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厥阴肝经的14个穴位 及 神奇的地筋

 庆哥哥呀 2023-01-29 发布于内蒙古

小知识点:中医的寸指的是同身寸,就是每个人的大拇指指节的宽度 。三寸一般就用手掌来量, 四指并拢,这四个指头加起来的宽度,按照中指靠近手掌的那个关节的位置算

图片

遵循“”阴经走内侧,阴上循环“”的规律,所以五行属木的肝经在我们的大腿内侧,从足到头循行。肝藏血是全身血液运行的动力。所以先学习肝经上的穴位。

特别提出“天筋在目,地筋在足”,最后再详细学习“地筋”及保养方法。

一,肝经流注时辰:清晨一至三点(1:00--3:00),丑时。肝胆相表里。

二,症状与主治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

        主治:肝胆病、泌尿生殖(妇科)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三,循行路线: 注意足六条阴阳经络都是从脚背循行,但足底同样是在其经络上,稍后分析。

从大脚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两条支脉:1,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2,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图片

四,具体穴位

肝经一侧14穴,共28个。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3穴位于胸腹部。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 曲泉、 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图片

大敦  

【定位】:敦(厚),其肉敦厚,在大拇指末节(指尖方向)靠二脚趾一侧,距趾甲角0.1寸 。(厥阴之初,厥阴根于此穴,脉气聚结至博至厚,故得名。

【作用】:疏调肝肾,熄风宁神。理气,调经。

【主治】:①疝气。②遗尿。③崩漏,阴挺,经闭。④癫痫。

【配穴】

配太冲、气海、地机,疏肝行气止痛,治疝气

配隐白,直接艾炷灸,补益肝脾,调理冲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配百会、三阴交、照海,调补肝肾,益气固脱,治子宫脱垂

 配内关、水沟,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

 配膻中、天突、间使,治梅核气。

针刺放血,艾灸,点按......根据个人情况。

 行间  

【定位】:在足背,第一、二 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行间。 

【作用】:调理肝肾,清热熄风。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穴】

配睛明、太阳,清肝凉血,活络止痛,治目赤肿痛、青光眼、降眼压。

配气海、地机、三阴交,行气活血止痛,治痛经。

配太冲、合谷、百会、风池,率谷,祛风活血止痛,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

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

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太冲

【定位】:太即大,冲即要冲,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往后推不动的位置),或触及动脉搏动。

【穴性】平肝泄热,清头目,理下焦。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配穴】

配合谷,称为“开四关”,镇静安神,平肝熄风,治痹痛和神经系统疾病,如:四肢抽搐,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

配足三里、中封,舒筋活络,治行步艰难。

配气海、急脉,疏肝理气,治疝气。

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贫血、羸瘦。

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中封 

【定位】:封即封藏,此穴在内踝前两筋中间的凹陷中,经气封藏其中,故名中封。 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穴性】清肝胆,利下焦。

【主治】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配穴】

配解溪、昆仑,活血消肿,治内踝肿痛。

配气海、中极,利水通淋,治小便不利。

配大赫、志室,固摄精关,治遗精。

配胆俞、阳陵泉、太冲、内庭,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

配足三里、阴廉,治阴缩入腹、阴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图片

蠡沟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蠡(音同梨)即贝壳,沟即水沟,腓肠肌外形酷似贝壳,穴在其内侧沟中,故名蠡沟。别名交仪。

【作用】:疏泄肝胆,调经利湿。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配穴】

配阴陵泉、三阴交,活络止痛,治胫部痠痛。

配太冲、气海,疏肝理气止痛,治疝气及睾丸肿痛。

配百会、关元,悬灸或隔附子饼灸,温阳举陷升提,治子宫脱垂。

配中都、地机、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

配大敦、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中都 

【定位】:中即中间,都即聚会,此穴在小腿内侧中间,为足厥阴经气深聚之处,故名中都。别名中郄、太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穴性】舒肝,理气,调经。

【主治】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针麻常用穴之一。

【配穴】

配三阴交、阴陵泉、膝阳关、膝关、伏兔、箕门,散寒止痛,治胫寒痹痛,下肢痿痹瘫痛。

配归来、太冲,疏肝理气,治疝气。

配隐白、大敦,艾炷灸各穴,温经止血,治崩漏。

配血海、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

配合谷、次髎、三阴交,治痛经。

配脾俞、阴陵泉,治白带症。

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

配合谷、中渚、曲池、液门,治四肢浮肿。

膝关 

【定位】:在足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作用】:散寒除湿,通关利节。

【主治】:膝部肿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曲泉  

【定位】:曲即弯曲,泉即泉水,此穴在胭窝横纹内侧端,屈膝时局部凹陷如泉,故名曲泉。五输穴之一,足厥阴肝经的合穴,五行属水。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穴性】清湿热、理下焦。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配穴】

配膝眼、梁丘、血海,活血止痛,治膝膑肿痛。

配百会、气海,温阳益气,治阴挺。

配中极、阴陵泉,清利湿热,治小便不利。

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

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

配复溜、肾俞、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

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

配归来、三阴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图片

阴包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踝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作用】:疏肝调经,清热利湿。

【主治】:①腰骶引小腹痛,小便不利,遗尿。②月经不调。

足五里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作用】:疏肝理气,清利下焦。

【主治】:①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②阴挺,睾丸肿痛。③瘰疬。

 阴廉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穴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作用】:疏肝调经,通经止痛。

【主治】:①月经不调,带下。②小腹胀痛。

图片

图片

急脉 

【定位】: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穴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作用】: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主治】:①疝气,腹痛。②外阴肿痛,阴茎痛,阴挺,阴痒。

章门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共12对肋骨,1-7与胸骨链接,8-12为假肋骨)

【作用】:疏肝健脾,化积消滞。

【主治】:①腹胀,泄泻。②胁痛,痞块。

期门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作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①郁证。②胸肋胀痛。③腹胀,呃逆,吞酸。

 

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两条支脉:1,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2,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关于 地筋

图片

学到肝经,还有个有意思的“地筋”,所谓“天筋在目,地筋在足”。地筋就是翘起脚趾,在足底脚心偏内侧的那根筋。循行在肝经,同样属于肝经范畴。

肝主筋,就是人体的韧带、肌腱等。肝病 ,前列腺 , 强直性脊柱炎、腰脊间盘突出、失眠症、脑血管疾病、帕金森、共济失调、性功障碍以及小儿多动症等很多疾病,看似毫无关联,其实问题都出在一个地方——“筋”。

有一些独当一面的穴位很神奇,比如“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阳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孙、“腰痛穴”飞扬、“补血穴”劳宫、“补肾穴”太溪等,这里学一学--------揉“地筋”。

揉地筋,降肝火、补肝血。揉地筋之前,先泡泡脚或暖水袋暖一会,涂抹红花油或按摩油或正骨水等,然后揉一揉地筋周边进行放松,再揉阳陵泉和太冲各2分钟,再揉地筋。力度适中,按照往脚趾方向去推揉,每天20分钟即可。

 肝的问题是人体的一个核心问题,肝的功能加强了,人体的解毒功能、消化功能、造血功能就会显著提高。

这根筋越硬越越脾气暴躁,肝火旺。但有些人反而会感觉这根筋软弱无力,塌陷不起,这样的人通常肝气不足,血不下行,反而需要把这根筋揉出来才好,还有的人虽然这根筋很粗大,揉起来却毫无感觉,也不坚韧,象是一根麻绳,五十岁以上的男士较为常见,这样的人通常年轻时脾气暴躁,肝功能较强,但由于酗酒、房劳、忧虑等诸般原因,现已肝气衰弱,更需要常揉此筋。

                            附:跪走以养筋

跪着走在一个不太软的床上或在地毯上,跪着行走,气血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膝盖,膝盖由于新鲜血液的供养,而使寒气可散,积液可消,肿痛可化。

跪膝是引血下行的绝妙方法,但有人膝盖有伤痛,那就先在较软的床上跪着不动,逐渐缓缓运动,很快就会适应的,那时膝盖也就不痛了。气血不易一下子引到脚底,那就先引到膝盖,膝盖气血充足,离脚底也就不远了。

跪着走,养筋大补肝脏

中医称膝为筋之府,膝就是筋的房子, 而肝又主筋,所以跪膝法又是大补肝脏的方法 。

特别是一些老年人会腿抽筋,脚抽筋,这些方法对于因肝问题而导致的症状有明显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