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艰难唯做事-历史小人物的努力

 锋言冷语 2023-01-28 发布于天津

农历年公司放八天假,盘算着应该可以读几本书,可是还是低估了专注读书的难处,买了七本结果只读完了一本,还有两本各只读到一半左右。

完整的一本是亲王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另外半本是他的另外一本书《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亲王的书几乎每本都会买回来读,从最开始的《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到《风起陇西》、《三国配角演义》、《古董局中局》,到这几年陆续出的几本新书。

我最喜欢马亲王从历史小人物的视角去解读历史的真相,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史书上每一件大事,上头的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得忙活上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

《长安的荔枝》就是这样视角下的一个小人物努力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妇孺皆知的杨贵妃吃荔枝的事情,杜牧诗中曾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唐朝那个时代,如果在长安想吃到来自岭南新鲜的荔枝,其中的艰难无以复加。

可贵妃的命令必须有人执行,即使这是个耗费巨大也可能无法完成的指令。用书中话说:“为了将这两瓮新鲜荔枝送到长安城,在岭南要砍毁多少树?三十亩果园,两年全毁!一棵荔枝树要长二十年,只因为京城贵人们吃得一口鲜,便要受斧斤之斫。还有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船桨橹折断,又有多少人为之丧命?”

书中的荔枝吏李善德,是上林署的一个监事,从九品下的小官。因为忠厚老实被领导安排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寿辰这一天,提供岭南的新鲜荔枝。

历史上贵妃吃鲜荔枝这事真相如何,以及荔枝到底是从哪里运到长安,有较多的说法,这些内容并非这本书的重点。马亲王从另外一个视角写了踏实做事的底层小官吏努力之道。

为了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李善德二月就出发去岭南,五千四百四十七里的路,他白天埋头狂奔,晚上在驿馆里忙着研究职方司的资料和沿途地势、里程,希望从中找到机会。

为了挽救家人和自己的命运,李善德只能殚精竭虑,在数字中找出一线生机,他希望即使最终失败了,也不是因为自己怠惰之故。

于是,一路上李善德思考着从荔枝品种到储存方式,从转运载具到转运路线,从气候水文到驿站调度,无数变量彼此交错,衍生出恒河沙数的组合可能。李善德在途中就意识到,这件事要搞明白,纸面计算无用,必须做一次试验才能廓清。

把新鲜荔枝运送到长安,只有两个办法:延缓荔枝变质的时间,以及提高转运速度。针对这两点,李善德查阅了当地各种资料,分别做了三次试验。

第一次试验,李善德知道了新鲜荔枝最远可以运到哪里;第二次试验则在第一次试验的基础上再优化调整路线;第三次则是对“延缓荔枝变质时间”、“提高转运速度”再次分别做了优化。根据这三次试验的情况,理论上可以做到让荔枝保持十一天的新鲜,而如果朝廷保证沿途驿站人马的齐备,十一天正好可以从岭南赶到京城长安。

这个转运方案关涉气候、邮驿、州县、钱粮等几大领域,内中细碎繁复之处,密如牛毛,外行人根本难以想象。从驿站之调度、运具之配置、载重与里程之换算,乃至每一枚荔枝到长安的脚费核算,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须做到极细密极周至方可。这件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思虑不当,便很可能导致荔枝送不到长安。

在耗费若干的精气神后,真正的挑战还是实际的转运过程。因为船商朋友的误会导致无法使用原计划的双层瓮,朝廷增加了荔枝转运的数量要求,路上驿站人员的逃逸等各种意外情况频发,李善德也只能竭尽全力想着应对策略。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刻感受着李善德的难处和心酸,如果是我,是不是早就放弃了呢?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我又能做些什么事来完成这个不可能的目标呢?

不知道,但能感同身受的是,想把事情做成的决心。这里面又涉及能力和资源的双重考验。

如果李善德不是算学及第出身,他能想出各种涉及面那么广、钱财那么大的解决方案吗?

如果没有右相杨国忠的令牌,只是凭借他一个小小的从九品去走各种流程,绝无完成目标之可能。

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但努力做事的人以及过程,也是很精彩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