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打赢是该“计算”,还是“诡计”?

 blackhappy 2023-01-28 发布于陕西
文章图片1

观点/孙子兵法 主笔/张文举 责编/张文举

这是张文举的元宇宙46篇原创文章

文章图片2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6000字左右,整个结构可以分为三大板块,战略理念、战术原则、战术注意事项。

所有内容都是孙武的“思想”展现,但似乎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被大家都忽略了,那就是孙武的“思想本质”是什么?

一切的学问,本质上都是一个“证明系统”,证明系统要建立在一个“根基”之上,找到“根基”就能洞悉证明系统的“思想”

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他的根基就是“共同祖先”,从单细胞起始,经由几十亿年的“生存竞争”“遗传变异”的进化过程,演化出了地球现在的物种。

也就是说,人类和鱼、鸟、动物等都是一个祖先“单细胞”,随着进化过程中的“竞争”和“变异”,最终呈现出了不同的属性。

同样的逻辑,孙武撰写《孙子兵法》的根基我认为是“运筹帷幄”,然后经由“计算”“求胜”这两条支柱发展出了整个脉络。

孙子兵法是孙武“思想”的展现,他的思想的本质是“运筹帷幄,可决胜千里”,这是孙武首先相信的一种理念,进而以这种理念作为“根基”,推导出整个《孙子兵法》学说。

带着这种理解再去看孙子兵法里面的内容,就会发现十三篇内容都是在为“运筹帷幄”进行证明而已。


文章图片3

铺垫了这么多,回到我们的主题《始计篇》中的一个知识要点,兵法里面的诡道,也称“兵者,诡道也”

孙膑在此处给出了十二条诡道,分别是:

1.能而示之不能。举例:我本来武功很强,但故意显得打不过你,诱敌上钩,出其不意一举拿下。

2.用而示之不用。举例:我清楚用火攻对付你做好,但故意让你看到我用弓箭对付你,等合适时机,用火攻出其不意一举歼灭。

3.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举例:曹操与袁绍决战,曹操故意和袁绍谈判,用要归降袁术的假情报骗取信任,实际上从袁绍大军背后杀入,导致袁绍腹背受敌,损失惨重。

4.利而诱之。举例:诸葛亮抓住司马懿想除去自己的心理,以自身为诱饵,骗取司马懿偷袭自己大本营,结果司马懿中计,损失惨重。

5.乱而取之。举例:浑水摸鱼的意思,赤壁之战曹操丢下荆州大败而逃,混乱之际,赵云占领荆州,周瑜被气吐血,不久后身故。

6.实而备之。举例:对方兵势坚实,要小心防备。

7.强而避之。举例:对方兵势强大,要避而不战,打不过赶紧跑。

8.怒而挠之。举例:激将法的意思,诸葛亮为逼迫司马懿出战,送给司马懿歌姬艳服,以示嘲笑,司马懿算准对方粮草不继不为所动,诸葛亮后来被迫退兵。

9.卑而骄之。举例:卧薪尝胆是最好的例子。

10.佚而劳之。举例:使劲的骚扰敌人,想办法让他不得安生。

11.亲而离之。举例:曹操被马超逼入险境,用离间计让马超与亲叔叔决裂,不仅逃出生天,还去掉一个心腹大患。

12.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举例:趁对手防备不佳时,突然袭击一举攻下。


文章图片4

这十二招诡道,讲的就是十二种骗的方法,这似乎和《始计篇》中的“计”有矛盾;

《始计篇》中的“计”的本质是计算,不是计谋。

计算能打得过你再打,打不过你就不打,不是靠诡计多端,而是靠真正的实力取胜,这是“计”的核心要义。

“兵者,诡道也”,教给我们的却是,打仗要善于出其不意、诡计多端,各种骗。

“计”讲的是通过计算实力决定打不打,“诡道”讲的是打仗要施行各种骗术;那到底是要通过实力,还是实施骗术呢?

明显“计”“诡道”自相矛盾。

其实是不矛盾的,而且是无缝结合使用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里讲的“诡道”,真正的目的是“引诱对手犯错”。

三国时期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魏国派司马懿出任平西大都督,意在出战诸葛亮,司马懿熟读《孙子兵法》,明白论排兵布阵真刀真枪的双方厮杀,自己绝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更清楚“计算”的要诀“打的过再打,打不过就不打”。

他看准诸葛亮长途远征,命脉必然在于“粮草”,既然打不过你,那我就只需坚守不战,待诸葛亮粮草耗尽,自然退兵。

诸葛亮更是知道自己弱点,所以必须速战速决,于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司马懿出城对战;

为此,不惜以身示饵,诱司马懿中计。

首先,诸葛亮设了一道围城打援的计谋,让手下大将魏延攻打司马懿旗下一处叫做武都的小城,故意只功不下,然后等待司马懿派救兵增员,再击杀救援,再派兵再击杀,以此不断削弱司马懿兵力;

此时,司马懿如果不救援,那就是至魏国镇守武都将领军士于不顾,军心就会散掉,但是如果派兵救援就肯定中计。

司马懿一眼识破此计,于是派出两路营救部队,第一路三千兵马去营救武都,第二路2万人马去增援第一路营救部队;

第一路果然中计,由第二路人马救回,司马懿也是第一路是假救,第二路是真救,只不过是救第一路人马。

双方交手一个回合,司马懿失去了武都城。

此时,才是诸葛亮的真正计谋开始实施,按照以往惯例,蜀国每下一城,诸葛亮都要亲赴此城抚慰百姓,武都依然如此,表面看起来诸葛亮是想以身做饵,诱司马懿偷袭自己的计谋;

实际上是算准司马懿不会偷袭自己,而是会去直捣自己的大本营,只要烧毁粮草辎重,诸葛亮就会必败无疑。

司马懿经过认真思考,果然中计,在偷袭诸葛亮大本营时中了魏延埋伏,损失惨重,吃了大亏,没多久就被撤掉平西大都督的职位。

故事就是这样,看看我们《始计篇》的角度能从里面印证什么?

开始,双方都是经过严密的“计算”

诸葛亮经过计算,知道己方实力强于对手,只要正面对战,自己必胜无疑;

司马懿经过计算,知道自己实力弱于对手,只要正面对战,自己必败无疑;

诸葛亮明白命脉在粮草,所以必须速战速决

司马懿明白命脉在实力,所以必须坚守不战。

好,关于计算方面,双方势均力敌。

于是乎,诸葛亮必须想办法让司马懿出城才行,要不然等到粮草耗尽,就只能无功而返了。

同时,诸葛亮也深知没有香饵,是钓不到司马懿的。

怎么设置香饵,就来到了“兵者,诡道也。”

诸葛亮设计了一个连环计,先设了一个围城打援的“诡道”,虽被识破,但收获了武都城,紧接着用自己去武都抚民为计,算准司马懿会偷袭子大本营,设计了一个引蛇出洞的“诡道”,等于饵在武都,钩却下在了大本营;

相当于司马懿实在没忍住“可以捣毁诸葛亮粮草辎重”的诱惑,才上当受骗的。

这就是诡道的核心本质:“引诱对手犯错”。

就像我在上一篇《孙子兵法》的文章中的描述,孙子兵法不是教怎么打赢胜仗的,而是教会怎么才能“不战”和“不败”。

既然打不过就要选择“不战”,打不过硬打那不就是傻吗,这是一种战略思考。

而不战的背后就是“隐忍”,但也不是一直隐忍下去,隐忍的目的是为了等待战机,等待一个通过“计算”可以算出让自己赢的战机。

而这种战机在哪里?

其实就是在对手犯错的时候,这种犯错可以是对手自己犯的,也可以是我为对手“创造”的机会;

而这种创造出机会的手段用的就是“兵者,轨道也”,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手犯错,只有对手犯错,自己就有机会。

也就是说:

  1. “计”是“计算”,计算能打赢再打,打不赢就“不战”;
  2. 不战是为了等待一个可以打赢的机会;
  3. 这种机会是可以创造的;
  4. 创造的手段就是“诡道”。

到这里相信就会明白,“计”“诡道”是无缝衔接,相互促进的作用了。

而用来抵御对手“诡道”的最佳方式就是“不忘初心”。

就像故事中,司马懿的初心是通过“计算”得出的“坚守不战”。

如果我是司马懿的军师,在偷袭诸葛亮大本营之前,就会告知司马懿,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假定偷袭诸葛亮大本营没有风险,就能马上打退诸葛亮;第二,我们依然坚守不战,最后通过时间消耗诸葛亮粮草,最终逼退诸葛亮。

但是,偷袭方式打破了我们通过“计算”得出的“坚守不战”战略,且偷袭的中计风险是不确定的;而坚守不战方式是我们可以稳操胜券的。

一个是忘记初心的偷袭,让我们有可能“快胜”;

一个是不忘初心的原则,让我们最后“稳胜”。

你如果是司马懿,会怎么选?

当然,就算我是司马懿的军师,也要有上帝的视角,才能看清局势,关键是怎么获得上帝视角呢?

答案就是:“学会《孙子兵法》,就能开启上帝视角”。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