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桂枝类方学习总结

 文香阁 2023-01-28 发布于河北

伤寒论第一条太阳病提纲之后,提到太阳中风证的表现,桂枝汤主之。清代伤寒大家柯琴将桂枝汤称为“仲景群方之冠”,《医宗金鉴》总结其功效为“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冠”之意不仅因其位居群方之首,更体现在其应用之广,变化之妙。伤寒论载方113首,其中以桂枝汤加减化裁的达30余首。[1]《伤寒论》113方所用的91味药里排前5位的药,会发现这五位药正好是桂枝汤的组成。[2]

    桂枝汤除了基础的太阳中风证,有许多兼证,例如“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又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为何此处用“佳”不用“主之”?可见此方仍用于解表,而长期慢性的喘证,在发作时可能起到效果,却无法根治。又如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此处书中有误,非葛根汤方,应为桂枝汤原方加葛根一味。再如“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此条是讲太阳病发汗过度,阳虚漏汗之证,阴液亏虚。看到这条条文,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方里没有大量的滋阴药?除了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居然加了附子。后来看到李赛美老师的讲稿[2]终于明白,“有形之阴津难以速生,而无形之阳气需当急固。”又如少阴病之四逆汤,与前者汗出脱于外不同,为呕泻脱于内,同样以芍药甘草,配合附子,药简力专。不同点在于前者用炮附子温阳固表,后者用生附子回阳救逆。还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可与桂枝加附子汤鉴别,前者多见脉浮大,焦虑、心悸、失眠等;后者多见脉沉弱,骨关节疾病多。[3]

    表虚有汗而筋急,因津液不足见“脉反沉”,“项背强几几”之柔痉,栝楼桂枝汤主之,即桂枝汤加栝楼根。新加汤同可见“脉沉迟”,“尺中迟,不可发汗。”为表未解,里已虚,但里虚不甚。加多了芍药,人参为生化之源,以及生姜,均以益胃为主。小建中汤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阳脉涩,阴脉弦。”“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若服后腹泻,可能需要先补后和,二者均可见脉弦,腹中痛。小建中汤还需与桂枝汤鉴别,前者更倾向消化道疾病、体瘦、慢性病病人。与大建中汤鉴别,后者可见腹部鼓包,不能进食,疼痛剧烈,肢冷的症状。与温经汤同可见“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之症,但后者为“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所致的“唇口燥”。与温经汤同样含有赤芍、丹皮的方,常用于止血,例如犀角地黄汤、桂枝茯苓丸等。

    太阳病误汗后还可导致心阳虚,如以心悸为主要表现的“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的桂枝甘草汤,病人可见喜俯卧或心有空虚感。;以烦躁为主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方即桂枝甘草汤证兼烦躁不安;还有“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主之。血不养心,心怯则惊,冲气痰饮邪热上攻于头则生惊狂。[4]此处蜀漆可以温胆汤替之;还有桂枝加桂汤治疗的奔豚,均以心阳虚为主要病机。

    到此处最基本的桂枝类方的学习暂时告一段落,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教!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补充声明:
本文及本公众号内容所涉及任何知识,仅供同道交流,不构成任何医疗广告、建议、邀约等,如有不适,敬请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旷惠桃.话说桂枝汤为“群方之冠”[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02):28-29+23.

[2]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李赛美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5

[3]经方方证/黄煌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3

[4]胡希恕伤寒论授课笔记/胡希恕,单志华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