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新空间:社会美育深入微处|海派城市考古

 cxag 2023-01-28 发布于辽宁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海纳百川的文化基因

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人来人往的故事交叠

海派城市考古,爱上一座城!

走进上海的弄堂、临街的石库门房子、夜晚广场的霓虹灯、不打烊的咖啡馆,开启一段“海派城市考古”之旅,在一缕缕惬意、一段段暖意、一丝丝诗意中,在行走间、在观察里、在分享中,爱上一座城。

作为近代中国“新兴艺术策源地”

上海是孕育美学的摇篮

珍贵美术资源的宝库

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到蔡元培故居

一座座历史遗址

讲述着海派美育的历史

今日的社会大美育行动

延续昔日的脚步

已经深入上海的每个角落

图片

蔡元培故居

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何发现美,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而美育便是这把“点睛”的钥匙。

美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在蔡元培先生眼里,“美育”不只是美术教育,还包含建筑、雕塑、图画,涵盖音乐、文学,乃至城市的布置、美术馆的设计,甚至一个人的行为礼仪等。可以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历史长河中的孕育

美育思想与美育实践在中国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周朝。西周时期,礼、乐、射、御、书、数组成的“六艺”是那个朝代的教育核心,其中位列前二名的“礼”和“乐”是重中之重,可见古人们对美育的重视。

近代以来,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并将其纳入教育方针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便是他最著名的论点之一,他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美育之于当代的基础教育,是一种刚需,将美育课深植学校课堂,势在必行。

蔡元培先生穷尽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更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一门名为“美育”的课程。

推进美育深植城根

饱经历史的沉淀,美育在当代的意义也越发凸显。

一如蔡元培先生所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通过文学作品、音乐等艺术的体验与熏陶,让美育成为市民的精神支柱,让爱艺术、爱美、爱生活、爱人生成为一代代人价值观的组成部分,造就热爱美、追求美的国民素质基础,让每个人都能打通“获得感”与“幸福感”之间的“最后1公里”,收获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径。

十年来,教育系统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美育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12年的60.4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90.8万人,十年增加了30.4万人。高雅艺术进校园连续18年组织优秀经典剧目演出、专家讲学、作品展览等美育实践活动15000余场,惠及全国2000余所高校的千万学生。

“社会大美育计划”,让更多优秀的文旅资源活了起来。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

创办于2016年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将上海丰富的都市资源转换为可为市民群众所用的美育资源,努力满足各年龄层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实现以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市民文化素养、以美育人的新目标。

2022年市民艺术夜校达成了上海十六区的全覆盖,共开办264期涵盖了音乐、舞蹈、曲艺、美术、书法等各类艺术领域的课程,吸引了14897位学员报名参与,将高雅艺术送入“寻常百姓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从这里出发,开启艺术的大门,在忙碌工作、生活之余,给心灵开辟了一处栖息地。

图片

市民夜校的吉他课程(图片来源: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市民艺术夜校为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还在上海数字文化馆上开通40门免费云体验课程,同步推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国学、非遗等8个门类的线上课程,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地充满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及非遗项目的魅力。

市民艺术夜校大胆探索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各分校均开设线上直播、线下现场教学两类课程,并借由线上优势,将直播课程针对长三角市民进行招生,实现线上线下贯通的“两条腿走路”。

图片

市民夜校的非遗课程(图片来源: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上海图书馆东馆

在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美育内容的同时,大型公共设施也在不断升级,城市公共空间也在不停改造。

2022年9月28日,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开馆,这座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的建筑物,是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科技创新研发资源、社科智库研究资源、上海地情研究资源为一体。

作为上海城市文化新格局“一轴双心”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图东馆将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浦东新区展览馆、浦东新区档案馆、上海博物馆东馆等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同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文化集群。

图片

上海图书馆东馆

现代图书馆之于读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存储和借阅各类图书资源的场所,更是一个让人愿意驻足停留、社交互动、充满着灵感和惊喜的空间。

用玻璃和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元素的整个建筑,立面包覆着背衬保温板的玻璃饰面,干净利落,切割和旋转后的图书馆体块映射着天空和周边公园景观,自然而成一片“文化绿洲”。

图片

景观环绕的上海图书馆东馆

上海图书馆东馆三楼的阅读广场,艺术家徐冰创作的装置《鸟飞了》把英文字母用汉字书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最终又变化成鸟的形态飞出窗外,在阳光中、在读者群里,温暖善良。

图片

徐冰艺术作品《鸟飞了》

在每层的开放空间,还有不同的雕塑,更会不定期举办讲座与读书见面会,将公共艺术与人文空间相融合,让市民在沉浸书香的同时,潜移默化获得审美的提高。

图片

上海图书馆东馆讲座活动

社会大美育行动如火如荼

为个体塑造审美品格

为城市预留发展伏笔

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注:综合文汇报、澎湃新闻、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文艺报1949、浦东发布等信息。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