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光(1944—),男,生于上海,师从国医大师裘沛然、针灸大师杨永璇。从事中医针灸50余年,创立远道取穴的对应疗法,善用养老穴治疗多种病证,有“徐养老”之称誉。编撰《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获上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三等奖;研发健胃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获上海中医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发明智能型经络诊疗仪,获第五届全国发明展铜牌。2019年11月,对应疗法获选第十一届杏林寻宝大会。著有《徐氏对应疗法》,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海派中医杨氏针灸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顾问,杨氏针灸第二代传人,澳大利亚墨尔本国医堂首席专家。擅长针灸治疗血管性偏头痛、眼疲劳、视模糊、飞蚊症、内耳眩晕症、胃窦炎、萎缩性胃炎、假性截瘫、颈肩背腰腿痛及软组织损伤等。 一、技术渊源 二、适应病证 三、方药组成 有两款健胃茶,即3号健胃茶与4号健胃茶。 四、理论阐释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不同类型的胃黏膜上皮和腺体化生为主要病理特征,以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恶心嗳气及食欲不振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胃部疾病,归属于中医的痞满、胃痞、胃脘痛、嘈杂等,有肝胃气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证型。 徐氏认为CAG从中医辨证而言,病变虽在胃腑,但亦累及肝、脾等脏腑,而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寒热夹杂,常迁延日久。李东垣指出:“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虚证当补,因六腑以通为用,宜通补而不宜守补。 针对胃喜润、以通为用、得降则和的特点,采取了通补兼施、补而不滞、温凉并用、温而不燥的治则及益气健脾、养阴润胃、行气消滞、活血化瘀、酸甘生津等治法。 运用八纲辨证将其简分为偏虚寒、偏虚热及虚寒虚热兼夹三型。 根据中药的功用及性味,研制了专治CAG的3号、4号健胃茶。方中黄芪性温、味甘,功能益气补中,并可托毒生肌;徐长卿性温,味辛,有行气止痛、通络化湿之功;麦冬或北沙参性微寒,味甘,有养阴润胃的作用;当归性温,味甘辛,功能补血活血,适宜于偏虚寒型患者;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因其药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作用,尤宜于偏虚热型患者;乌梅性平,味酸涩,能酸甘生津;甘草性平味甘,可补脾气,调和诸药。另茶叶味苦、甘,有消食、利尿、收敛、解毒等作用,其中红茶偏温,绿茶偏凉,分别辨证选用。 五、注意事项 六、典型病案 病案1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尚无特效药物,而中医药有较好的疗效。但一些患者常因此病尚未发展到胃癌阶段,所以患者大多仍因需要其他的工作、生活的原因要上班谋生,就没有耐心坚持服药,以至症状有所好转即停用中药,常发展到胃癌阶段,这时才引起重视,可惜已经晚了。徐氏采用泡茶治病,颇受患者欢迎,因疗效可靠。徐氏在澳大利亚也用此法治疗了数位CAG患者,服药2~3个月后症状消失,胃镜及病理检验均为正常。 健胃茶每小袋总重量仅18g,选药多属甘味,其中徐长卿含有挥发成分,不宜久煎,而适宜于泡茶,可长期饮服,且无副作用。据对患者服用后作CAG患者的肝功能、HBsAg、血常规等检验,未发现有任何异常。而且茶剂有利于胃的吸收,无固体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之虑,值得进一步推广验证。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于Pixabay,由海上杏林寻珍编辑整理,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不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文中涉及治疗,仅供学习参考,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