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效仿汉高祖“兔死狗烹”,朱元璋大杀功臣,庸才胡惟庸的作死之路

 昵称vUWeivtn 2023-01-27 发布于陕西

众所周知,朱元璋在青少年时期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他以一个平头百姓的出身白手起家,奋起而得天下。

古往今来,大概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朱元璋能有一比,而朱元璋手下的儒臣文士们,在言谈话语中也一直以汉高祖刘邦来激励这位朱皇帝。

李善长初入朱元璋幕府的时候,曾经对他说:“汉高祖布衣之士,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五年遂成帝业。朱公您生长濠州,距沛地不远,如取法汉高祖,天下不足定也!”

有了李善长的这种激劝,当上第二个“汉高祖”也就成为了朱元璋的一种心理暗示,因此他每一步都在学习刘邦,处处都在效仿汉高祖……

首先,朱元璋在金陵建都一事就穷极壮丽,正是效仿了当初萧何修建未央宫的前例。

其次,朱元璋又迁江南十四万户于中都(明朝中都就是濠州),也是效仿汉高祖时期迁徙齐楚大户以实关中的前例。

另外,朱元璋还封建子弟,本来汉朝的“七国之乱”和后来晋朝的“八王之乱”,实际上就已经为封建王朝敲响了警钟,在此之后各个王朝那种真的封建也就渐行渐远了,而朱元璋在这一点上依旧效仿汉高祖,大封他的朱姓子弟为王,最终种下了儿子燕王朱棣对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的篡弑之祸。

汉高祖刘邦兔死狗烹,杀韩信、杀彭越,朱元璋也有样学样,“胡蓝之狱”一下子就弄死了四万多人,相比起刘邦,老朱在这一方面绝对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朱元璋诛杀功臣,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刚刚建立明朝就大开杀戒,明朝建立之初天下未定,老朱的屠刀首举之时,实际上已经到了洪武十三年……

那时候,朱元璋就开始对宰相胡惟庸下手了,之所以要杀胡惟庸,是因为胡惟庸确实有谋逆之心,论理也的确该杀,而当时和胡惟庸一起被杀的也不过是陈宁等几位大臣。

也就是说,老朱刚杀胡惟庸的时候,还没怎么真正动手,而所谓的“胡党大狱”则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老朱为此在国内族诛了三万多人。

三年之后,朱元璋又兴“蓝党之狱”,借诛杀蓝玉为名,族诛了一万五千多人,明朝的功臣宿将由此芟夷几尽,基本全部被他杀光了。

胡惟庸是个非常阴险的人,确实该杀。

蓝玉按理说也算是个跋扈将领,同样该死。

至于被株连的那数万人,说句实在话: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老朱借题发挥牵扯上的,这些人死得比窦娥还冤。

而且,朱元璋杀掉的四万多人,不是我们后人牵凿附会,瞎添数胡乱凑起来的。

因为,当时明朝的官方文件《昭示奸党录》(胡惟庸案)和《逆臣录》(蓝玉案)中都记载的清清楚楚。

胡惟庸攀附李善长

好在历史总是后人写的,蓝玉等人并没有列入清朝大臣编纂的《明史》中的《逆臣传》,倒是胡惟庸名列《奸臣传》第一。

明朝一代真正有丞相之名的只有四个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

但是,徐达当时只是挂了一个丞相的荣衔,真正理过事的就只有李、汪、胡三位。

胡惟庸是定远人,在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打和州的时候,他来到其帐下投附,当时的胡惟庸还只是一个村学究,但很快就成为了老朱幕府下的笔杆子。

早年,胡惟庸的遭遇非常一般,最多也就做到了宁国知县、吉安通判一类的下级官员,但由于此人善于敛财,也知道买官卖官的门道,于是就向当时深受朱元璋信任的李善长献上黄金二百两,因此才能在吴元年进入朝廷当上了太常卿(礼部主事)

入得京城当官,事情越来越好办,机会也越来越多,为了巴结李善长,胡惟庸又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与其结为亲家,也增添了自己家族的势力。

作为朱元璋的左右手,李善长确实非常能干,榷盐、榷茶等种种法度都是由他制定而成的,包括开铁(治)、定钱法、奏定官制、监修《元史》,以及规划明初开国的祭祀、爵赏、封建等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李善长都是居功甚伟。

因此,朱元璋还将其(李善长)誉之为“朕之萧何”,称他为“真宰相”!

明朝建国之后,李善长当权日久,亲信遍布朝野,因而使得朱元璋对他慢慢地起了警惕之心,也开始逐渐地冷落他了。

不得不说,李善长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懂得急流勇退,当他发现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有所改变的时候,很快就称病退休了。

老朱因为念及旧情,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而且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还起复过他一次,让李善长和外甥李文忠一起总理中书省等军国大事。

胡惟庸强夺丞相之位

等到李善长真正退休,丞相之位空出来之后,朱元璋曾向刘伯温(刘基)询问过继任丞相位的合适人选。

当然了,朱元璋是先提出几个人选,再让刘伯温出主意拿捏……

当时,老朱首先就提出杨宪比较合适。

事实上,刘伯温和杨宪的关系非常好,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秉公直言的人,因此便对老朱表示:“杨宪有宰相之才,无宰相之器,当任宰相之人,当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能置身度外,可惜杨宪没有这种器量。”

老朱一听杨宪不行,于是就问让汪广洋当宰相如何。

刘伯温摇了摇头,当即表示:“汪广洋相比起杨宪,更是差得远了。”

老朱继续问道:“那胡惟庸总该行了吧?”

刘伯温更是把头摇得如拨浪鼓一样:“此人小牛不能拉大车,根本当不了宰相。”

你还别说,胡惟庸虽说是个小牛,但他在害人方面绝对是大老虎一个……

得知杨宪要入相的风声之后,胡惟庸马上找到了李善长,向其表示:杨宪是个山西人,如果让他当了丞相,那么我们淮西人肯定就不能再当大官了。

大家要知道,淮人集团当时在明初的势力非常大,他们和朱元璋都是乡里乡亲,文臣武将遍布朝廷,而且他们里外一合手,最后还真就把杨宪排挤得丢了性命。

自打朱元璋把杨宪杀掉之后,胡惟庸就开始天天一脸谄媚,再加上李善长的推荐,老朱就越来越喜欢他,对他也是宠遇日隆。

于是,在洪武六年的时候,胡惟庸就被升为“右相”,很快又被晋升为“左丞相”。

当丞相好几年,胡惟庸大权在握,生杀黜陟往往都不用禀报朱元璋,他自己一手就操办了,内外诸司上奏封事,他必先自己取阅,凡是看到不利于自己的奏章,他也都隐匿不报。

而朝内朝外那些躁进之徒和功臣武夫们,凡是失了职、落了职、犯了错,只要是拿着金银财宝去找胡惟庸,他都会对其宽大处理。

对于这些事情,大将军徐达也曾经向朱元璋反映过,但胡惟庸是一个非常阴险的人,他用重刑引诱徐达的门人,让他们上告徐达谋反,岂料这些人反而把胡惟庸给告发了。

只不过,当时朱元璋得知此事之后并没有深究。

除此之外,由于深恨刘伯温说过自己不能当宰相的话,因此胡惟庸便借着老朱派自己去刘伯温家探病的时候,他就拿着老朱交给自己的药(也可能是老朱已经下了毒的药),后来他可能又下了慢性毒药,就把刘伯温给治死了。

佞臣造反形同儿戏

刘伯温一死,胡惟庸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当时,在胡惟庸定远老家的老宅院中有一口旧井,忽然间生出了石笋,看似一种吉瑞。

再加上有人告诉胡惟庸,他们老胡家的祖坟有好几个坟头一到傍晚就火光冲天,胡惟庸就以为是天降吉兆,暗地里也更觉得自己又要进步了。

大家想一想:胡惟庸当时已经是大明王朝的丞相了,再想要进步,那就只能当皇帝了!

恰巧,当时明朝的功臣吉安侯陆仲亨擅用公家的驿传,还有平凉侯费聚嗜酒好色,此二人近来一直都在遭受朱元璋的谴责,还曾当廷说过要处理他们两个人。

胡惟庸看中了此二人戆勇无谋,于是就吓唬他们:“你们两个人早晚都会被陛下正法!”

二人心里非常害怕,因此就跪在那里求胡惟庸给他们出出主意。

于是,胡惟庸就让他们在外面帮自己偷偷地收集军马,以备不时之需。

与此同时,胡惟庸还在朝中和大臣陈宁勾结,而后阅示天下军马图籍,一心想把明朝取而代之。

为了能够成就大事,胡惟庸还托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时任太仆寺丞)说动李善长也入伙。

估计胡惟庸当时没敢明说,而年岁渐高的李善长也就假装糊涂,依违其间,实际上也就是婉拒了胡惟庸的建议。

说句实话,胡惟庸也确实够庸的:造反这么大的事情,他竟然让这么多人都知道了!

而真正起作用的禁卫军军官,胡惟庸一个也没有争取到,反而大老远派人携带着书信,向当时远在沙漠的元顺帝的儿子称臣,同时还派自己的心腹林贤(明州卫指挥)从海道(倭、日本)借兵,准备里应外合。

你还别说,林贤当时还真从日本借来了四百个倭奴兵,按照原计划,这些人就准备充当日本贡使,在入京觐见的时候,在大殿上拿出事先装满火药和藏着武器的巨大蜡烛行刺朱元璋。

一切预想得都挺好,可结果却悲剧了……

正当这些(日本)矮矬子坐船抵达南京的时候,胡惟庸案已经爆发了,而胡惟庸也已经被老朱杀了。

因此,这四百多个倭奴军刚一上岸,就被明朝的锦衣卫当场打翻,一起押到云南的深山老林里去当了劳改犯。

狗急跳墙,计划穿帮

明明是个庸才,但胡惟庸还时常洋洋自得、自以为是。

原本,胡惟庸当时也没特别着急动手,一方面是想趁着朱元璋外出巡视的时候动手,另一方面则是想等林贤和那些从倭国借来的兵假装使臣的时候再行刺。

但是,其间发生的几件小事却让他狗急跳墙,不得不匆忙布置,不得不马上造反……

首先,有关占城国入贡的事情,胡惟庸没有及时报告,朱元璋得知后非常生气,因此就怪罪了下来。岂料,面对皇帝的怪罪,胡惟庸却转嫁责任,使得老朱更加气愤,表示一定要追究到底,看看此事到底是谁隐瞒的。

其次,朱元璋开始有意无意地推究刘伯温的死因,而且还把汪广洋也给赐死了。

另外,胡惟庸的儿子在乘坐马车的时候,遇车祸而死,他一气之下把车夫给砍了,老朱得知后非常愤怒,指斥他身为宰相却知法犯法,还曾表示要胡惟庸给车夫偿命(当然了,老朱也只是说说气话而已)

三件事加在一起,胡惟庸越想越害怕,于是便对左右心腹说道:“主上任意杀掉有功大臣,我可能也免不了,同样都是死,不如先发,以免寂寂受戮!”

岂料,还没等胡惟庸动手,本来和他一伙的御史中丞涂节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主动上变了,于是在洪武十二年底,涂节就向朱元璋告发了胡惟庸。

而当时胡惟庸的一个同僚,曾任职中丞的商嵩由于被胡惟庸贬为中书省的小吏,因此怀恨在心,于是也向朱元璋汇报了胡惟庸的阴事,而且这些案件还涉及到了御史大夫陈宁,以及最早上告的那位中丞涂节。

接到奏疏之后,朱元璋大怒,马上下令将胡惟庸等人逮捕审讯。

至于胡惟庸案中被牵引联告的御史大夫陈宁,最初是因为他的文字才气很受老朱的信用,但此人本性特别严苛,在他任职苏州地方官的时候,没事就喜欢杀人,而且还喜欢使用酷刑(用烙铁烙人),因此还得了一个外号“陈烙铁”。

进入京城当御史之后,陈宁就更加严苛了,连朱元璋都曾多次斥责他:“你杀人太多了。”

当时,陈宁的儿子也曾好心劝他:“您还是收敛收敛吧,杀了这么多人,连皇上都开始责怪您了。”

不得不说,陈宁此人真是心狠,竟然用大棒把自己的儿子给活活打死了。

得知陈宁杀子的事情,朱元璋更是深恶痛绝,马上就对身边的人说道:“陈宁对自己儿子都能如此狠毒,心中又怎么可能会有君父?”

听说老朱对自己有此看法,陈宁心中大惧,因此他就暗中串通胡惟庸谋反。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就假意说他府中的水井出醴泉了,请朱元璋临幸他的府第。皇帝车驾出西华门,一个叫云奇的太监驰马冲驾,因为他当时太过恐惧和激动,所以比比划划的,嘴里也说不出话来。朱元璋怒其不敬,于是命令左右乱棒击打,当场就把云奇的胳膊给打折了,差点要了他的命,可这位英勇的云公公依旧指画着胡惟庸的宅院,做刀砍斧劈状。上悟,乃登城望其第,见藏兵复壁间刀槊林立,帝即发羽林军掩捕。

上述记载,实际上就是类似于那种小说家言,毕竟朱元璋年岁已高,有没有望远镜,不可能在自己的宫墙之上能看见大老远的胡惟庸府第。

至于实际情况,其实是朱元璋方面得到了涂节的上告书,加上商嵩也上告,因此老朱就派人逮捕了胡惟庸,经过审讯自然也就一清二楚了。

案子定结:胡惟庸、陈宁,包括首先上告的涂节,全部都被拉入集市碎剐。

可以说,朱元璋当时杀的人不多,却也不少,什么胡惟庸的党羽、僚属,包括一切和胡惟庸有关系的人,比如向其送过书画署过名的几位文人画家也都被杀了,拉拉杂杂加起来一共是一万五千多人。

原本,受胡惟庸一案牵连的名单中还有大文豪宋濂,因为宋濂的孙子和胡惟庸是老相识。

由此一来,宋濂的孙子也被杀掉了,幸亏老朱当时身边还有一个贤惠的马皇后,早已退休的宋濂才因此逃过一死,被老朱流放到了茂州。

只可惜,走到中途,宋濂又惊又怕,又累又病,死了。

当时有很多大臣都认为李善长知情不报,而且他和胡惟庸还是姻亲关系,也应该加罪。

岂料,朱元璋却假仁假义地说道:“朕初起兵时,李善长即谒军门,称'有天有日矣’。是时朕二十七,善长年四十一,所言多合我意,赞画献谋,劳苦实多。陆仲亨年十七,父母俱亡,恐为乱兵所掠,持一斗麦藏于草间,朕见之,呼曰'来’,立即从朕。既长,以功封侯。此皆吾初起时股肱心腹,吾不忍罪之!”

因此,当时的李善长和陆仲亨,朱元璋全都饶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