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用菌6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1-27 发布于北京

第 六讲

凤尾菇的人工栽培

凤尾菇,是食用菌新的优良品种,1978年由澳籍华人张树庭、曹继业教授带入中国。几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以及广大农村专业户,食用菌爱 好者,对 其认真观 察,研 究一直至大规模的栽培试验,均获得了可贵的成效。综合各地总结报导,一般普遍认为,凤尾菇菌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营养丰富、生长周期短、生产工艺比较简单等优点。是目前农村、城市、郊区易于推广栽培新的优良品种。

在我国广大农村,可用于栽培凤尾菇的原料堆积如山(稻草、蔗渣、棉籽壳),如都充分利用,将是一笔巨大的人类食品资源。其前景将无法估量!凤尾菇的人工栽培技术简单,一般农村男女老幼均可学习掌握,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新的食用菌优良品种。

一、凤尾菇的生物学特征

1.凤尾菇的分类地位:凤尾菇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2,凤尾菇的形态与生活史,凤尾菇的形态呈波浪状侧生形,其子实体大如巴掌(5-28公分)。它由菌柄、菌盖、菌褶等组成。成熟时菌盖呈漏斗形贝壳状,菌盖边缘波浪形,这是和其他种平菇的菌盖不同处,由于这种特殊形状而被称为凤尾菇。(如图16)子实体是人们的食用部分,同时,也是它的繁殖器官,菌褶呈片条状着生于子实体反面随着菌柄下延,菌褶是孢子着生的部位,凤尾菇成熟之后

黄、萎缩而致死。如子实体一经形成大朵,可耐33°C的高温而不致枯死。成熟中期的菇蕾如遇到27°C以上高温,菇体可变小,柄细而长,菌盖边缘向上卷曲并且出现裂缝,甚至萎缩烂掉。反之,如温度过低,子实体会生长很慢,但较肥大。温度也会影响子实体的颜色,在19°C--20°C时呈灰白色、盖薄、柄长呈漏斗状,在12°C时呈深灰,菌盖肥厚粗壮,呈贝壳状。温度高低是直接影响凤尾菇生长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尽量满足它的要求,冬天要想办法用电或者用炭火加温,热天应尽量想法通风降温。

2.湿度 凤尾菇在生产过度中必须要有适宜的湿度环境。菌丝体在培养料中生长,含水量要求在65--75%之间,如低于60%则生长慢,高于82%,培养料可变酸发臭,菌丝很难生长“吃料”。子实体发育时期,空气相对湿度以80--90%为宜,低于85%发育较慢,而且菇柄、菇盖细小,易于干枯,但是如果高于9(%,在通气不良,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子实体易于腐烂

3.营养 凤尾菇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碳、氮、源,如白糖、米糠、麦皮、棉籽壳、蔗渣等,另外还需要少量的磷、钾等微量元素。

4.空气与光线 凤尾菇在菇丝生长阶段要有一定限度的二氧化碳,可利其生长,但在高温制湿的情况下,要加强通风,否则料变酸、发臭,重者可引起杂菌的滋生。在出菇阶段,二氧化碳的浓度要适当控制。在实际试验工作中,一般农户并不可能有任何仪器测定它的浓度标准,仅以菌丝生长与出菇情况加以适当调节,

、 5.酸碱度 凤尾菇在稻草、甘蔗渣、棉籽壳、木屑、玉米杆培养料上要求PH值5.5-6.5较为适宜,PH7-8次之,PH4.5为最差。我们在配制培养基时应注意并加以调节。

三、凤尾菇的菌种分离与培养

凤尾菇的母种:由孢子分离或组织分离而获得,初学习者可先由我厂邮寄的母种、麦粒原种作为培养试验,它的分离与培养方法如下

1.凤尾菇的母种分离与选育请参考第二讲。

2.凤尾菇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方法,

配方(甲)稻草粉75% 米糠或麦皮20% 白糖1.5%花生饼粉或黄豆粉3% 石膏0.5% 石灰适量(调节PH值)。

配方(乙)木屑70%麦皮25%黄豆粉3% 石膏

1% 白糖1% 石灰适量

配方(丙)小麦100斤 石膏1.5斤。

注:麦粒必须先浸过,并加水煮熟,以不裂开为度,然后将石膏粉加入拌均,即可装瓶消毒备用,每瓶装量为干麦粒3-4两

以上几个配方以麦粒菌种产量较高,但菌种投资大,常用的配方(甲、乙),收菇产量也不错。当你将料拌好之后,(水份以65-70%之间)可立即装瓶、洗净、塞上棉花,搬入消毒锅,进行常压灭菌8-12小时。停火后,待其冷至30°C以下后,另搬入接种室,进行接种。每支麦粒原种可接生产种2C-30瓶。然后在25-28°0的条件下培养15-20天即可见到菌丝发满到全瓶,这时即可用于栽培在稻草上。在培养过程中,如发现菌瓶内变色,即为杂菌污染,应去掉不能使用于栽培。

四、凤尾菇的栽培管理

1.栽培时间:一年中可栽培凤尾菇的季节较长,在江南一带,每年9月份至翌年5月份,即秋冬春三季内均可栽培。各地可根据当地气温情况灵活掌握

2、培养室的设置:用于栽培凤尾菇的培养室大小不限,曾经栽培蘑菇的农户可将菇房改建。大批生产新建的菇房,应设计朝南向北室内各开若干个通风口,使空气对流,菇架的高度与层数可灵活掌握,每层之间的距离1.8-2尺,每层的宽3.5-5尺,长度不限,菇床上要用竹或木板垫好,四周用木条栏住,高6寸。下种时,菇床上的料还要用塑料包好,不让通风,以保温保湿,才利于凤尾菇菌丝生长。

3.原料的选择:可用于栽培凤尾菇的原料有:稻草、甘蔗渣、棉籽壳、木屑、玉米秆等

4.原料的处理:原料的处理分为石灰水浸泡法与热水浸煮法两种,不管采用任何一种原料栽培,均需经过此两种办法处理。(甲)石灰水处理的目的是杀死料中杂菌,并软化原料。农村中,用于栽培凤尾菇的原料多为稻草,稻草的选择应要求新鲜、无霉烂、刚割下来的稻草不能用、(要晒过).稻草如能切碎为3-4寸长效果较好,如数量较多不能切碎长条也可以。经切碎的稻草放入水池内,少量可浸入木桶内,然后再用5%石灰水倒入,以浸没稻草为止。24小时之后,捞起装入竹萝内用清水冲洗掉石灰水,直至其PH值7-7.5为止。待到稻草里的水流干后,便可将料搬上床架,摊开铺平以备接种。(乙)沸水加热浸泡处理法:此法仅适合农户作少量试验,因大量栽培时,实际上并不可能将成千上万斤的稻草进行加热处理。加热时,稻草的准备与上相同,先将稻草切碎,放入容器内。再倒入沸水浸泡15-40分钟,捞起盛于竹萝内,让水流干并且温 度也 降低 至25-28°C后。即可将料压在木箱内。或者搬上床架摊平 准 备接种。

采用以上两种处理方法,所栽培的凤尾菇,其生物效率一般在80-100%之间,如用棉籽壳栽培者可达到200%,但在实际生产中多采用石灰水浸泡法处理稻草,因其较省工省料易于掌握,适合农村专业户发展。

4.下种方法及用种量:稻草经过以上方法处理后,要及时下种,下种前要将菌种进行严格的检查。如发现有杂菌污染应去掉,同时还要注意菌种的菌龄,一般麦粒种应不超过25天。稻草粉菌种菌龄可延至30-40天,不会影响其产量。

下种时,要用经过75%酒精消毒的接种针将菌种从菌瓶中挖出稍微切碎。当稻草培养料铺高达3寸后(以铺料6寸高计),即一半高时,便将菌种轻轻的撒在料上,稍为压实,然后再铺上一层培养料,当高度达6寸后,最后在表面撒上一层菌种,再把培养料料面修整压实,并盖上塑料,下种过程结束。实践证明,凡是压料实,覆盖严密,菌丝迅速蔓延生长,并结成块状,其产量比较高。反之,如果料内松散,不利于保温保湿,产量也不高,因此应引起重视。

栽培凤尾菇所应用的菌种量与稻草的比例为10%较适宜,即每100斤稻草放菌种10瓶。菌种用量适当 增 加,可提早出菇,如果用麦粒菌种接种,用菌种量比例为:6%,即每100斤稻草用菌种6瓶。如放菌种量过多 虽然很好,但是成本较高,接种量太少,影响菌丝生长速度,也会影响到产量的提高。

5.草的厚度:栽培凤尾菇,稻草的用量与厚度有两种办法,即:一种是薄料种法,每平方尺用草量为1.5-2斤。它的优点是充分利用稻草的出菇面,但因料薄,出菇朵小,产量较少,另一种方法是厚料法,即每平方尺用稻草为3-4斤,它的优点是出菇大朵肉厚,产量较高,两者相比各有长处。但是,其产量对比有时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6.出菇前的管理:凤尾菇下种后,要用塑料将四周围及料面严密覆盖,并加压重物,以利菌丝 生长,接种后第二天,用肉眼可观察见到菌丝生长萌动,这是正常现象。接种后,菇房应掌握温度不要超过27*C。如过高,应在早上要打开门窗通风降温,以免烧死菌种。在阳光直透的地方,应设法遮阴,以利菌丝生长,下种后7-8天,要全面检查一次,方法是:先打开塑料盖如发现有其它杂菌污染,要及时用竹片挖掉清除。然后再用塑料严密覆盖,注意:在这个阶段并不需要喷水,因稻草中含的水份已适宜菌丝生长。

7.出菇后的管理:在25-27°C的适温条件下,经过20 -25天时间的栽培管理,凤尾菇即可由菌丝生长阶段进入出菇阶段,整个出菇期分为:①原基形成期:这个时期肉眼可观察料面的出菇形状不大明显,仅有一块块扭结的粗壮菌丝团。在这个时期不要喷水,只要保持料面的自然湿度,可加强通风与光照,以促进原基的形成。②珊瑚期:这个时期肉眼可观察原基已进一步分化为菌盖,一丛丛的“争先恐后”从料面蜂拥而生,其姿态实令人喜爱!这个时期菌盖还没有形成,喷水以少量为宜,但要加强通风与光照,以促进其迅速生长长大。③幼菇期:(菇蕾期)这个时期已形成菌盖,菌褶开始出现,由于子实体处于幼菇阶段,仍以少量喷水为宜。④成熟前期:这个时期菌盖已充分展开,为了取得高产优质、肉厚肥大的菇体。应适量增加喷水量,每天喷水2-3 次,料面要保持湿润,以满足凤尾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大量水份。喷水时,可直接将水喷在菇盖上。⑤成熟中期:这个时期菌盖边缘出现波浪状,稍向上弯曲,这个时期的子实体质量最好,重量最大,由于孢子未 形成,因此 其味 也最佳,应及时采收。

为了夺取凤尾菇高产优质,在整个出菇期的喷水管理很重要,应根据气温,培养料的湿度,各个不同生育期灵活掌握,切勿盲目加大喷水量,以引起烂草,影响出菇。一般菇房保持空气相对湿度达80-90%为宜。同时要加强通风与换气、光照,每采收一批菇,要停止喷水2-3天,并重新盖上塑料。保持6-7天后再打开。这样可促进菌丝充分恢复,为下一步(潮)出菇积蓄养份。

8、采收与加工:当凤尾菇成熟之后,要及时采收。采收适期以菌盖充分展开,边缘稍呈波浪状向上卷曲为适宜。采收时,要用左手紧按住培养料,手紧捏菌柄扭下即可。凤尾菇从下种到结束,大约有50-60天,其中可采收期4-5次,每次中间相距6-7天,但是如果温度低。时间会延长很长。一般第一潮菇可收菇约占总产量的40-50%,第二潮收菇约占10-20%。第三、四潮菇的比例较前几次递减。

采收后的凤尾菇,要及时作为鲜菇上市,或者制成盐渍菇,用塑料袋包装运销各地。另外,凤尾菇还可以用文火慢慢烘干制成干菇。但是其味比鲜菇略差。

9.病虫害的防治及其它:在栽培凤尾菇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螨类,可用蔗糖20克,加入少量敌百虫,加水至一千毫升,然后倒入玻璃皿中,放在培养室内诱杀,由于凤尾菇对敌敌畏敏感,切勿使用。螨类对凤尾菇的危害很大,我们要引起重视。特别对于菇房的消毒要严格,在不卫生的环境更要加强重视,应以预防为主以治为辅。

另外当凤尾菇成熟收后,如不及时采收,会形成大量的孢子,其弹力很强,采收人员要带口罩以防孢子吸入口腔内。它虽无毒但也可引起个别人的过敏咳嗽,或者引起皮肤发痒等现象。

10.追肥:当凤尾菇采收一、二批菇之后,可用1%的白糖或0.2%尿素配水喷洒,可获得较高的产量,采收几批菇后,还可以用手抓破菌种块(即整个培养料)。将上下左右层对换,可促使菌丝重新生长,再次大量出菇。

实验:

1.请按讲义要求,作一次凤尾菇母种--原种--栽培种扩大培养实验。(包括配料、消毒、接种、培养)

2、实验用的菌种(母种、原种)均可先由我厂供应。

3.菌种发满瓶后(栽培种)用稻草作培养料,作一次栽培试验。整个栽培过程要作 详细记录,并注意防治病虫害。

注一:

什么叫做PH值?PH值指培养料、培养 基、水 溶 液中的酸碱度(即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它的测定方法是使用 PH广泛试纸(精密试纸。测定时,拆下一条 试纸 条片沾入供测溶液(培养料加水稀释),迅速抽出并与试纸上的比色卡片对照,观其颜色变化,确定PH值。如颜色变化与“1 -5”之间,相同即为酸性。“6”为偏酸性。“7”为中性。大于“7”为偏碱性,“8-12”为碱性。广泛试纸在当地化工商店有售。一般的中学化工老师也有此化学试纸,请按上面的说明书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