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前传:晋国权力的游戏(2)

 mynotebook 2023-01-28 发布于湖南
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35年),公子虞带着作为王室成员的荣耀和责任前往封地。当时的唐国刚刚历经叛乱,百废待兴,而且周边有无数的少数民族虎视眈眈。在周朝初期,中华文明还处在幼年阶段,文明之火只在关中、中原等统治核心地区微弱地燃烧着,那微弱的火焰随时会被野蛮的力量扑灭。
公子虞可以说是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自己的封地,但是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无愧于家族的期待。史书记载,唐叔虞在受封治唐期间“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也就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把中原的文化、政治、经济、礼仪逐步进行推广,不急不燥、循序渐进,以周天子的武力为后盾,将周边的化外之民归拢在周礼的制度之下。
时间是文明的朋友,制度是秩序的保障。给岁月以文明,勇猛精进,文明之花终会绽放。在公子虞的治理下,唐地慢慢地恢复了稳定,以周礼为代表的中原文明也慢慢在周边扩散,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图片

岁月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缓缓流淌。公子虞死后晋国经历了晋侯燮、晋武侯、晋成侯、晋厉侯、晋靖侯五代人二百多年的时间,周天子从周成王变成了周厉王,这二百多年中,公子虞的后人都尽忠职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维护着周天子的威权和统治。
在晋靖侯十七年的时候(前841年),周朝首都镐京(今西安)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史记》中的记载是:靖侯十七年,周厉王迷惑暴虐,国人作乱,厉王出奔于彘,大臣行政,故曰“共和“。

图片

几千年来周厉王都是以一个荒唐暴君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中,而且给大家的感觉就是首都老百姓把这个暴君轰走了,然后请来宗室贤王执政,共和这个词后来也成为了民主体制的象征。
但在这里还是要让各位读者们注意一下,史书中提到的“国人作乱“中的”国人“实际上跟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周礼》中记载:国人郊人从其有司。后代学者的注解为:国人者,谓住于国城之内民也。
在周朝的时候城市面积还不大,能住在天子宫殿周围,城市核心区的人才能叫做“国人“。从这个标准来看,这些国人绝对不是一般老百姓,应该是周族内部最早那批贵族的后裔。
在其他的文献记载中也常常出现”帅国人盟于大宫“”国人共立为君“的记载,能够参与诸侯会盟和王位传承的人,肯定不是什么普通群众。

图片

换句话说,周厉王并不是被首都老百姓赶走的,而是被首都内的贵族利益集团逼走的,至于周厉王做了什么事情触碰到了这些贵族集团的底线,由于年代久远,现在没有太明确的说法。
总之在那一年的清晨,尊贵的周天子像一条被遗弃的狗一样,灰头土脸地逃出首都,并且到死都没敢回去。
更诡异的是没有一个王室外藩诸侯支持周厉王复辟,也就可以推测早在动手逼走周厉王之前,首都贵族集团和外藩王室诸侯就已经结成了联盟。
甚至可以再推测一下,首都贵族和外藩诸侯联盟可能最初是要弄死周厉王,但是周厉王提前得到消息跑了(因为后来国人们在周厉王跑了以后想弄死厉王的太子,但是被召公一系的贵族给保了下来)。
堂堂上天之子,从此颜面扫地。后来顶替周厉王执政的是召公和周公一系的贵族代表(这两家贵族在国人暴动中很可能是重要参与者),而两大贵族可能为了维护周礼的制度稳定,在周厉王死后将周厉王的太子推上王位成为周宣王,而作为回报,则是周宣王要放弃对国人暴动事件的政治清算。

图片

在贵族们的妥协下,周朝看似又回归了昔日的平静,但实际上已经是暗流涌动。国人暴动事件成为了周天子神权跌落的前兆,也是周礼秩序崩溃的序曲,同时为70多年后的那场惊天大事件埋下了伏笔。
把视野再次拉回到晋国。晋靖侯死后又传承了晋釐侯(通厘音)、晋献侯、晋穆侯三代人,在晋穆侯这一代,发生了一件当时看似微小,实则影响深远的事情。
晋穆侯四年,娶齐女姜氏为夫人(姜太公的后人);七年,伐条(古部落,活跃在今中条山一带),生太子仇;十年,伐千亩(古地名,今山西介休县南)生少子成师。

图片

按理说爹给儿子取什么名字都是自己家的事情,但有个人却从两个儿子的名字上看出了端倪。这个人叫师服,是当时晋国的大夫(诸侯的臣子),他说:“异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敌也;少子曰成师,成师大号,成之者也。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嫡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无乱乎?”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个人的逻辑非常奇怪,单纯从两个儿子的名字来推测出晋国必定会大乱,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深入剖析一下,就能品出这句话的深意。
太子是嫡长子,按照周礼的规定,这个孩子以后是要继承爵位的,作为国君的晋穆侯,你应该把身边最好的资源给他,包括自己对这个孩子的爱,也要比别的孩子表现的多一点。
但是你却把这个孩子起名叫仇,仇者,敌人也,你对这个嫡长子的爱憎让人一目了然。
那为什么晋穆侯要给嫡长子取这么苦大仇深的名字呢?因为当年晋穆侯讨伐条戎部落的时候战事不顺利,这个孩子恰恰又是在晋穆侯事业不顺的时候出生,很可能穆侯觉得这孩子不吉利(也有的说是为了不忘记战败的耻辱)。

图片

后来在讨伐千亩的时候就非常顺利,《史记》中记载的是“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师。“穆侯的这个小儿子出生的时间就很巧妙,在穆侯意气风发的时候,很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是天赐的吉祥物,虽然不是嫡长子,但给起的名字却是非常的大气,成师大号,成之者也。
晋穆侯对两个孩子命名时候的心态很可能会带到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在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小儿子成师得到的爱和鼓励会比嫡长子仇要多的多。

图片

穆侯对两个孩子的这种态度造成了两个影响,一个就是家族内的其他人对嫡长子产生了不尊重的情绪,毕竟连亲爹都讨厌的孩子又有谁去关爱呢,在穆侯死后,穆侯的弟弟公子殇就悍然夺位自立,毫不把太子放在眼里,由此可见穆侯平时对这个嫡长子也没什么好脸色;
另一个影响就是让小儿子成师产生了非分之想,哥俩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就是因为晚出生了几年,小儿子就得一辈子被哥哥踩在脚底下俯首称臣,明明父亲最喜欢的儿子是我呀,我成师也很优秀,一点也不比你这个太子差,甚至比你更强。凭什么我就要低你一等!
从小到大你没有的父爱我有,现在你有的地位我也同样要有。
公子殇夺位的那一年,太子仇逃亡他国(很可能是母家齐国,毕竟自己是齐君的外孙),四年之后太子仇率领自己的支持者回国夺取王位。
无论穆侯多讨厌这个儿子,人家毕竟是嫡长子,周礼二百多年的文化熏陶此时已经深入人心,况且太子身后又有强大的齐国撑腰,晋国的贵族们没有过多思考就放弃了公子殇,把太子仇迎接回国,太子仇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侯。

图片

在晋文侯的执政期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这件事改变之后五百年的历史。
上文提到周厉王死后,镐京的贵族们拥立周宣王继位,而周宣王为了不重蹈覆辙选择与贵族们妥协,既废除了周厉王时期的政策,也不去追究驱逐周厉王的政治责任,就这样互相妥协地过了几十年后去世,继位的是周朝(准确地说是西周)末代君王周幽王。
周幽王跟他的祖父周厉王一样,也是以荒唐暴君的形象出现,尤其是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更是坐实了周幽王荒淫无道的昏君形象。
但是,最近的严肃历史研究却证明,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很可能是当时的人杜撰的,然后以讹传讹一直流传到今天,目的是为了向周幽王身上泼脏水,以掩盖一些历史真相。
那么当时的某些人要掩盖哪些真相呢?
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任命叔父郑桓公(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担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
这里要说明一下,当时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简单的说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的土地人口和自然资源在所有权上都是周天子的,各地诸侯和其本国封地内的士大夫只有使用权,大家用的都是周天子的土地。

图片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地诸侯的不断征伐扩张,诸侯辖区内很多无主荒地和新占领地被开发了出来,这些后开发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资源与物产又是谁的呢?
这个问题开始困扰周天子和各地诸侯,名义上来讲,肯定都是周天子的,但是各地诸侯却实际占有这些土地和资源,而且这些土地和资源也是在自己的经营下才开发出来的,凭什么所有权不能是自己的。
在各地诸侯看来,周天子分给我的,和我自己挣的,明明就是两码事。而在周天子看来,当初我要不给你封地,你连原始股都没有,现在哪有资格跟我谈所有权。
因为利益,周天子和诸侯们的冲突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各地诸侯,在周天子直辖区内,很多无主荒地也被开发了出来,这些土地所带来的收益很多被首都贵族集团给吃了,周天子直属的“井田”地反而收益越来越少。
周厉王很可能就是因为想收回这些无主荒地的所有权和收益而被首都贵族集团给逼下台的。

图片

但是周天子不会放任诸侯跟贵族们吃独食,也不会放任贵族和诸侯势力持续做大而削弱周天子的权威。周宣王晚年就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加强中央集权,进而收回贵族的经济利益,但是由于战争失败而告终。
周幽王继位后想继续父辈的政策,于是任用宗室王族来主抓全国经济工作,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
不可避免的,周幽王与贵族和诸侯产生了矛盾,矛盾之激烈让主管经济工作的郑桓公都感到害怕,《史记》中写道: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叛之。于是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
表面上看是周幽王宠幸褒后(大名鼎鼎的褒姒)而不理朝政,实际上则是周天子与贵族及诸侯的利益之争。矛盾之深让堂堂天子叔父、周朝司徒郑桓公居然害怕自己被弄死,可见利益之争白热化到了何种程度。
政治斗争的核心是利益,其他的都是表象。
而在周幽王的后宫中,王后的父亲申侯(封地在今陕西眉县附近)就是贵族-诸侯联盟的代表,周幽王要弘扬父祖的事业必然不能在自己的身边留下隐患,否则自己就成了第二个周厉王。
因此周幽王引入了另一股势力,就是褒国(封地在今陕西汉中)的国君褒侯,周幽王宠幸褒后的深层意义就是拉拢褒国的力量来对抗首都的贵族-诸侯联盟。

图片

但是周幽王还是有点心急了,他希望早日打破身边的障碍重塑周天子的威权。因此他废了申后和嫡长子宜臼(后来的周平王)之后,立褒姒为王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他想以这样的方式来宣示周天子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但是周幽王此举不仅得罪了以申后为代表的贵族-诸侯联盟,更是对周礼的传统发起了挑战。
前文提到过,晋穆侯死后,他的弟弟公子殇自立为晋君,仅仅四年之后就被太子仇掀翻落马,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太子仇乃晋穆侯嫡长子,是周礼制度下天经地义的继承人,是秩序的代表,经受二百余年周礼熏陶的贵族对此毫无置疑。
现在周幽王作为周礼制度的维护者和受益人却以身试法挑战传统和秩序,那正给了首都贵族和地方诸侯讨伐的口实。
后来的故事,就是口耳相传的“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像个神经病一样为博美人一笑而多次点燃烽火,诸侯大军到了首都之后发现被愚弄了,只能悻悻而归。后来犬戎(西北的蛮族)真打过来之后,反而没有诸侯来救援,周幽王就这样被杀死,西周灭亡。

图片

周幽王成了狼来了那个故事里无知的小男孩。
堂堂一国之君,想让自己的妃子笑一个还得搞这么大的动作,想想是很奇幻的。真实的世界里国君让妃子笑一个,她不想笑也得笑啊!
况且谁会在阅兵仪式上哈哈大笑,这又有什么可笑的呢?
2012年初,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不匹配。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母国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
竹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的相关研究者认为,史学界就此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并非西周灭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根本就是编造。
通过种种分析,真实的历史应该是:
周幽王废了申后和太子后,为了防止申侯与地方诸侯串联,选择主动出击,亲自领兵攻打申后的母国,而申侯由于来不及向诸侯求援而狗急跳墙地联络西北的少数民族部落犬戎。
之所以说申侯狗急跳墙是因为你联系蛮族攻击天子在道义上是站不住的,各地诸侯在收拾了蛮族之后肯定得连你申侯一起收拾了。
而这很可能就是周幽王想要达到的结果,让申侯去向蛮族搬救兵,然后顺理成章地把申侯一系贵族连根拔起,进而培养起自己的势力,同时向其他各地诸侯立威。
因此当犬戎和申侯的联军向自己进攻时,周幽王点起了烽火。

图片

是的,周幽王确实在烽火台上点起了烽火,但目的是为了召集诸侯对抗敌人,并非博美人一笑。
周公当初制定周礼时写的很清楚,各地诸侯的第一要务就是护卫周天子,首都烽火燃起的时候诸侯大军必须第一时间赶到镐京保护天子
但是,当年的周幽王在燃起烽火之后没有看到一兵一卒,直到首都被攻破,自己被蛮族士兵杀死,都没能看见本国诸侯的援军。
周幽王一定死不瞑目,九泉之下的周公也一定会咬碎牙齿,捶胸顿足。
犬戎成了诸侯干掉周天子的一把刀!
烽火戏诸侯只是为了掩藏诸侯间接谋杀周天子真相的一个拙劣的故事!
在熊熊烈火中,镐京以及周边的天子直属领地化为一片废墟,从此周王族再也无力号令地方诸侯,一个长达五百年的大乱世正式拉开帷幕。天才政治家周公制定的所有制度都会被弃之如敝履!
礼崩乐坏的时代从这一刻正式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