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定双彩街拾零

 唯我英才 2023-01-28 发布于河北

这是我1997年站在永华北路上向西拍摄的双彩街。一号院的一半已经变成了道路,只剩下了原来大门西边的房子,成了修车铺。其西面就是府经厅大门,再向西是前营马棚大门和胡长年宅。

□毕冰宾

双彩街(早年叫双财五道庙街,民国时改为双彩五道庙街,1981年改称双彩街)是一条与西大街平行的交通要道,从永华北路向西逶迤几百米直接通西城根的环城路。

这个路口西北第一个门就是双彩街一号,“文革”期间街道改名为红光街,它就是红光街一号。我的一位姓许的同学家住这里,他家的后墙就临着双彩街。这个院本来是中间一个门,进了门洞后左右各两间南房,南墙临街,住着两家人。但奇怪的是,门口再向北则是一大片空地,一直到最北边才有两间房,住着另一家人。这么空旷的大院里竟然不盖房子,很是令人不解。可惜在永华北路拓宽时,这个院子齐着他家东墙切掉了大门以东半边院子,变成了马路,我同学家的两间房保留了下来,但大门改到了永华北路上。再后来就都拆了,居民们住上楼了。

后来看书得知,这个空旷大院与它西边隔壁的那个高雅的大套院在清朝同属于府经厅,是个八品衙门,主管出纳文书等事,相当于今天的市政府办公厅。所以那是个比较豪华的三进大院,正房都有好几级台阶,有廊檐与配房和耳房相通,大门装饰着硬木透雕花罩,很是气派。也难怪日后这里成了大军阀吴佩孚的师部,大院的西部曾是前营马棚,后来也就成了吴佩孚的马队驻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成了政府的办公地点,前营马棚那片地方是公安局的交警大队。所幸府经厅和前营马棚的大门照片留存了下来,虽然外景看着凋零,实则当年是威风八面。

回过头来说我的同学家所在的东头这个空旷大院,到底是府经厅的什么地方呢?我猜可能是花园,也可能是驯马的场所,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书里记载说,前营马棚西邻的那片九套院属于清末涞水执事胡长年,这个九套院占地三亩多,各院建筑考究气派,风景各不相同,花园花圃,鱼塘荷池,还有水道相通,这片大院一直延伸到西边的延寿寺街。胡长年被尊为宿儒,与曹锟和吴佩孚都过从甚密。据说上世纪四十年代后胡家衰落,几个院子就分割易主了,再之后就成了大杂院。

胡家大院对面则是孙连仲公馆。孙连仲是民国名人,从雄县来保定读书后就一直跟随冯玉祥征战,从青海省和甘肃省主席一路做到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北省主席,主持了华北日军受降仪式。孙公馆的规模和气势远超延寿寺吴佩孚公馆几个档次,有5个套院组成,是园林式建筑,院子一直伸延到南边的操场营房。以后一直是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驻地。

孙公馆西边隔壁就是早年的双财五道庙旧址。这座小庙正对着延寿寺街,其东墙和南墙与孙公馆相邻。后来,财神庙不知为何在民国年间成了一座高台阶的民居小院,是独门独院。我一直好奇什么人家住在里面,那扇门似乎永远都是关闭着的,院子高高在上俯瞰街道,也不曾见过儿童出没,鸦雀无声,很是神秘。

小庙西边隔壁高门大院曾经是和平里派出所,高台阶上的大门楼内晚上总亮着一盏红灯,院里的房间总是亮到半夜,似乎非常令附近居民安心。它似乎是个大套院,正对门的大院狭长,房间讲究雅致。后来得知,其最早的宅主叫屈春霆,曾弃农投奔袁世凯的队伍,一路做到吴淞炮台司令,获授中将军衔,还曾代理浙江省长。

除了这几处豪宅,双彩街还有多处深宅大院,如街东路南奉军李师长的三套院一直铺展到永华北路,还有飞行员邹宅的三进院及某警备司令亲戚的两进大院沈宅。这些规整气派的老院子里树木遮天,也有小门小户掺杂其间,如向北的两条小胡同里基本是普通人家的小院,其中有条叫傲山庙的胡同,十分狭窄,感觉也就一人多宽。

这条街与帅府胡同和法院东街交叉的十字路口东南角是一个高坡大院,似乎住的是机关的家属,里面的宿舍一排排的很整齐,也没有一般住家院落的嘈杂声。院子的墙很高,西墙临着帅府胡同,一道大墙通向西大街,中间似乎只有一个大门是武装部的门。原来那就是著名的金末元初名将张柔的大帅府旧址,此后一直为军政要地和学堂。这座恢宏的大院一直铺展到西大街,所以它西边的胡同被称为帅府胡同。

从这里有了下坡,缓缓地与法院东街和西边的路段衔接(从此向西早年称箭道口、法院南街和伏魔庵,后来统称双彩街)。因为这个下坡,就显得东北角的公共厕所赫然兀立,如同一座二层楼俯瞰十字路口。路西大门是早年的河北省法院大门,那个大门的位置很有趣,斜跨街角,并非正南正北,而是呈西北向,类似转角门但又没有圆弧。

从这个老法院大门向西路南是这条街的大粮站。那个年代家家凭粮本副食本按居住区划片购粮购油,这个定点粮站总是热热闹闹,赶上冬天卖白薯时,粮站外面街上堆着小山一样的白薯。

从粮站往西一直下去就到了环城西路。这一段当初叫伏魔庵,是因为路尽头的西城墙下有一座叫伏魔庵的小关公庙,解放后拆除城墙改马路时连同小庙也拆除了,在此处打开豁口,与环城西路相通,从此双彩街成了进出城的要道。

当年拆了伏魔庵要开路与环城西路相通,可城里这边地势很高,就得将城墙马道挖开,做成一个长下坡路才行,于是就有了这段缓坡路。走在坡上,能看到路南城墙马道上的住家像楼房一样俯视下面。南边那家院子比环城西路高出好几米,就给院子的房基垒了一面拾级而上的砖垛防护坡,每层砖都向内错几厘米,另有一道云梯一样的高台阶通向院门。这面城墙一样的护坡就成了我们小时候玩耍的好去处,我们经常在这里比赛,手脚并用往上爬,看谁顺着窄阶爬得最快。

这是前营马棚大门向西的街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