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二节

 liuhuirong 2023-01-27 发布于湖北

前言:此节中心大意是有关“实践”的问题,可用“事必躬亲”、“身体力行”、“躬行实践”等成语作为其核心思想,但最符合章节大意的成语应是“身体力行”。“事必躬亲”太过绝对——“凡事”;“躬行实践”则是二择一——亲自体验“或”实践。

孟子在此节想要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不仅要去体验圣贤的生活,更要去亲自实践——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你体验了谁的生活,实践了谁的德行,则你就会成为和谁一样(相似)的人。

说明:此节一大理解误区在于孟子是想要让普通凡人(今之众人)像圣贤学习而成为圣贤(固定的某个人)——向谁学习就变成谁,这一定是不对的——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提:在核心问题中穿插了所谓的“人病不求耳”——圣贤的榜样与风范早就摆在眼前,自己不是不能向圣贤学习并跟从他们,使得美好的德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是人类根本不愿意花时间与经历去学习与求取,把时间与经历花在与之完全相反的道路上,还津津乐道。

赏析:

文中举了“悌”与“尧”和“桀”的例子,前者就是说明对于美好的品德来说,人是可以做到并成为良好习惯的,只是人不愿意去做罢了;后者就是说明人一旦把品德(好/坏)真正实践起来,都是有可能成为“尧”或者“桀”那样的存在。

引申(真正的学习是学做人还是学技艺):

真正的学习理应是在学做人上了,暂且以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作为标准来论这句话,也即,贯彻“仁义礼智信”的同时,夹杂自身的天赋与个性,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德行与个性二合一的人,不仅做到了独一无二,而且还能以人类的身份存活下去;然而,若把精力完全放在学习技艺上,你会发现不仅别人会的你也会,而真正需要被掌握的,能够安身立命的东西却都被抛在了脑后(无需用多么高端的技艺作为举例,仅用1+1=2的例子即可:学了小学数学的人,别人问小学生们1+1等于几呀,都会回答2。然而,你若问他们我们怎么才能做一个好孩子呀?那么,将会出现近百种回答)。

换言之,当技艺被考验的时候,无非就是硬性上的区别而已;而,当做人被考验的时候,则就会牵扯到有关人性的问题了——有人性才有品德,而技艺的学习与否都跟从在人性之后。

引申2(实践):

莫要说没人救你,没人帮你,没人提醒你,只是你自己不愿意被救,被帮,被叫醒(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罢了。

贤王之路,圣德之门早已为你敞开,回顾华夏民族的过往,传统文化的充斥,只要你有心,就能摆脱时下纷纷扰扰的社会与烦烦躁躁的人心,回归作为一个人类最为基础的状态(返璞归真)。

然而,应着快节奏的生活与浮躁不堪的世俗,只能一股脑儿的往前冲,一条一条前行之路,一扇一扇未来之门看似完全向自己敞开,但,你有没有想过,没有来时的路作为铺垫,前行之路能没有坎坷吗?没有过往的回味与积淀,未来之门又到底通向何处呢?

尽可能的去把握一些时间吧,与时间对话,与历史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去发现属于自己的人生真谛吧,把自己交给时间,慢慢沉淀,你会活的更悠远流长。

实践,不一定一股脑儿的往前看,当自己丢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再把他捡起来的时候,这也是实践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在完整的人生面前不可或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