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2位中医前辈学习治疗“黄褐斑”的经验

 高山流水cjl 2023-01-28 发布于陕西

Image


导读:今天学习张述黄、钟以泽两位先生治疗黄褐斑的经验方。
Image
01

张述黄诊治黄褐斑的经验

张老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认为本病主要病理特点为热、瘀,系由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

治疗原则以凉血化瘀为要,同时结合临床的不同证候,审因论治。

一、滋肝养肾和血脉

《景岳全书·妇人规》曰:“正因阴竭,所以血枯”。阴血与津液本出一源,二者互为因果。

若素体阴虚,或失血亡津,或过食辛辣,灼烁津血,导致经脉之血燥涩干涸,留滞不行,日久成垢,瘀阻于面而成黄褐斑;阴虚则阳乘之,虚热内生,伤肝及肾,耗劫真阴,又加重病势。

症见面生黑斑,形体消瘦,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酸,烦热,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证属阴血亏虚。张老指出,“欲能通,必先充之”。治宜滋肝养肾,和血化瘀。

代表方为杞菊地黄丸合四物汤化裁,使水充火平,水足则瘀垢难结,火灭则津水不枯,黄褐斑便可自崩而散。然用药切忌过于寒凉,以免凝涩脉络,阻滞气血运行,有碍黄褐斑消失。

二、理气和血通经络

《寿世保元》云:“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

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主调节脏腑经络的气血运行。若情志抑郁,过度忧愁,最宜伤肝伐气,使肝失疏泄,营卫气血出入不利,郁甚则化火致热,上亢犯面。

症见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胸闷乳胀,失眠口干或咽喉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月经失调,或经行腹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郁血滞。

遵刘完素“郁而不散为壅,必以宣剂以散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凉血化瘀。

代表方为丹栀逍遥散。冀肝气得疏,肝体得养,肝热得泄,经脉通利,营血和调,黄褐斑消散。

三、清热利湿通瘀结

《太平圣惠方》语:“夫面䵟黯者,由脏腑有痰饮”。痰与湿,皆为阴邪,可相互转化,其性相同,为病多缠绵难解。

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宫,下起少腹,上行口唇,循面入目。若房室不洁,或屡行人工流产手术,湿热之邪易乘虚而入,浸渍冲任,阻滞气机,则血瘀斑成。

症见时发低热,偶有高热,少腹胀痛,腰部酸楚,月经量多,或久漏不止,或带下赤白相夹,或带下量多、色黄秽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代表方为地蚤汤:七叶一枝花、当归、川芎、川楝子、延胡索、虎杖、紫花地丁。

本方清利与宣通同施,具寒而不凝塞,利而不伤阴之能,既可清利下焦湿热,又可宣畅冲任之脉,疏达全身之气血,促使黄褐斑消失。但其方多苦寒,易伤脾胃,当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Image
02

钟以泽诊治黄褐斑的经验

一、活化

活化号:柴胡、白术、半夏、白芍各12g,茯苓、川芎各15g,当归、丹参各20g,陈皮10g

有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之功。适用于气郁痰凝型黄褐斑。临床多见于曾受过思想刺激和精神创伤者。

斑色黄褐而黯,状如黄土灰尘蒙面。可见情志不舒,忧思抑郁,两胁胀满,倦怠乏力,纳差腹胀,舌苔白润,或白腻,脉滑,或弦。

关于黄褐斑的成因,《医宗金鉴》中有“源于忧思抑郁”,《张氏医通》中有“痰饮积脏腑”之说。忧思抑郁,肝气郁结,肝木克脾土,致使脾虚失运,痰湿凝聚,晦浊之气循经上熏于面,凝滞肌肤而成斑。

活化Ⅰ号正是基于上述发病机制准而精的立法处方,将舒肝解郁的逍遥散和燥湿化痰的二陈汤以及活血养血的四物汤巧妙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相得益彰。

方中用柴胡、白芍、当归养血柔肝,舒肝解郁;以陈皮、茯苓、半夏燥湿健脾,理气化痰;以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通络。

诸药合用,可使肝舒郁散,脾健湿去,瘀去新生,肤色复常。

二、活化Ⅱ号

活化Ⅱ号:首乌、女贞子、党参各20g,熟地、旱莲草、黄精、当归、川芎各15g,黄英30g,山萸肉12g。

有益气养阴,滋肾消斑之功。适用于气阴两虚型黄褐斑。

见斑色黑褐,有如煤尘槁黯不泽。兼见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气短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沉细。

《内经》中有“肾主水”、“黑色主肾病”;《外科正宗·黧黑斑》中有“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

可见黄褐斑的病因与肾阴不足、气血虚衰密切相关。肾阴不足,水衰火旺,灼伤阴血,发为色斑。

而其中“血”之因素尤为重要。中医理论强调“精血同源”,血充则阴津方足,故当今有用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只注重于滋阴,而未有养血,此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效果不佳。

钟教授深谙中医理论之精髓,以理立法处方,创立了活化Ⅱ号,方中用黄芪、党参、当归、熟地、川芎益气养血活血;以山萸肉、黄精、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填精补肾。

紧紧抓住了“源”和“本”,既养阴,又养血,其巧妙而有机的配伍,对气阴两虚型黄褐斑有着显著的疗效。

三、活化

活化号:桃仁、红花、枳壳各12g,当归、川芎、黄芪各15g,熟地10g,穿甲珠5g

有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之功。适用于血瘀型黄褐斑。

临床可见斑色深褐,皮肤较为粗糙,月经量过少,或偏多,色黑有块,或可有子宫肌瘤。舌质紫黯,有的可见瘀斑或瘀点,脉涩而无力。

根据近年来血瘀证诊断标准,皮肤的色素沉着,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均为血瘀象。

国内亦有报告证实黄褐斑患者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可见血瘀是引起黄褐斑的重要因素。但瘀源于气虚,正如清代名医王清任之说:“元气既虚,必不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故在消除瘀血时必须顾及补气益气与活血化瘀两个方面,采取攻补兼施之术,方能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活化Ⅲ号正体现了这一治则,在著名的通窍活血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成,增加了扶正的力量,更有助于祛邪。

方中以熟地、黄芪养血补气扶正;以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穿甲珠、枳壳活血理气化瘀而祛邪。

充分体现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之中医理论,因此可呈血充气足,瘀化斑自消之功,使血瘀型黄褐斑获得可靠而确切的疗效。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徐三文、梁延平、唐岛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0.4。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