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月读书笔记【2023】

 千刀君 2023-01-26 发布于山东

这是千刀君的第216篇原创文章

各位读者好,今年读书总结换换形式,每月一期做总结,如当月阅读数量不足可合并到下月,本篇是2023年1月辑。

总结分为两种,觉得还不错的会写“荐书理由”,觉得还需进步的会写“读书总结”。总结内容包含作者、阅读时长(电子书)、书籍字数、总结内容等4部分信息。

1《没有奶奶们查不出的事儿1》(兆斜,188千字)

读书总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明显少了一个结局,如果勉强算作留白,那留的也太多了。三个奶奶和两个小伙子组成的“侦探团”,将一个神秘女孩的前后故事调查清楚,并揭露出一桩案件的真相。同类的作品有宫部美雪的《火车》。


只是奶奶们并没有多少参与感,所以不要被题目骗了。两个小伙子互为侦探与华生,在探寻案件中也改变了自身的不足,展现出与神秘女孩共同拥有的“侠者之心”:正视正义、激励他人、明辨是非等风范。故事推理的成分不多,内核为谴责人因嫉妒心、控制欲这些原罪所表现出来的非法行为。故事中的“反派”就是控制欲的最好代表,最近在读《武志红·自我的诞生》也看到了同样观点,即便是亲人也要有边界感,在家庭中不要妄图控制每一份关系,共勉之。


2《有翼之暗》(麻耶雄嵩,150千字)
读书总结:这本书成熟的不像是出道作,不愧是麻神。优缺点很明显,优点就是结构大胆,要素全面:首先本书里出现了十个死者,逐一被砍去头颅,只为致敬埃勒里奎因的十本“国名系列”。太疯狂了,也就是麻神,换其他人这么写我肯定骂街。其次在推理过程中出现了四重反转,呈现出逐渐递进的关系,把真相穿起来。最后就是营造的气氛太对味了,但凡气氛稍微不那么压抑变态一点点,我都觉得反派的行凶动机不成立,就得配这个残酷的背景才能让动机有展现的舞台。

缺点就是最后的真相是站不住脚的,虽然推理小说手法的成功本就存在偶然成分,但本书给出的结果非常不合理。另一个缺点就是不平衡,死者人数过载,揭示真相有些过程一笔带过,造就这个不平衡的局面。麻神向来喜欢写崩坏流,喜欢看到“神”的陨落,这也是他与读者之间达成的隐秘契约。麻神作品很少,也不建议全看,还是有边际递减效应的。
3《恐怖分子的洋伞》(藤原伊织,141千字)
读书总结:硬汉派推理的主人公基本要素:要酗酒,要重情重义,要有贵人相助,要有惺惺相惜的死对手。这些特点本书主人公全都占据,人物形象一下子就立起来了。这几年还真没读过这个类型,可能也是因为这一派诡计写得少,而故事写得多吧。依稀记得读过相似的作品有《漫长的告别》、《新宿鲛》和《昭和六十四年绑架案》。只要是硬汉派风格,那么就必然可以永远相信主人公的最终成功,同时也会伴随着惨烈的副结果,从而使人物弧光达到平衡。这本书也侧面反映出了日本“暴力团体”现状,他们的来源可能是与国民政策相左的精英分子,思想可能钻牛角尖,行为透漏着天真的恐怖,造就的结果可能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反映此类现象的作品有《血色星期一》《1Q84》《无间双龙》等,还是挺可怕的。

4《张朝阳的物理课》(张朝阳,154千字)
读书总结:要评论这本书还是有点难度,因为里面涉及到的公式推导和专业理论太多,物理基础不牢固的读者(比如我)看着看着眼就花了,所以没读懂,匆匆瞥过。只能说我人菜瘾大,不要高估自己的理解力,不要低估自己与自然科学原理的距离。

整本书的观感也是坦诚的,自然地,直白的,是一本非常“理工科”的书。其结构就是抛出一个事实,说出其背后的理论,然后罗列公式开始推导,既高深又乏味。比较新奇的是,整本书的不同模块之间有一些共同的推导原理,颇有融会贯通之快感。非常羡慕能够跟着一步步解谜的读者,上学的时候只用结论,对推导过程不学习也不在意,如今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没跟着来,很惭愧。重点不在于如何正确的推导公式,在于为什么会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事情,居然能从这个角度看事情,增加了一种窥探世界机密的可能性。
5《积木花园》(白月系,138千字)
读书总结:历史上的诸葛亮与汉献帝身份互换,感觉这一个大胆的猜想就值很多分。聪慧的汉献帝以军师身份辅政蜀汉,实现抱负。平庸的诸葛亮以傀儡身份入驻汉室,牺牲自己换取蜀汉振兴,他真的,我哭死。把一些被世人共同认定的事实合理解构成其他版本,大胆且巧妙,同类的作品设定还有陆秋槎《元年春之祭》,再偏一点的话,也还有三津田信三《首无作祟之物》一点影子。

本书使用了暴风雪山庄模式、童谣杀人、建筑诡计、安乐椅侦探等元素,把故事的结构层次丰盈了很多,平地起高楼一般。侦探在书中列出了十几条问题,最后能够一一做出解答,太经典太有味了。若说缺点的话,那就是实现诡计所需要的条件太偶然、也太苛刻。所以开头的“童话故事”读起来让我有点云里雾里。其次就是太满了,出现的死者数量过多,另外机械诡计也是硬伤。
6《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卡夫卡谈话录》(古斯塔夫·雅诺施,141千字)
荐书理由:我一直坚信作家会提供一个通道,能带读者去见证另外一个世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也魂穿作者,回到了1920年的工人意外保险公司的三楼办公室,弗兰茨·卡夫卡博士礼貌的向我伸出他的手。从此,我与卡夫卡博士形成了亦父亦友的关系。我们讨论文学与戏剧,讨论无政府主义,讨论犹太复国和工业革命。在这期间,我我不断拿各种作品给他看,他也做出犀利点评;我困顿于家庭和成长的不和谐氛围里,他游离于现实和自己的精神中。我们会有观点矛盾,也有轻松气氛。直到1924年,我的父亲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它的生命,21天后,卡夫卡病卒于维也纳的疗养院,从此,“我青年时代感官与精神的地平线坍塌了”。
在书籍的最后,作者的父亲与卡夫卡博士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合,这也是一种隐喻。让我(读者)一下子回到了最初与卡夫卡博士相遇的时候,他礼貌的伸出了手。读到尾处,百感交集。已发长篇书评,详细内容见公众号文章《与弗兰茨卡夫卡先生的一些对话》。

7《变形记》(弗兰茨·卡夫卡,38千字)
荐书理由:我是来看小说的,不是来照镜子的。这是本中篇小说,故事推进迅速直接,背后的延伸想象才是最让人难受的。即便格里高尔是一个想赚好多钱,为父亲承担起家庭,为妹妹实现梦想。但在变为虫子之后,也会遭嫌恶,无用即被抛弃,成为家庭的累赘,想想还挺悲哀的。这世界要求穷人所做的事情,他们到底是做尽了:父亲为银行的小职员去端早餐,母亲为陌生人的衬衣牺牲奉献,妹妹依顾客的命令,在柜台后面来回地跑;如果事情再多些,一家人就无力能及了。
全场最凄惨也是最好笑的地方在于女仆发现格里高尔死掉时的翻译腔“你们看,它翘辫子啦!它躺在那里,整个翘辫子啦!”让我想起郭德纲相声《白事会》中的经典台词“你爸爸整个都死啦”,充满了黑色幽默。
8《白兔》(伊坂幸太郎,107千字)
荐书理由:兔年读《白兔》,要相信伊坂幸太郎永远不会把“底”落在冰冷的地上。全书充斥着童话氛围,一些奇奇怪怪的call back,让我又重新相信童话故事,重新借此温暖自己。这本书的角色属于全员恶人,均有罪在身。但却能展现出自己的一部分本性,借助这些星星之火,聚在一起,成为有点热度的火种,散发出暖意。如同书中所提及到的《悲惨世界》,借助主人公冉阿让的经历来提醒每个人,我们可能在身上背负着罪恶,但也不妨碍自己去做正直的事。人是可以改变的,一时困顿不能成为磨灭性格的因素。还有结尾处的描写太浪漫了,堪比《一首小夜曲》和《金色梦乡》的神仙结尾。

9《球形的荒野》(松本清张,195千字)
读书总结:每个作者的作品都有其独特味道,松本清张的标签就是战争、成长史和回忆杀。后面涉及剧透:一个在二战中的主降派日本军官,为了结束这场不正义的战争而不断促进日本投降,做出其最大努力。但对于日本国来说他是个背叛者,故不能得到母国的承认,只好变成一个被宣布成死亡、被剥除国籍的“自由人”。远离了亲人和祖国,割断了亲情后,在他眼里世界也只不过是一片“球形的荒野”,到哪里去,见什么人,跟谁在一起,都不会再有任何感觉。自古忠孝难两全,选择这个就可能会失去另一个,这就是难处吧。
而在这期间,原来的老部下以多种方式排除万难,不断促成军官与亲人的重逢,展现出本书中最让人动容的温情一面。期间发生了杀人事件,形成一点点缀,让人知晓这还是一部推理小说。重故事,弱诡计,社会派推理就是这类风格。‍‍‍‍‍‍‍
10《今夜通宵杀敌》(郑在欢,160千字)
荐书理由:作家是要承担一部分世间苦难的,然后将其用合理的方式表达给读者。这是本短篇故事集,读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自己像是被抽真空的熟食一样,被外面的包装袋裹得越来越紧,喘不动气。而这种苦难已经是被作者滤过后的,真正的苦难又有怎样的压迫感呢?
故事的内容太粗糙,粗到完全没有艺术性,几近写实。仿佛把我青年时代的小镇生活,用拉片的形式在我眼前重新播放一遍,也不管我是尴尬、愤恨还是怀念,他就自顾写着。因为太真实了,文字自带刀锋,稍有不慎就容易被割伤。也是因为太真实了,从而让人意识到事实真相总是比笔下更惨烈。
它不属于乡土文学,而是“青年文学”,类似的作品是《岂不怀归》。读《岂不怀归》的时候就很难受,稍微把自己代入到那群“三和大神”的生活中,就会觉得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不知去哪睡”的这种日抛生活,怎么能叫做生活呢?被主流社会秩序甩出去的人,还有希望回归正轨吗。太真诚是要揭伤疤的,何不在稍微带点浪漫主义的假象中过完一生呢。
11《凶画》(周浩辉,91千字)
读书总结:有些心事不能老惦记着,把它写下来,或者编辑出来,都是一种解脱,本作中的“凶画”就表达出这么一种意象。读的期间猜错了一些原因,没想到短篇小说中融合了多次无头尸诡计,最终找到了合理原因,很是巧妙。槽点也有,本以为致死原因是毒药,但最终给出的是一种毒草,用大众不熟悉的东西拿来做“底 ”不太合适。另外作案手法中涉及到了轻功......也是普通人没法做到的吧。周浩辉的短篇悬疑故事看的不多,印象中也就是《鬼望坡》了,但其长篇故事《死亡通知单》(剧版《暗黑者》原著)可谓是家喻户晓,以至于写到主角“罗飞”的时候,都会让我想起演员郭京飞老师那张坑坑洼洼的脸,印象太深了。
一月份恰逢春节假期,共阅读11本。就写到这里,感谢阅读,下篇文章见。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