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十全武功”中为何“降缅甸”很水?源于天朝上国的认知障碍

 新用户25253672 2023-01-26 发布于云南

#头条创作挑战赛#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已经82岁高龄的乾隆皇帝撰写《十全记》,以此纪念自己登基以来的重大军事行动,即所谓的“十全武功”。然而,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水分较多, “降缅甸”就是典型的例子。

清缅战争前后共进行了4次交锋,前3次都是缅甸占优,尤其是第3次,缅甸可以说是大获全胜;而第4次,最终也以平局收场,只是让清朝勉强保住了“天朝上国”的颜面而已。

缅甸无论军力还是国力,都无法与当时正值“康乾盛世”的清朝相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乾隆眼中的“蛮夷小邦”,却将堂堂“天朝”弄得狼狈不堪。连一向极好面子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文章图片1

乾隆

缅甸不过是一个东南亚小国,又长期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11世纪中叶,缅甸众邦国之一的蒲甘王国崛起,以武力统一缅甸,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蒲甘王朝。

蒲甘王朝曾与当时割据中国西南的大理国爆发战争。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从1277年开始,多次派兵进攻蒲甘国,最终于1287年征服蒲甘国,使其成为元朝的藩属。

到了16世纪中叶,缅甸中部的东吁国崛起,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王朝——东吁王朝。明朝晚期的万历年间,缅甸与大明因为边境领土问题爆发战争。缅甸虽然战败,却趁大明问题繁多、对西南边疆鞭长莫及之际,迫使一批土司部落臣服,扩张了自己的势力。

及至明末清初,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为躲避清军追杀,逃入缅甸。1662年,清朝平西王吴三桂率领大军进入缅甸,强迫缅甸国王将永历帝交出,是为清朝与缅甸最早的接触。

此后的100多年间,由于清朝的几代统治者都不关注缅甸局势,缅甸与清朝的官方往来很少。直到1751年,已经濒临灭亡的东吁王朝派遣的使团来到北京,希望得到清朝支持,乾隆皇帝接见了使团成员,但拒绝介入缅甸局势。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东吁王朝灭亡,之后经过一系列混战,贡榜国崛起,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王朝——贡榜王朝。

贡榜王朝的第一代国王雍籍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屡屡兴兵,甚至一度率军攻到暹罗(今泰国)的首都阿瑜陀耶附近。在东北方向,雍籍牙也不断派兵向中缅边境扩张。

文章图片2

雍籍牙

缅甸东吁王朝强盛时,曾迫使孟定、孟连、耿马、车里等土司臣服。这些土司被迫向缅甸交纳贡赋,即所谓的“花马礼”。东吁王朝衰弱之后,这些土司逐渐独立,后又被清朝纳入版图。

贡榜崛起后,一直试图恢复东吁鼎盛时期的疆域与势力,不断对外用兵,中缅边境上的各上司部落自然成了缅甸新王朝征服的对象。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雍籍牙去世,他的长子莽纪觉继位,继续奉行扩张政策。乾隆二十七年,缅甸军队2000余人在缅将普拉布的率领下侵入清朝辖下的孟定,孟定不敌,其土司罕大兴被缅军擒获。

缅军强迫他当向导,又侵入耿马索要贡赋。当时,耿马土司罕国楷正在孟连,其部属拒绝了缅军的要求,缅军于是在耿马大肆烧杀劫掠后离去。

时任云贵总督吴达善希望息事宁人,强令清朝永顺镇总兵田允中不得追击缅军。但罕国楷听闻自己的土司部落惨遭缅军血屠,便联合了附近矿厂的武装护卫在滚弄江(萨尔温江支流)江口伏击缅军,成功击败缅军并杀掉普拉布。

乾隆皇帝接到有关此事的奏报后,认为这不过是边境上的小冲突,并没有放在心上。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之后缅甸军队对清朝边境各土司部落的袭扰愈演愈烈,相关的奏报不断送达京城。

吴达善虽一度消极避战,但面对缅军的屡次入侵也难以容忍,于是下令调集元江的土练(地方土司军队)去剿杀缅军。不过,元江的土练还未赶到,缅军就已经撤退了。

到了第二年,缅军卷土重来,侵入遮放,后因缅王莽纪觉去世而撤走。莽纪觉死后,缅甸王位由雍籍牙次子、莽纪觉之弟孟驳继承。孟驳同样继承了家族的扩张传统,在他统治期间,缅甸进入了大扩张时代。

缅甸的兵锋先后染指南掌(今老挝)、曼尼普尔(今属印度),甚至一度灭掉了暹罗的阿瑜陀耶王朝,占领了暹罗的大部分领土。

文章图片3

庞然大物的清帝国与缅甸

在东北方向,由于此时缅甸正与暹罗交战,孟驳对中缅边境的各个土司部落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继续袭扰云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缅甸派出130余人的使团,试图劝说车里土司归顺缅甸。

新任云贵总督刘藻接报后,派兵将这个缅甸使团驱逐出境。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军侵入西双版纳,但在猛旺、猛乌、猛腊等土司部落的抵抗下撤走。

之后,缅甸或派兵入侵,或派人赴土司部落索要贡赋,让各土司部落苦不堪言。虽然绝大部分土司都拒绝了缅甸方面的无理要求,但孟艮土司却因内斗导致缅军介入,缅军兵分两路再度攻入云南。

云贵总督刘藻急忙调集清军对付缅军,但缅军机动灵活,在烧杀劫掠之后就撤走了,清军追剿只俘虏缅军5人,战果甚微。但刘藻却将其视为自己派兵征剿的功劳,以“大捷”上报清廷。

让刘藻没想到的是,到了十月,缅军复来,侵入车里,云南的局势再度紧张起来。缅甸军队对云南的一再入侵,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愤怒,也就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八九月间,乾隆皇帝正式下达了对缅甸作战的旨意,开启开端。

然而,屡次入侵云南是缅甸贡榜王朝的军队,由于乾隆皇帝对缅甸的情况缺乏了解,以为是东吁王朝灭亡后的残余势力——“莽匪”(东吁王朝国王名字多带“莽”字 )“袭扰边境。

在这样严重误判之下,乾隆皇帝和刘藻都对战事没有足够的重视。乾隆皇帝将统率军队作战的事交给刘藻,并没有从内陆调兵派将支援前线。

云南的武装力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清廷派驻云南的绿营军队;二是各土司手下的军队,被称为“土练”;三是各矿厂的武装护卫,被称为“厂练”。

刘藻接旨后,先后调集绿营兵3000余人,会同部分土练与厂练征剿缅军。缅军避开清军正面锋芒,不断在侧翼袭扰清军。由于不懂军务,刘藻在军事指挥上的表现一塌糊涂,以致清军在与缅军作战中屡战屡败。

文章图片4

中缅交界地区

清军虽然收复了不少失地,但基本都是缅军主动放弃,对缅军的实际杀伤十分有限,反而多次被缅军击败。但清军将领们为了邀功,不断以“大捷”上报。刘藻也不详察,就屡屡向清廷报捷。

就在清军上下忙着吹牛报功之际,缅军却在调整后进行集结,准备再给清军迎头痛击。十二月二十一日,参将何琼诏、游击明浩率领600余名绿营兵在渡澜沧江时突遭缅军伏击,死伤近百人,全军溃散。

此战引得乾隆皇帝大怒,下令将刘藻降为湖北巡抚。刘藻内心恐惧,自杀身亡。这是清缅第一交战。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皇帝任命自己器重的杨应琚为云贵总督,负责作战事宜,希望他能终结边境战事。没想到的是,杨应琚的表现却让他失望透顶。

杨应琚到任时,缅军已基本撒出云南。详细了解情况后,清军兵分两路进攻整欠和孟艮。整欠、孟艮两土司不敌清军,先后被征服,让缅军失去了两个重要的前进基地。

征服整欠、孟艮后,清军委任当地的部落首领治理地方,并留少量军队防守,主力则撤回云南腹地。之后,杨应琚开始谋划进一步对缅作战。

同年七月,木邦土司因受到缅甸贡榜王朝的横征暴敛而派人向清朝表达归顺之意。杨应琚趁机向乾隆皇帝上疏请求接收木邦。

乾隆皇帝此时的他虽然想征服缅甸,但又不想大举调兵费饷,于是给了杨应琚“便宜行事”的权力。木邦提出归附请求之后,蛮暮、正卖、景线、景海等土司部落也都提出归附请求。

杨应琚接到皇帝的回复之后,派3600人的清军赴木邦附近的遮放驻扎,接受了木邦的归附。之后又派副将赵宏榜率永顺、腾越清军300余人出铁壁关驻屯新街,接受蛮暮土司归附。

除此之外,杨应琚还派人接受了正卖、景线、景海等部的归附。至此,中缅边境地带原本向缅甸贡榜王朝臣服的大量土司部落转而被纳入清朝版图。

由于乾隆皇帝和杨应琚对缅甸的实力缺乏清醒的认识,想当然地认为缅甸只是一个很好对付的“蛮夷小邦”。因此,大举接受边境土司的归附,准备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遏制缅甸的侵略野心。

文章图片5

清缅边界的清朝武装士兵

孟驳接到大量土司部落归顺清朝的消息后,怒不可遏,他下令从暹罗调回部分军队,又集结缅甸境内的留守兵和辖下的各土司兵,组织起数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向云南杀去。

缅军首先进攻木邦,木邦敌不过缅甸大军的进攻,土司线翁团被迫逃入清军驻扎的遮放避难。攻占木邦后,缅军又向水陆要冲之地新街杀去。

然而此时杨应琚十分轻敌,只派水顺镇都司刘天佑和腾越镇都司马拱垣率兵4000余人支援新街。十月,缅军先头部队3000余人开始向新街发起猛攻。

赵宏榜率清军拼死抵抗与缅军血战两天一夜。然而由于实力悬殊,清军力战不支,最终被缅军击溃。刘天佑战死,赵宏榜、马拱垣率残兵抄小路从野人寨退回铁壁关,蛮暮土司也率余部退入云南。

新街失守,可谓一记猛棍将杨应琚打醒,急火攻心的他连忙调集云南各地兵马共计14000余人对付缅军。清军兵分两路:东路由永顺镇总兵乌尔登额率领,驻扎宛顶,准备收复木邦;西路由永北镇总兵朱仑率领,驻扎铁壁关,准备收复新街。云南提督李时升驻杉木笼进行调度指挥。

攻占新街后,缅军再次兵分两路:一路进驻铁壁关附近的楞木;一路沿伊洛瓦底江北上,经神户、万仞关进入云南。清军情报不明,一味关注楞木的缅军,却不知道另一路缅军已经从水路包抄到自己后方,很快陷入大麻烦。

十一月十五日,李时升亲临铁壁关,部署对楞木缅军的进攻。十六日,朱仑率军出击楞木,并于十八日抵达楞木附近的高地。十九日,朱仑部清军与楞木缅军展开激战,两军枪炮对射,乱箭如雨,共持续激战了四天三夜之久。

朱仑因为战事不利,派人向李时升求援,李时升又调兵400余人前往增援,清军依旧没能攻克楞木。就在清缅两军在楞木较量时,另一路缅军进展神速,先后攻克盏达、铜壁关,清军游击班第战死。

李时升听闻后方起火,急令游击马成龙和临沅镇总兵刘德成率军进攻后方缅军。结果刘德成到达木崖之后犹豫观望,马成龙率部孤军迎战缅军,兵败身死。

紧接着,这支处在清军后方的缅军又攻占了清军的后方重地户撒,使西路清军腹背受敌。李时升急忙又调兵近3000人前往户撒击敌。缅军与清军交战失利,转而退回铜壁关。杨应琚又向清廷奏报获得“大捷”。

由于后方受到威胁,李时升下令在楞木作战的清军撤回铁壁关,后又放弃铁壁关,退入陇川。楞木缅军跟进,又开始攻打陇川。

缅军原本以为清军已经无力抵抗,轻率出击,结果先头部队在陇川陷入清军包围。然而,还没等清军全歼包围圈内的缅军,缅军援军已经赶到,突然从密林中冲出。

文章图片6

清军与缅军交战

清军大败,被迫退往陇川北部的杉木笼。战局糜烂至此,杨应琚为了避免被清廷追究责任,居然还讳败为胜,向清廷发出捷报。

李时升为了挽回败局,先集中兵力攻击后方缅军,后方缅军不支败走,清军先后收复铜壁关、盏达等地。稳定后方局势后,李时升又集中兵力三面围攻陇川。

但是此时连续作战的清军已经疲惫不堪,难以再收复陇川。见缅军在陇川被围,于是缅甸方面派人向清军提出议和。杨应琚想尽快结束战争,在没有奏请清廷的情况下就与缅甸议和。

双方约定各自退兵,木邦、蛮暮仍归缅甸所有。之后,清军解围,陇川缅军取道猛卯向木邦方向撤退,后方缅军则经铜壁关、铁壁关向蛮暮方向撤退。

清军在援军赶到后追击缅军,结果又被缅军击败,伤亡惨重。之后缅军在撤退途中到达木邦时,又遭清军近万兵力追击。缅军在木邦抵抗一番后败退,清军进占木邦。

然而,此时的木邦已被缅军洗劫一空,清军占领木邦后一无所得。而缅军又化整为零,不断袭击清军的后勤运输队。木邦清军得不到物资补给,处境日益困难。

文章图片7

第二次清缅交战示意图

虽然杨应琚一再报捷,但乾隆皇帝还是逐渐获悉西南前线不利的情况。正好杨应琚得病,乾隆皇帝派御医到云南给他看病,让自己的亲信侍卫福灵安随行,调查前线战况。

福灵安到达云南之后,明察暗访,很快摸清了战况,并将详情汇报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勃然大怒,决定惩治办事不力的官员。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二十九日,下令将杨应琚革职查办,后赐自尽。五月二十五日,于北京处死李时升。其他相关的文官武将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

乾隆皇帝大开杀戒之际,清缅战争还在进行,而战局对清朝越来越不利。同年五月,缅军见时机已到,组织反击,木邦清军粮食耗尽,被迫放弃木邦。

缅军不仅在木邦发起反击,还频频派出小股部队进攻其他地区,先后攻占打洛、猛混、猛笼、孟连、耿马、孟定、猛腊、小猛仑等地,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清军晕头转向。

不过,由于此时缅军主力仍在暹罗,能用于云南的兵力有限,因此,其统帅奈谬泽都决定见好就收,不久后下令各路缅军撤回孟艮一带。清缅战争的第二次交锋就此结束。

这时,乾隆皇帝又派出战功赫赫、深受赏识的明瑞接替杨应琚担任云贵总督,决心与缅甸打一场大战。虽然之前对缅甸的作战情况并不理想,但乾隆皇帝依旧把缅甸视为“蛮夷小邦”,对征服缅甸有着必胜的信心。

在出兵之前,他就在考虑征服缅甸后该如何治理。还考虑到如果届时缅王逃入暹罗,应尽力追捕,根本不知此时暹罗已被缅甸灭亡。乾隆皇帝对缅甸的情况茫然无知,还十分自大,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乾隆皇帝虽然自大,对此战的准备却不可谓不认真。他总结之前清军失利的教训主要在两点:一是将帅无能,刘藻、杨应琚皆是文官,不懂军务;二是云南当地的绿营兵战斗力太差,以致屡战不力。

为此,乾隆皇帝不仅派悍将明瑞出马,还调集了3000满洲八旗兵、8000四川绿营兵、1万贵州绿营兵和5000云南绿营兵。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九月二十四日,各项准备工作完毕,清军自永昌启程征缅。

文章图片8

明瑞

此次出兵,清军兵分三路:云贵总督明瑞率1000名八旗兵、7000名绿营兵从宛顶向木邦前进;领队大臣观音保率900名八旗兵、3000名绿营兵从猛古向猛浦前进,不久后与明瑞会师;参赞大臣额尔景额、云南提督谭五格率剩余部分兵马从铁壁关向猛密前进。

缅甸国王孟驳得知清军大举进攻的消息后,立即进行了部署。针对清军来势汹汹的特点,决定坚壁清野,暂避清军锋芒,待清军疲困之际再伺机予以歼灭。此时缅甸征服暹罗的战事已经结束,得以调集大量军队回本土防御。

同年十月,明瑞部清军抵达木邦。由于缅军早已撤走,实行坚壁清野,清军在木邦没能获得任何物资。明瑞在木邦期间,正好参赞大臣珠鲁纳率4000绿营兵赶来会合。

明瑞于是让珠鲁纳率本部兵马驻守木邦,自己继续率领大军前进。明瑞部清军出发后,攻克旧小,架设浮桥渡过大叠江,又攻克锡箔,一路击败小股缅军。

明瑞从俘虏中得知有一批缅军集结于蛮结,便又率军于十一月十二日直逼蛮结。蛮结是缅军的一大重镇。缅军在蛮结设下16座营寨,寨外浚沟,沟外又环以木栅,还拥有一批象兵。

明瑞率军到达后,自己统兵居中,以部将紫拉丰阿、李全据东山梁,以部将观音保、长青据西山梁。缅军眼见清军列阵,于是主动出击进攻观音保、长青部清军,观音保、长青率军力战,明瑞督中军进击。

清军骑兵凭借巨大冲击力,将缅军冲得七零八落。缅军损失200余人,败退回木栅之后。初战失利后,缅军固守营寨不出。明瑞决定直接攻击缅军营寨,将军队分为12队,主攻西面的缅军营寨。

文章图片9

清朝骑兵

战斗开始后,明瑞亲自率军冲锋陷阵。缅军依托壕沟与木栅防御,清军的大炮很难击中缅军,而缅军从木栅缝隙处开枪、放箭、投镖,却很容易击中清军。清军屡攻不克,死伤惨重。

明瑞本人也在战斗中负伤,但他不顾伤痛,依然继续指挥清军作战。就在战局陷入僵局时,缅军的大象受惊,纷纷反奔践踏缅军士兵。清军趁机突击,一边战斗,一边拆毁缅军的木栅。缅军大溃,残部四散而逃。

到了十二月初二,各营寨相继被清军攻克,蛮结之战以清军获胜告终。捷报送入京城,乾隆皇帝十分高兴,下旨加封明瑞一等诚嘉毅勇公。

相比明瑞部清军的大胜,额尔景额部清军进攻不利。其实这一路清军早在十一月十六日就已经进至金沙江险要处老官屯。然而老官屯缅军早已树立好木栅等防御工事,依托木栅死战不退。

额尔景额部清军屡攻不克,士气日益低落,加之水土不服,军中患病者甚多。不久后,额尔景额本人亦病死,乾隆皇帝以其弟额尔登额接任统帅。

额尔登额率军继续攻击,却依旧难以攻克,总兵王玉柱亦战死。如此一来,额尔登额没信心了,以诱缅军出战为名,率军退到40里后的旱塔。

紫拉丰阿、观音保听闻额尔登额退兵,顿感局势不妙,劝明瑞也退兵。但此时的明瑞正陶醉在蛮结之战的大胜中,根本听不进他们的建议,执意率军继续前进。

经沙场的明瑞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犯孤军深入的低级错误。而不久之后,他就为自己的错误决定付出了极为沉痛的代价。

同年十二月,明瑞率军逼近天生桥。天生桥是架设在悬崖绝壁上的一座木桥,十分险要。缅军占据山巅树立木栅防守,自以为万无一失。

明瑞仔细了解地形后,派一支军队出大道,做出将要夺取渡口的姿态来迷惑缅军,自己则率军从小路绕至天生桥上游,在雾气的掩护下渡过河流,突然进至山梁。

文章图片10

清军在丛林中行军

清军犹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在侧后,让天生桥附近的缅军将士大惊失色,惶恐之下四散而逃。清军趁势追杀,缅军一路溃败,清军趁胜推进至宋赛。天生桥天险,就这样被清军轻易突破。

十二月十六日,明瑞部清军进至邦海。到了第二天,明瑞部清军的前锋更是已经前进至相孔,距缅甸首都阿瓦(今曼德勒)仅70里。

然而此时由于清军后勤补给跟不上,缅军又很好地实行了坚壁清野的策略,清军一路战无所得,人病马死,物资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明瑞部清军已经是饥饿与疫病交加,战斗力大减,实在难以继续前进。

明瑞听说猛笼有大量粮食,于是率军赶往猛笼。此时的明瑞仍然对额尔登额部清军抱有幻想,希望他们能来猛笼、猛密一带接应。结果友军没来,敌军倒是来了。

缅军侦知清军粮食耗尽被迫撤退,尾随清军不断袭扰。明瑞及观音保等人率军殿后,一路且战且行,日行不过30里。清军到达猛笼时,已是除夕。

当时,猛笼土司已逃走,清军发现窖中藏有粮食2万石,终于暂时解决了缺粮问题。在猛笼休整三日后,明瑞又率军前往猛密,缅军依旧尾随袭扰不停,让明瑞十分厌烦。

不久后明瑞又率军到达蛮化,清军驻扎在山顶,尾随的缅军驻扎在半山腰。明瑞料定缅军必会发起攻击,下令在山顶设伏。

到了第二天,缅军果然杀了上来,结果正中清军埋伏。缅军大败,损失4000多人。清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不仅损失了一批士兵,总兵李全也被缅军用火枪击中身亡。

蛮化之战过后,缅军不敢再对明瑞部清军紧追不舍,每晚只敢在距离清军20里外的地方扎营,形势对清军来说似乎略有好转。然而就在明瑞率军与缅军且战且走之际,另外几路缅军加紧了切断其归路的行动。

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正月初二开始,缅军先后将之前明瑞派驻在天生桥、蛮结、锡箔等地的小股清军歼灭。正月初八,缅军又开始围攻木邦。

珠鲁纳率军苦战10日后兵败自杀,总兵胡大猷、胡邦佑相继战死,道府衔杨重英(杨应据之子)被俘。木邦失守,标志着明瑞部清军的归路被彻底切断,想要回国已十分困难。

文章图片11

第三次明瑞征缅示意图

缅军围攻木邦期间,云南巡抚鄂宁曾连续多次催促额尔登额率军支援木邦。但额尔登额惧怕缅军,以各种理由推诿敷衍,转而又率军退到蛮笼,竟坐视木邦失陷。

切断明瑞部清军的归路之后,各路缅军开始集中围攻这支孤军。由于来时的各处要道被缅军节节把守,明瑞无法攻克,只得转而经昔日明朝遗民的银矿旧址寻机突围。

到了同年二月初七,一路且战且走的明瑞率军至小猛育,被缅军5万余人团团包围。此时的明瑞部清军不仅严重缺粮,连火药都已经耗尽,枪炮难以打响。

到了二月十日夜间,明瑞下令突围,由达兴阿、本进忠分兵先行突击,明瑞本人率军殿后。紫拉丰阿在血战中被缅军火枪击中身亡,观音保用弓箭射杀缅军,战至最后用仅剩的一支箭自杀。

明瑞在作战中负伤,带伤行进20余里,最终自觉无救,选择自缢身亡。明瑞死后,其残部溃散,辗转回国。明瑞兵败身死,给乾隆皇帝的征服缅甸计划画上了巨大的黑色休止符。

乾隆皇帝接报后,既震惊又愤怒。他下旨赐明瑞谥号“果烈”,并在北京建旌勇祠以纪念,还亲自主持明瑞的葬礼。办完明瑞的后事之后,乾隆皇帝开始追究责任,将畏战不前的额尔登额及其麾下的谭五格均逮捕治罪。

乾隆皇帝对额尔登额恨入骨髓,觉得砍头太便宜他了,于是下令将其凌迟处死,亲属流放新疆。谭五格则被斩首弃市。此为清缅第三次交战,清朝完败。

明瑞死后,乾隆皇帝又任命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先后调集驻京八旗兵6000名,驻荆州、四川八旗兵4000名,贵州兵9000名,驻京火器营兵4500名,健锐营兵2500名,福建水师兵2000名以及其他部分兵马,准备再征缅甸。

文章图片12

傅恒

傅恒,满洲镶黄旗人,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子,明瑞的叔父;其姐姐孝贤纯皇后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任皇后,虽然早逝,但一直被乾隆皇帝缅怀。

傅恒能在朝中官运亨通,固然与家族关系有关,但他本人也确实能力出众。乾隆十三年,傅恒督师平定大金川,获封一等忠勇公。

除了战功之外,傅恒在担任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右侍郎、山西巡抚期间均有不错的表现。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内乱,乾隆帝打算对其用兵,满朝文武几乎全部反对。当时正在军机处任职的傅恒却坚决支持皇帝出兵,并为平定准噶尔尽心竭力,让乾隆皇帝对其大加赞赏。

除傅恒之外,阿里衮、阿桂、舒赫德、鄂宁也都是素有政绩与功勋的文官武将。乾隆皇帝构建起这样一个豪华团队,似乎很快就要与缅甸来一场大对决了——其实不然。

在明瑞死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乾隆皇帝对是否要再一次征伐缅甸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一方面,几次征缅失败让乾隆皇帝意识到,想要彻底征服缅甸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丧师辱国之败让乾隆皇帝觉得颜面尽失,不再次出兵又无法挽回“天朝上国”的尊严。

内心矛盾之下,乾隆皇帝开始寻求外援。早在前几次与缅甸交战时,就有一些官员提出可以联合缅甸宿敌暹罗夹攻缅甸。

但乾隆皇帝却认为以“天朝上国”之力对付缅甸易如反掌,借助外力有失威严,对此置之不理。明瑞死后,乾隆皇帝终于放下面子,开始认真考虑联合暹罗一事。

于是,乾隆皇帝向两广总督李侍尧了解情况,得知暹罗被缅甸所灭的情况,于是放弃了联合暹罗的念头。实际上,此时暹罗人民反抗缅王统治的斗争愈演愈烈,郑信领导的暹罗吞武里王朝已经崛起。

由于此时的缅甸正面临着暹罗人民的反抗浪潮,缅王孟驳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也希望能与清朝罢兵休战,多次派人试图与清朝议和。

文章图片13

阿里衮

同时,被乾隆皇帝派往云南筹备再次征缅事宜的舒赫德、鄂宁商议后,联名向皇帝上奏反对再次征缅,提出招抚缅甸的建议。

乾隆皇帝的态度虽然一再表态强硬,却又留有余地。表示只要缅王或者其手下大头目来谈判,自己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极好面子的他还是觉得被舒赫德、鄂宁的奏折戳中了痛处。

结果舒赫德遭革职,鄂宁被降为福建巡抚。如此一来,官员们不敢再劝谏,只得硬着头皮投入到征缅的准备工作中。到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皇帝终于下了再次征缅的决心。

同年二月,傅恒率军离京,踏上征程。傅恒到达云南之后,得知蛮暮有座名叫翁古的山,山上多树木,旁边又有一个叫野牛坝的地方,凉爽且没有瘴气,于是派遣一批士兵和工匠赴野牛坝打造战船,又召集茂隆银厂附近的炮工为清军铸炮。

七月,各项准备工作完毕,清军兵分两路出发:一路由傅恒率领出万仞关,经猛拱、猛养进攻;另一路由阿桂率领出铜壁关,经野牛坝、蛮暮水路并进。

清军全军共31000人,但为了防止缅军迁回包抄,傅恒下令派3500名士兵驻普洱,派1500名士兵驻宛顶,派4400名士兵驻各处隘口驿站。所以清军实际投入进攻的只有2万多人。

傅恒率军出发后,于八月十八日到达猛拱。猛拱土司向清军献上牛百头、粮数百石。九月十六日,傅恒部清军又到达猛养。猛养土司也向清军献上一些物资。

由于各土司不敢抗拒清军,傅恒部清军兵不血刃地前进了2000多里。不过清军在途中屡遇暴雨,山路泥泞难行,以致行军十分缓慢。

阿桂部清军在行军途中也屡遭暴雨,骡马累死、病死甚多,军粮供应十分困难,直至九月十四日才到达蛮暮。九月十八日,阿桂部清军水路部队在金沙江遭遇缅军20艘战船。

文章图片14

阿桂

福建总兵伊昌阿率清军战船迎战,双方火炮对射,激烈交火。一番激战之后,缅军落败,13艘战船被清军击沉,其余战船逃走。

傅恒原本计划率军从木疏至缅甸首都阿瓦,但由于道路十分难行,人马又水土不服病死甚多,只得改变计划,转而与阿桂部清军会师。

九月二十九日,两路清军在哈坎会师,此时阿桂部清军已经进占新街。十月初二,傅恒过江,开始部署进攻缅军重地老官屯。

十月十日,缅军水师出动30艘战船,陆军也沿江两岸向清军发起猛攻,试图夺回新街。但缅军水陆配合不佳,东岸缅军先至清军阵前,被清军击败。

紧接着,缅军水师也不敌清军,6艘船被清军夺取,死伤2000余人。东岸缅军与水师都落败后,西岸缅军孤立无援,被阿里衮率清军骑兵攻破两道木栅,损失1500余人。

清军获胜之后,于十月二十日进抵老官屯。孟驳早就在老官屯这个清军的必经之地布下重兵。驻防老官屯的缅军又依托地形在江两岸建立起十分坚固的营寨,并用木栅将江隔断。

东岸缅军见清军进逼,于是主动出击,做了一次试探性攻击,被清军击退。紧接着,双方火炮对射。清军原本希望用火炮轰毁缅军的工事,但清军火炮命中率不高,缅军的木栅又十分坚固,折损不多,少数折损的又被缅军迅速修复。

十月二十二日,清军侦查发现营寨内的缅军不多,于是发起猛攻。其实,缅军士兵为了躲避清军的炮火,大多躲藏于濠沟坑洞之中,眼见清军进攻纷纷窜出迎战。

缅军依托工事枪炮齐放,并射出大量箭矢。清军被缅军的木签、壕沟、木栅所阻,伤亡惨重,总兵德福在带兵进攻时被缅军火枪打中阵亡。清军猛攻一日,直至傍晚仍无法突破,只得收兵。

文章图片15

清缅交战

清军将领们意识到,不毁掉缅军的木栅,是无法取胜的,于是又组织士兵砍伐老藤,在上面系以铁钩,组织敢死队在夜间钩缅军的木栅。缅军发现了清军行动,将清军的藤钩砍断,再次让清军受挫。

傅恒又决定用火攻,下令制作100多面厚重的大盾牌,并以10多人为一组,2名士兵在前举盾牌掩护,其余士兵每人拿一束薪柴。行动时,清军共100多组同时在盾牌的掩护下不计伤亡向前推进,一直到缅军营寨前放火。

然而清军运气不好,空中突然刮起西南风,清军放的火反而烧向自己。傅恒无奈,只得下令撤退。火攻失败后,傅恒又命士兵挖掘地道,一直通到缅军的木栅底下。清军在地道中放置火药,试图将木栅炸毁。

但是缅军的木栅是根据地形树立在山坡上的,而清军的地道是平行挖掘的,所以木栅下的土石依然很厚。结果清军引燃火药后,木栅下的地面只震动不开裂,木栅虽被震起,落下后却依旧挺立。这下,清军无计可施了,只得继续与缅军对峙。

陆上清军想尽办法破敌的同时,清军水师也在江中与缅军水师交锋。经过数日苦战,缅军水师因船小且少而落败,其船被清军击毁20艘,俘获2艘。缅军的水上补给线亦被清军切断。战况开始有利于清军。

然而到了十一月初一,西岸突然出现大批缅军援军。这批缅军生力军一到就对西岸清军发起猛攻,并用火炮猛轰江中的清军水师战船。清军在西岸的陆上部队与水师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只得向后撤退。胜利的天平又开始向缅军一方倾斜。

清缅两军在老官屯激战期间,清军将士因水土不服而大量染病,不仅士兵大量病死,将领们也纷纷染病倒下。总兵吴士胜、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故,甚至连阿里衮也染病身亡。傅恒本人亦染病,卧床不起。

相反,缅军本土作战,不仅能适应环境,援军和物资还不断抵达前线,让清军取胜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傅恒眼见取胜无望,将前线战况写成奏折,派人送往北京。

据傅恒奏报,此时其磨下清军由于大量战死及病故,已经仅剩13000余人。乾隆皇帝阅后,知道取胜无望,于是下令撤军。

文章图片16

第四次傅恒征缅

就在清军打算撤退之际,缅军统帅摩诃梯诃都罗派人到清军大营提出议和。至此,清缅战事实际上已经结束,双方进入议和阶段。

“老官屯议和”是在十分仓促的情况下谈成的,对于清缅双方来说都属于艰难苦战之后的无奈选择,两国君主对此也都有不满。在清缅双方的史料记载中,对于是哪方提出的议和,以及双方约定的内容都有较大出入。

十一月十七日,清缅双方谈判完毕。十一月十八日,清军毁炮焚舟,开始撤军。十一月二十一日,清军全部撤离老官屯,班师回朝,清缅战争彻底结束。

傅恒在老官屯前线时就已染病,回京后不久病情恶化,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十三日在北京病逝。乾隆皇帝亲自洒酒祭奠,并赐予谥号“文忠”。

在清缅战争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清缅两国的关系是极差的,甚至可以说只是从“热战”变成了“冷战”。在乾隆皇帝看来,和议达成及清军撤军之后,缅王孟驳就该派使者带着贡品恭恭敬敬地来拜见自己,向自己奉表称臣了。

而孟驳则认为,既然是双方互派使者,那么乾隆皇帝没有派使者来见自己,自己自然也不会派使者去见乾隆皇帝。而且,孟驳还多次派人通知云南的清朝官员,要求清朝归还三土司和开放边境贸易。

乾隆皇帝左等右等都不见缅甸的贡使前来,反而得到云南官员关于缅甸要求归还三土司和开放边境贸易的奏报,气得七窍生烟。

当然,为了避免再发生战争,乾隆皇帝在考虑之后,最终选择向缅甸归还了孟拱土司,但拒绝了归还其他两土司和开放边境贸易的要求。

缅王孟驳对此也十分不满,认为清方背信弃义,不遵守协定,更不尊重自己,于是拒绝释放战争中的清方被俘人员。缅甸不放战俘,清朝自然也不放,两国关系随之越来越僵。

文章图片17

清缅议和

到了乾隆三十五年五月,乾隆皇帝为了打破两国关系僵局,当然也为了让缅甸派使者来“朝贡”,让自己有面子,责令云南官员派人赴缅甸要缅王孟驳履行约定,遣使朝贡并释放战俘。

云贵总督彰宝于是派守备苏尔赴缅甸传达乾隆皇帝的要求。结果缅王孟驳根本不买账,不但对乾隆皇帝的要求不屑一顾,还将苏尔扣在缅甸不让回国。

乾隆皇帝闻报后,恼火至极,意欲再对缅甸动兵,但终因之前征缅的惨痛教训而作罢。不久后,孟驳在手下官员的劝说下放回苏尔,但两国关系没有丝毫改善。

直到近20年后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缅甸贡榜王朝的第6任国王孟云派使者赴清朝,并送还杨重英等清朝被俘人员,清缅之间才恢复了官方往来。

旷日持久又未能成功的对缅战争,成了乾隆皇帝心中的隐痛。他或许到死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正值“康乾盛世”的大清王朝,却连一个小小的缅甸都难以撼动。

其实,清军在清缅战争中表现不佳,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其中的有些原因,当时的乾隆皇帝未必能理解,又或者是未必愿意去理解。

总的来说,清缅战争之所以会让大清王朝如此尴尬与狼狈,就清朝本身而言,除了不察敌情、狂妄自大、将帅无能、官场腐朽等我们常讲的原因外,还有路险难行,后勤不济,以及气候不利,造成清军大量减员,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但有两个原因必须强调一下。一是乾隆皇帝极好面子。在明瑞战死后,此时缅甸已经多次求和,乾隆皇帝本可顺水推舟结束战争。不过,试图挽回面子的强烈欲望最终还是战胜了理性的思考,乾隆皇帝在犹豫许久之后选择了再次出兵,结果还是以损兵折将却徒劳无功收场。

二是清军与缅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这或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其实也不难理解。十七世纪以前,英、法、荷兰、葡萄牙等国都已经在印度洋上开展殖民活动。

缅甸是亚洲国家中与西方殖民者接触较早的国家,早在东吁王朝时期,缅甸就先后与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势力有接触,甚至与葡萄牙殖民者发生过战争。

到了贡榜崛起时,英法势力均介入缅甸内战,且有数百法军士兵被贡榜军队俘虏。这导致了当时的缅甸军队大量购买和装备了西洋枪炮。

文章图片18

采用西式火器和阵形的缅军

当时的耿马土司罕朝玑曾向清朝官员报告过缅军武器装备的一些情况:“枪炮闻系西洋人所造,其枪皆自来火,炮子有重至五六十两者,铅弹率五六钱以上。”

所谓“自来火”,是清朝人对燧发枪的称呼。清朝并不是没有燧发枪,但是被皇帝和贵族、官员们用于打猎与收藏,并未装备军队。

清军在清缅战争中使用的鸟铳,仍然是落后的火绳枪,与缅军火枪的差距不言而喻。所以在清缅战争中,屡屡出现清军将领被缅军用火枪击毙的情况。

除了火枪之外,缅军在火炮上也有一定优势。据魏源的《圣武记》记载:“(缅军战船)头尾多置西洋大炮,旋转如飞。”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缅军的火炮不像清军火炮那样安装在固定的炮架上,是非常灵活的。遗憾的是,乾隆皇帝并没有从清缅战争中吸取教训,改善清军的武器装备。

相比清朝,缅甸参与此战的国王与将领,都富有作战经验。而且,第三、四次交锋,缅军基本在本土作战,不仅有天时地利的优势,援军、粮食、弹药也源源不断抵达前线,成了缅军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

文章图片19

装备火绳枪和弓箭的清军

当时的缅甸一度基本征服了暹罗,却因为招惹了清朝而导致清军大举进攻。大量的缅军因此被牵制在清缅战争中,最终,暹罗复国成功,缅甸之前为灭暹罗所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

清缅战争耗时数年,清政府为此先后调兵近10万人次,所征发的后勤民夫更是难以计数,光傅恒征缅耗费的饷银就达到1300余万两。其耗时之长、规模之大、费饷之多,在清朝乃至中国古代战争史中都是比较少见的。

这场战争让当时清朝的诸多问题暴露无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掀掉了“康乾盛世”的华丽外衣,也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