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仁日报

 昵称21419660 2023-01-29 发布于贵州

尚儒,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及其行为规范,千百年间一直受着人们的尊崇。

铜仁尚儒文化源于东汉尹珍传播的儒学。南朝史学家范晔曾著《夜郎传》说:汉桓帝时,夜郎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便北学中原,师从汝南许慎,学成还乡,设馆授业,“于是,南域始知学焉”。 清嘉庆印江知县杜昌堉撰《印江尹公祠碑记》,更直白地写道:“经学昉(起始)于东汉,自道真(尹珍字)始,道学肇于胜朝(当时朝代)”,故境内广泛尊尹珍为传授儒学之鼻祖。所以,铜仁早期尚儒多祭尹珍而少有祭孔。尤其在官方主导境内孔学流播以前,各地所立庙宇、祠堂,大多是尹公祠,未见孔庙、文庙记录。

铜仁兴建文庙,是明永乐年间改土设流由中央王朝直接掌控本行政区域以后的事。当时,明廷遵循中华文化主流,仍“祀孔子于国学”,于官学设孔庙,授五经要义,以儒学培养行政后备人员、教化社会为要旨。故而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撤思州、思南两宣慰司改设铜仁、思南、石阡等八府以后,各府均相继建府学、设文庙。铜仁城的府文庙于永乐十三年设于中南门月亮坝(原农业局宿舍),由时任知府周骥创建。宣德七年(1432年),吴不尔响应石各野暴动,在围攻铜仁城期间致使书院毁于兵火。正统八年(1443年),知府肖和鼎在其离任前,愧疚未设先师庙以祭之,便庀材鸠工,组织重建府文庙。刚兴工不久,肖和鼎奉命离任,新任知府洪钧继之续建,于正统九年建成。可是,仅仅祀其庙五年,洪江百姓又于正统十四年起义,并攻下铜仁府城,将城内建筑焚毁殆尽,府文庙又毁于火。天顺三年(1459年),云南张隆继任铜仁知府,不久重建文庙,此次修建虽规制齐备,然规模不及从前。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时任知府周铨于侧购买居民蒋魁宅院予以扩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府李资坤改建石城,藉此时机专报分守参议刘望之加以修缮,次年刘望之拨公帑一百七十金,令府通判杨鸾、推官谭绖、清平卫指挥王世臣等招集工匠,购买材料,撤故更新,重新修建了两庑、戟门、神厨、神库等,并改砌泮池,还购前面民地,修建儒学路(后来称“文巷”)。万历十九年(1591年),其庙右侧倾颓,知府郑应龄再次在原基础上重修,共建正殿5间,东西庑各5间,东庑南侧建神库3间,西庑南侧建神厨3间,前面有戟门3间。后来知府金舜臣又在戟门前建棂星门3间,其规制完备,规模宏大。明万历《铜仁府志学校志》就其庙祀作有如是记载:劝勉弟子诵其诗,读其书,只要勤奋好学,孔子距离我们并非遥远,定可“圣泽如在,私淑无难”,极其深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尚儒之情。

大清王朝建立后,铜仁府城文庙早已因兵灾荡然无存。好在还存有基址,故而清康熙四年(1664年)时任知府梁懋宸动员绅士重启文庙兴建,其规模如前,中为大成殿,供奉至圣先师孔子;其右为“崇圣祠”, 供奉孔子父母;左为“明伦堂”,用以传播孔学;正殿前为天井,东西两庑供祀孔子弟子七二贤牌位。康熙四十九年,于大成殿内正中悬挂“万世师表”匾额,城内大小官员入庙行礼,致祭先师,最为隆重。此后,是庙随其岁月吞噬多有修葺。据清嘉庆九年(1804年)郭善任撰《重修府文庙志碑》记录,此庙曾经历了乾隆初年知府胡式瑷、乾隆末年知府刘雁题、嘉庆初年司铎戚君炯等相继捐廉修缮,其间除了大成殿、启天宫、大成门、明伦堂等建筑未加修缮外,其余如官墙、泮池、棂星门、东西两庑等皆维修一新,“灿然可观”。碑文上还记录到:嘉庆九年夏,铜仁县令朱辅臣、教授“张君”来到府署说,他们与众多绅耆合议,拟将文庙撤旧更新,每个人都“勇跃共乐输,将丐予为之倡首,斯固予心所急欲为,亦予责所不容辞者也。窃以圣人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极之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亲而崇祀之”。况且铜仁山川秀丽,人杰地灵,自明代设科以来又蔚起衣冠望族,不减中都。此礼教重地,岂得听其因陋就简呢!于是大家心甘情愿为之组织工匠,置备材料,看好吉日,齐心协力,“终始乐观厥成”。建成后,大家还认为建造不易,以后要力求适时维修,做到“危即扶之,倾即拯之,俾历久而长新,则宏浑肃穆”,这真是饮水思源不忘其本的善举!道光三年(1823年),知府敬文将书院移于殷家董,便将文庙改移旧书院(枇杷湾)。

铜仁府文庙伴府制设置而生,亦随府于民国初年废置而止,在其存世期间,兴儒学,明经纶,为铜仁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仅举旧时产生的科举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自明嘉靖时期起,至清末废科举止,铜仁市境内共培养出进士127人,举人878人。这在明清两代堪称“八百进士,六千举人”的贵州,相对当今九个市州比较,都远远超过九分之一的平均数,其中进士超过平均数42%,举人超过平均数31.6%,均遥遥领先于儒学传播滞后地区,其中不乏享誉全省、驰名全国的优秀人才。

而今,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修“铜仁文庙”,以聚集铜仁、石阡、思南诸多府文庙元素,不仅藉以衍续儒学道统,重拾乡民曾经丢失或生疏的民族文化精髓,恢复根植于灵魂深处的精神家园,更在于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化人心,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