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江路的乡愁

 原群 2023-01-27 发布于上海

小时候,读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至今还清晰记得书中记载的“平江府”地名。这个平江府,指的就是如今的苏州。

宋元时代,苏州曾以“平江府”为名,又因其路依平江河而行,便以平江为其路名。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平江图》上记载,宋代时,就已有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这条街道,当时它是苏州东半城的主要干道。

                       

春节期间,我走进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霎那,一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这种乡愁与现实无缝衔接,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陡生亲切和柔情。

什么是乡愁?余光中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同济大学教授,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山则说,乡愁就是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是青少年时代或者你过去的时代所留下的一种对故乡的历史记忆,而这种历史记忆是留在这些建筑构造里的。这些实体的构建是由于人在里面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和场景,这些形态和场景是你久久不能忘怀的。现在,当你想起来,还在不在了,要有所耽愁。乡愁,乡愁,就是对故乡过去存在的那种环境情景是否还存在的耽愁。

阮仪三是苏州人氏,灵岩山、古松园、永安桥,留有他儿时的足迹。故乡,苏州城西的木渎古镇,是他挥之不去的乡愁。

木渎与苏州城同龄,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象天法地,相土尝水”,造阖闾大城,即为今日的苏州城。

当时的苏州城东临大海、北靠长江、西拥太湖、南环湿地,阖闾定都于此,伍子胥是总设计师。所谓“象天法地,相土尝水”,是说伍子胥研究此地风水,考察了水文地理、土壤结构,设计出河网、路网相辅相成的“双棋盘”格局,建成了这座水陆并行的古城。

1958年,阮仪三尚在同济大学求书。彼时,苏州要将城墙拆掉。同济大学建筑系一帮老教授前往苏州请愿,甚至提出了不拆城墙如何解决交通和城市发展的方案,但城墙还是被拆了。   

同一时间,欧洲兴起了一阵古城复兴运动。经历了40年代战争的破坏,欧洲古城大多破败不堪。到了50年代,欧洲同时出现了两个运动:一个是以伦敦为首的新城建设运动(在伦敦周围新建了多个卫星城),另一个则是以巴黎为首的古城复兴运动(保护好巴黎塞纳河以内的老城区)。

从那时起,阮仪三开始一边研究欧洲的城市建设史,一边关注着自己家乡的古城保护,苏州成为他一直以来的研究课题。1961年,他的毕业论文题为《苏州市老城中心规划》;上世纪80年代阮仪山主动请缨做了苏州古城的保护规划,将旧城区划分为54个街区并逐一做出规划方案。

他说,我家乡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桥,外婆住在那里,如今外婆不在了,但是桥在河在,还可以到那里回忆起外婆带自己的场景。

阮仪山在做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时,彼时,全国完全按照宋代形制留存的城市构造和肌理已经找不到了,但苏州还在。阮仪山将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按照宋代的形制完整地保留下来,那就是前街后河,一条街一条河。

现在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街。在这条街上人们可以看到唐、宋、元、明、清代的遗存。人们一到这街区,就会有很多回忆,流连忘返,寻找乡愁。

其实,在苏州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已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

早年,顾颉刚先生就住在这里,他从平江路着眼,写了苏州旧日的情调:一条条铺着碎石子或者压有凹沟的石板的端直的街道,夹在潺湲的小河流中间,很舒适地躺着,显得非常从容和安静。但小河则不停地哼出清新快活的调子,叫苏州城浮动起来。因此苏州是调和于动静的气氛中间,她永远不会陷入死寂或喧嚣的情调。

以前,曾来苏州游玩过的郁达夫,也议论过这一种情况。他说这街上的石块,和人家的建筑,处处的环桥河水和狭小的街衢,没有一件不在那里夸示过去的中华民族悠悠的态度。

在阮仪山的努力下,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千米长街,古街水巷交叉、小桥碧水潺流,粉墙、黛瓦、琴音,呈现出一派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明快的现代韵味,处处透出一种清静、古朴和无比诱人的文化气息。

整个街区以平江路为轴线,东西两侧依次排列着小巷,街区格局和800多年前《平江图》上所刻“双棋盘”格局基本一致。街区内世界文化遗产“耦园”“中国昆曲博物馆”等省市级文物古迹和城墙、河道、桥梁、街巷、民居、园林、会馆、寺观、古井、古树、牌坊等古代城市景观风貌基本保持原样,堪称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有作家撰文说,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不止一两次地去过耦园。但是我到耦园,却不是去赞叹它精湛的园艺,而是因为它是一处惬意的喝茶聊天的地方,或者是一个温婉的情绪着落点,也因去耦园的路,不要途经一些旅游品商店,也不要有乌糟糟吵吵闹闹的停车场,沿着河,踩着老街的石块,慢慢地走,走到该拐弯的地方,拐弯,仍然有河,再沿着河,慢慢地走,就走到了耦园,其实就这样的走,好像到不到耦园都是不重要的了。

                            二

阮仪山一直强调,不要照搬人家的东西,要造我自己的东西。他说,从来没有看到过宋朝人去造唐朝的东西,明朝人去造宋朝的东西。明式家具到了清朝就变成清式家具,老古董就藏在那里。

古建筑的斗拱也是,孔庙前面有13个碑亭,每个皇帝去朝拜孔庙都立一块碑,从宋朝到清朝,你去看那个碑亭,是不同的皇帝立的。懂建筑的一看,这是宋朝的斗拱,这是辽代的斗拱,辽、金,接下来是元朝的、明朝的,都是亭子,都是碑,斗拱都不一样,栏杆也不一样,那简直是建筑教科书,古人不搞仿古复古。我们现在应该是仰慕汉唐风貌,很好地吸收汉唐的精华,再创时代辉煌。

2003年和2006年,由阮仪三教授主持的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规划和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法国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化骑士勋章。

在阮仪三看来,“苏州古城的特点之一,是城内'假山假水城中园’,城外'真山真水园中城’。”

“整旧如旧”这句话,是梁思成先生讲的,没讲错。但是大家总是要把它做成旧的,修成假古董。所以,阮仪山把它改成“整旧如故”。故就是整修,整修成原来的情况,要的是真实的,原来的城市风貌、历史状况,而不是“整旧如新”。

所有城市都非常讲究山水地貌环境。苏州因为在水网地区,前街后河,一街一河,叫双棋盘格局。就是道路是个方格网,河道是个方格网,两个方格网摞在一起,交叉点都是桥。

白居易有诗,“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通过宋代的《平江图》仔细一数,就是391顶桥。白居易诗上还写“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苏州城市的特色是因水而建,因水成街。杜荀鹤的古诗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走在修旧如故的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不由联想起曾经居住在评奖历史街区悬桥巷27号的洪钧,这位同治七年高中状元,从翰林院修撰慢慢升官至兵部左侍郎,官大自然出名,不过后来的浪漫婚姻更是让他出了大名。

作为清朝政府的公使,1890年盛夏,洪钧从西方回国。他带着赛金花回到了平江路悬桥巷27号。然而,平江路却给赛金花留下了一路唏嘘。两个月后洪钧离世,赛金花带着遗憾离开了悬桥巷29号去了上海,开始了真正属于她的“名妓”生活。

倘若洪钧健在,难以想象赛金花会给平江路留下怎样的故事。

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周遭保留了大批老式民宅,河道西面的民居多依河而建,上了年纪的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木料多用棕红或棕黑色,清淡分明。外墙多已斑驳,却如丹青淡剥。墙面剥落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江南的匠人的心思玲珑,把园林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那里的巷子,名字都很好听,悬桥巷、大儒巷、丁香巷……每个名字都有一段传奇和一首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有着长长的故事。

在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修旧如故过程中,阮仪山曾经四次修订规划。对此,阮仪山直言,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譬如范围扩大,这一次范围又扩大了。现在南到干将路,北面到白塔东路,西面到了临顿路。古老的苏州要更新,要在旧的土壤上滋长出新的东西。现代人的生活有现代人的需求,当然要更新,但是从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来讲,它还是个特例,它是要完整地留存历史的风貌,但是生活要延续,要提高人民生活。

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以居住为主的街区,但是一度拥挤的居住格局又影响了它的风貌,如何将保护历史文化与提升居民生活相结合?

从城市遗产保护来讲,人是很重要的因素,过多的人口要逐步疏解。原来的住宅变成了商店,内容和使用性质也变了;历史文化街区里有居民居住了以后,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为旅游服务以外,还要为居民本身服务。同时,这一地段要留下重要的城市记忆,留下过去生活和现代生活的衔接和交融。

在整个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阮仪山一直非常谨慎,据说动一砖一瓦都要经过他的同意。

在阮仪山的规划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把原住民留着,那里传统的生活方式就留了下来。人看人是最好看的风景,你在桥上看风景,我在窗口里看你。

                    三

在阮仪山心里,上海在历史城市保护中,做得是很好的。比如外滩,就是保存得很完整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来中国访问,汪道涵请他在上海大厦的楼顶上看外滩,他说好极了,外滩保护得很好嘛,我看是全世界少有这么美好的景色。

事后,汪道涵打电话问阮仪三,阮教授,我们保护规划做了没有?阮仪三答,上海没做。汪道涵说。你赶快来做。

那是1991 年,阮仪三马上做了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然后是南京路规划,老城隍庙规划。

这些规划当中,外滩规划和南京路规划按照这个方案执行的。城隍庙要开复兴东路征求意见的时候,阮仪三当时去问老师陈从周先生,陈先生跟他说,阮仪三,我送你四个字,这四个字城隍庙一定要做到,哪四个字,拿笔记下来,他说:

第一个字,小,

第二个字,小,

第三个字,小,

第四个字,小。

小街、小巷、小商品、小尺度,这是上海城隍庙的特点。对上海来讲,这是非常精彩的城市风光。

现在的南京路很有特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房子、路,是按照1:1的尺度来修,这是最好的步行街,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的。在步行商业街里,人的走路都是“之”字形的,它不像交通路线,交通线路要快要安全是直走的,但放在步行街只要舒服。

南京路上多品种、小门面,不同特色的名店、特店、优店、老店,一家连着一家,各有特色人,各不相同。人们逛南京路很有逛头,不会厌倦。

上海外滩的保护规划其要义是,留存完整的历史风貌。25幢外滩建筑从1889年开始,到1937年为止,正好是建筑设计界在大动荡大变化的时候,可以说外滩囊括了全世界的很多建筑形式,被称作世界建筑博览会。

所有的这些建筑物,上海都完整留存和特别完整地保护起来,并把这25幢大厦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不能随便动。

上海的新场古镇,保存着明清古宅100多栋。为了保护当地的原生态人文景观,阮仪三提出:“先不要宣传旅游。”尽管如此,电影《色戒》在此取景,令新场名噪一时。

幸好,新场至今没有通高速公路,多少保护着这个古镇暂时不受游客“侵袭”。阮仪山强调,古镇以自然景观、历史建筑和人文环境吸引游客,其保护要顺应自然、保持生态。

                        四

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幸运的。在所有的古镇中,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它的清新自然气息与商业气氛浓郁的其他古镇不同,绿树簇拥的小桥流水,白墙青瓦之间的古朴原始,路两旁的小店多不胜数,但自有它与环境契合的因素,因地而设,完全不觉得突兀,就连灯笼的灯光,也恰到好处不张扬,不会明亮到让人觉得似霓虹,亦不会暗到看不清道路。

依河而建的小店,低调质朴,有些完全隐匿在人群中,寻见了便是惊喜。延伸的小巷子大多数是居民的房屋,来来往往过的是真实的生活。走累了,眼前会有欧陆风情的咖啡厅出现,可以到那里坐下喝喝咖啡歇歇脚,抑或看一本书写两张明信片。也可以到老字号食肆、商店里,挑选几款可心的食品和苏州刺绣等商品。

行走在宋元时代精心雕琢出来的青石板上,脚步匀称缓慢的踩上去,咯噔咯噔的响声,由宋元时代传过来。

站在宋元时代的白墙黛瓦旁,隔着水岸眺望速生的现代高楼,情不自禁想起演绎了“推土机下救平遥”,“五千块钱救周庄”故事的阮仪山,耳边想起了他所说:“要留住那些古城古村,因为古城古村是建设新城市新农村的土壤 ”,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重来,古镇也要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短短平江路,悠悠中华情。人们在这里解了乡愁,圆了美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