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丁想说 | 仁济为怀,淡安天下——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120周年

 中医药方便 2023-01-26 发布于四川

承淡安丨现代针灸学科的奠基人

承淡安先生,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国著名的中医教育家、针灸学家,为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创立做出了卓越贡献,是现代针灸学科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

青年行医,在针灸治疗衰败没落的情况下,承淡安先生力挽狂澜,承古籍、纳新知、中西汇通、广收弟子,传播针灸学,堪称现代针灸学的创始人。

承淡安先生在日记中写到,“传统中医几千年来的治疗效果主要基于《内经》、《伤寒》、《金匮》、《神农》及《本草》这几本书上,这些书是中医的基础,舍却这基础,中医就不能治病。”

由此可见,承淡安先生守正创新,“以中医为根据,用科学作化身”,坚持以传统中医学理为主,西方医学为用的针灸理念,坚信传统中医的原理与疗效,几千年流传的中医在承淡安先生手中得到传承与创新。正值承淡安先生诞辰120周年,特此梳理承先生生平与事迹,在此分享,以先生复兴针灸绝学之决心与高尚医德共勉。

▲承淡安先生结合解剖学知识重新定位腧穴

青年时期的求学与创业

1920年—1921年,当时中国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下,承淡安先生对西医产生浓厚的兴趣,先后参加西医函授班与西医实习,为之后尝试中西结合,将大量解剖学知识与针灸理论结合打下坚实基础。

▲承淡安在西医周星一处实习时的结业证书

承先生因家学,故而有坚实的中医基础与坚定的医者仁心,在《中国针灸学讲义》自叙中,先生写到

吾家世业医,先祖父凤岗公尤专精儿科,故乡华墅附近百里内,咸知其名。先父行四,稚年失恬,迫于生活环境,遂往邻镇顾山习商,实非其志,业余辄自研读医籍。业既行,仁济为怀,凡力能助人之事,无不尽心力以赴。平时出诊一二十里以内,皆徒步往返,冒风雨不以为苦。又因已贫,深知贫之苦,每遇贫病之人,辄暗中资助,不令人知。盖专以救病为乐事,不以名利存心者也,故终其身无积产。以见于吾父之仁慈为怀,辛勤治病,其志殆欲世无患者,而以限于境地,欲求溥利广济,实有力不从心之憾。吾广行济病,庶可稍慰先父之遗志

▲承淡安全家福

我之平生乐于治疗疾病,钻研业务不以为苦,不好外出,实深受吾父之影响。

——承淡安

为纪念父亲对医学事业的付出,先生将改良过的艾灸药条命名为“念盈药条”。(念盈为纪念父亲承乃盈先生之意,孝心可见。)

▲小编特地寻找了药条配方,点开图看哦!

▲念盈药条

1923年—1937年,在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时期,承淡安在无锡、苏州两地行医问诊、讲学著书,期间创设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第一本针灸刊物 ——《针灸杂志》,设立近代中国首个针灸研究机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完成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中国针灸治疗学》。

▲承淡安创办的研究社内景

教室、办公区、食堂、住宿区

1932 年,承先生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迁址无锡,呼吁全国有志之士,共同研究,远近学者,或登门求教,或书函请教。先生口传函授,谆谆教诲,焚膏继晷,不以为劳,刊印承门针灸实验集,免费赠送,作为交流书刊。当时经常有十多个学生实习,上午门诊,下午讲课,并做通函答复工作,先后出版《经穴图解》《经穴大挂图》《百症赋笺注》《经穴歌诀》等著作。

▲青年创业时期,承淡安先生与好友合影

左为承淡安先生

先生在青年时期独立行医,为提高临床水平参加了吴县中医公会。为传承中国传统医学,先生又与中医季爱人、祝瞿卿、朱藕令、杨汉章共同创办苏州中医学校。

▲承淡安参与中医公会证书

游学日本求复兴针灸之法

1934年承淡安东渡日本,学习日本先进针灸技术与针灸教育模式。回到中国后将日本针灸教育制度运用于中国针灸教育,并发表《东渡归来》,刊登在《针灸杂志》上,文章满怀忧国之情与复兴针灸之志。

▲承淡安留学日本东京(1935年摄)

承淡安先生以为“正以此而能研究竞争,进步神速。一事一物,绝不任其模糊过去”,又反思当时中国百姓“不求甚解,不知误了多少学子”

留日期间,先生怀着“中国不欲图存则已,否则必以日为镜鉴,普及教育,尊崇礼数,努力生产建设”的信心,克服留学他乡的困难与艰辛,将所有时间与精力放在针灸学习上,参观针灸学校的设备,与讲师交流针灸临床经验,购买日本针灸书籍并翻译成中文,甚至伪装成病人学习日本针灸师治病的过程。承淡安先生留学日本时勤勉学习无不是为了重建中国针灸体系,以针灸济民生兴国运大抵如此。

▲回国时先生带回我国早已失散的

元代滑伯任的名著《十四经发挥》

▲《东渡归来》片段

▲东渡归来后先生创办的针灸学校与疗养院、中国针灸研究院

抗日战争时期的西迁

1937年—1942年,抗战时期,先生不得不关闭苏州学社,西行入川。入川期间,先生仍不忘研究与传播针灸事业。在湖南桃源举办训练班,为期三个月;1938年到成都后,又创建了中国针灸讲习所、成都国医学校和针灸函授学校;抵达四川德阳后创办德阳国医讲习所。1941年,先生编成《伤寒针方浅解》。1942年夏,先生任职于四川医学院任针灸科,在四川广安县举办国医内科训练班。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先生培养学生400余人

▲西迁途中先生与妻子合照

与战事期中,药物来源困难,针灸术可代药物疗病,有过之无不及之伟?亦亟应将斯学公开,以利民生。

——承淡安

针灸治疗有着两大优势,一是见效快,相对于传统医药采摘、煎煮,针灸用时短,起效快,适应战争需求。二是针灸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少,符合抗战时期艰苦条件的要求。承先生在抗日期间将研究社的讲义、资料整理、装订成册,公开发布。八年抗战中,针灸在抗战医疗中所起的作用难以估量,先生正是靠着西行一路行医、讲学传播针灸知识与文化,实现了自身“针灸也能抗日”的思想。

▲抗战时期的行医证明

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中医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承淡安接受江苏省政府邀请,参加筹措医院和学校等工作,并受任为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制定建校初期的教育理念、格局和做法,为针灸向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奠定基础。

▲受任为江苏中医进修学校校长聘书

在创设教育、研究机构时,承淡安时刻关注同仁工作,其仁德情怀在对待同仁的态度上亦能体现。在1954年11月3日与11月25日的日记中都提到过帮助同事工作,减轻其工作量的事。

“上午非我值班,病员有四十号左近,天寒衣服穿脱费时,如不去帮助记录,必至赶不上中餐,而且他们立而工作,易于疲倦,我则不去共甘苦,未免使他们有劳逸不均之感,影响疗效。”“我不能看了同事整天忙不开不去帮忙,假如他们来不及应诊,常常吃冷饭,势必引起问题,我为防止起见,如何可以不去助他们一手。”

小编总结

承淡安先生在民国针灸衰微湮没之际,大力整理发扬、推广灸法学,重新构建针灸体系,使之逐渐为世人所重视,对中国针灸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心怀农民百姓、以针灸抗日爱国的崇高医德亦为后人歌颂。澄江针灸学派影响着海内外无数针灸从业者,将中国针灸带向世界。适逢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带一路”背景下,针灸事业凭借无数海内外优秀从业者的坚实基础,必能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带领中医走向世界。

为展现首任校长仁德历程,校档案馆与澄江针灸学派共同举办淡安纪念展。丁丁想说小编们跟随老师参观淡安针灸传承工作室,张建斌教授为大家讲解了承淡安先生生平。学校青囊读书会举办了承淡安先生专题研讨会。丁丁想说团队也拜访了王玲玲教授,了解针灸在新加坡传播情况。同时感谢校档案馆提供承淡安先生宝贵资料。

今年适值承淡安先生诞辰120周年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5周年,为了缅怀和追思承淡安先生,传承和发展承淡安先生的中医药教育思想、学术思想,加快推进我校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南京中医药大学兹定于2019年10月15日-16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热忱期待海内外各界贤达、各时期校友相聚古都金陵,共襄盛举!

“丁丁想说”

与你分享好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