更换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现场交接。



由第7、12条可见,患者术中出现压疮,属于巡回护士的责任。但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接手术病人的病区护士,要严格检查病人的皮肤情况,否则,交接不清,接班者自食其果!

经验教训


预防压疮方法很多。术中关注的重点是:皮肤、床单干燥、清洁,最好应用气垫床。严格履行护士职责,当可有效避免。

1、防患于未然: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医护人员要注意预防压疮。可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和术中情况进行评估,病区医护人员与手术室人员做好交接班,互相提醒,引起注意。

2、明确责任:因为是压疮,属于护理职责,手术医生、麻醉医师、器械护士各司其职,因此,本案中,这例手术的巡回护士要切实负起责任。

3、及时上报:按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时上报,科室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专题讨论,分析对策,严加防范。

4、积极干预:对于患者身上已经出现的压疮,医护人员要严肃认真的进行治疗和护理,尽快解除局部组织的压力,促使压疮尽快消散、痊愈。这种情况下的压疮,经过积极干预,随着患者术后的恢复及运动,通常预后良好。

5、前车之鉴:在全院外科相关科室内组织案例分享,让医护人员提高警惕,引以为戒。

来源丨手术室护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