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山走水】崂山仙踪

 行者老鱼 2023-01-27 发布于山东

人有思想、肉体。思想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肉体者,生老病死,众生芸芸。人皆欲肉体突破以如思想般自由,故有“仙人”传说。崂山,自古为神仙窟宅,多有仙迹仙踪,大约如下。

欲寻仙踪,先觅仙迹。

有台名柳树台,台南下有涧,涧中有两条山岭,如卧在水面上的两条长龙,余脉一直伸延到涧内的山村前,旧时认为此地风水很好,有“帝王之气”,故名“王子涧”。黄肇颚在《崂山续志》记此涧曰:“涧中峭壁有字,似篆似籀,剥蚀难辨,传为仙迹”。

“仙人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仙迹存”,可惜王子涧的“仙迹”目前不知所寻,也可能“剥蚀难辨”,凡人不可识吧,此谓无迹无仙之处。

觅得仙迹,再过仙桥。

仙桥有四,一在太清宫,名为“逢仙桥”。桥在三清殿左侧,用石板纵覆如通道,南北长数十丈。桥底溪流潺潺,清脆若钟声,乃华盖真人所建。仙人为一长髯道人。据传有某监院,年节行迎神礼,夜半于此,遇一长髯道人,相貌文雅,羽衣翩翩,迎面而立,问之不答,再问,则曰“此时正好接驾。”言甫毕,从容步去。监院不识谁何,欲再问,回首已不见。

二在太平宫北下,大石横亘涧中,面平成桥。水自石隙中流,涧之两岸皆长松奇草,当年古人曾经在桥上搭建桥廊以防风雨,若桥廊不倒,则意境更足。仙人为八仙之张国老,桥上张国老之驴蹄印迹仍存。

三在石门山,周至元《崂山志》记载:“石门山前有石门庵,附近有皇姑坟、千华顶、仙人桥诸胜”,对于石门山仙人桥,又在“桥”条目中记为“智度桥”,目前此桥已在山河巨变中消失。

四在华阳书院西深涧中,忽有巨石横出如掌,下临深涧,数人可共坐。涧中流水潺潺,石上围坐,当更明“仙人”之妙;第五座仙桥在扇子石,有峰突起,峰顶有巨岩横亘在两石之上,犹若仙桥。

过了仙桥,再找仙墩。

墩在覆盂峰下名八仙墩,形圆如台,上下俱平,石分五色,层层玲珑”。八仙墩是前人游山必到的打卡之处。隐居或云游的儒道释者,如德清高僧、一了道人等;游山探胜的文人墨客,如纪润、范九皋等......。另附近小八仙墩、石厦、嵖岈洞皆称”异境“。八仙墩的仙人自然是八仙。

仙墩过后,须上仙窑。

仙窑在张仙塔下,其居八仙墩转东悬崖岩壁之巅稍下,面东而居,处不测之深,人所难至,就如一个盘身跌坐的道人镶嵌在绝壁之上,又若一个上窄下宽的葫芦,暗合道家紫气东来之法,承潮海之托,吸纳天地之气。仙窑的仙人当为张三丰祖师。仙窑记录在周宗颐的《太清宫志》中,曰:张仙塔“塔底有洞曰仙窑,系张三丰养静处。” 

仙窑修毕,上聚仙台。

聚仙台有三,一在华楼山之左,就是大家熟悉的华表峰,一磐石突起若楼、四壁削然陡立,垂直若十丈,顶部平坦如台,上镌“聚仙台”三草字。

二在太清宫,《太清宫志》记载“聚仙行台位于三官殿后,松林之上,上平下圆,大石天成,广敞无纤尘。尝有真人谈玄于此,群鹤集其上,因名聚仙台。”

三在鹤山金钱涧侧,过聚仙门上行水鸣天梯右转,可见一方巨石,坦置山巅,名“聚仙台”。伫台东跳,海天浑融,烟波浩渺,鱼帆点点,小蓬菜就在脚下,南为上苑群峰,青苍秀耸,翠屏四围,真仙人之境矣。

聚仙台后,至仙山。

仙山有三,大仙山、二仙山和会仙山。大仙山在那罗延山北,巅有白云洞。白云洞背依危岩,前临深渊,前后左右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诸石,崂山十二景之“云洞蟠松”即为此,另此洞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作为政府迎宾馆、兵工厂,有丰富的人文与历史内涵。

二仙山在大仙山东,双峰矗立,陡下至海,登其上,海水若可挹取。二仙山巅有会仙台,会仙台是二仙山巅悬崖尽处竟天然形成了一个有着三围靠背的石椅,石椅背靠云起,面向人来,中间一个大大的字“仙”字石刻,像是召见群仙的仙座。据说到了这里就可以与神仙对话了。

会仙台上能容纳的神仙有限,所有又有了会仙山。会仙山是巨峰附近一列山脉的统称,群峰攒聚,若众仙会盟。特别是站在流清河南天门北望,从整个的西南到远走的东北,全是一列一列的山峰若屏若戟、峰峦悚拔若城,名会仙。

会仙山有很多的秘密,最有名的是蓝水先生的《崂山古今谈》说:“会仙山中段壁半挂一大铁锚,完整光亮”。会仙山名胜众多,烟袋锅、跃龙峰都是会仙山的一部分。

觅仙迹,过天桥,上仙窑,会仙台,走仙山。据说沿着这个路走遍崂山,遍识其中之野径、草木、人文、传奇、流水、巉岩、绝壁、深壑,就懂得了人间之路、懂得了自我之径知道了今天在何处,明天将往何去,后天又会在那处,则身驻而心定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