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1年新四军被安徽新娘救下,后成开国中将来报恩,结局令人落泪

 铁血老枪 2023-01-29 发布于上海

1981年秋,安徽盛圩孜迎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将军。

他正是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张震。

其曾在回忆录中深情地写道:“多少年来,我始终忘不了宿县东南的这个小村庄。”

因为这里是他魂牵梦萦的故地。

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他念念不忘的救命恩人。

文章图片1

那么,张震将军的恩人是谁?

他们之间又有怎样一段动人往事?

情系热土报君恩

一定要回盛圩子村看看,凭吊战友的尸骨!

一定要设法找到那个姑娘,感谢她的救命之恩!

这些在张震心中盘旋无数次的挂念,终于在1984年的这一天得以实现。

彼时,担任副总参谋长的张震,利用在华东地区视察的机会,故地重游,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地方。

盛圩子村,是宿县的小村庄,数十年不见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文章图片2

村子的外形虽然更新了,但不变的是这里的风俗人情,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淳朴。

当张震出现在这儿,就有人上来打招呼,问他是不是在找人。

张震正需要帮忙,便问道:“您知道43年前村里新娘子的家在哪里,家中可还有人?”

43年,那可是个久远的时间,一般人还真不了解当年的情况。

好在经过打听,有村里老人为他提供了线索:“你是说的孔秀英吧。”

张震在热心群众的带领下,来到了孔秀英家门口。

他望着和记忆中的两进院毫不相似的小院子,心中不由打鼓。

但走进屋子,当他看见一个大立橱时,双眼顿时就亮了,就是它!

文章图片3

那时候,新娘子就是站在这个大立橱前喊醒他的。

张震心下激动,当年一幕幕仿佛历历在目。

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他回头望去。

只见一名老妇挎着件旧棉袄朝自己走来。

“你是……?”孔秀英听说家里来人,便匆匆赶了回来。

张震张了张口,突然又有些迟疑。

毕竟岁月无情,再次见面,大家都换了模样。

他不敢贸然相认,便试探着问道:“你可知道村子当年打仗的事儿?”

孔秀英点头,“当然知道,我还记得那是十月初的事,我记得很清楚,按这儿的习俗,十月初要拆洗被子……”

闻言,张震心里有数了,又追问:“你家门口原来可有东西?”

文章图片4

“有棵大槐树……”

“还有呢?”

“树下卧个大石槽。”

张震难言激动,接着对方的话说:“我的马就吊在你家的石槽上!”

孔秀英一听,神色也变了,开始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目光打量张震。

这时,张震拿出个笔记本,翻了几页,问道:“我那天是被人喊醒的,你可知喊我的那人是谁?”

“是我!”孔秀英立即向答。

“你站在哪里喊的?”

“大立橱跟前。”

“怎么喊的?”

“我喊:快起呀!鬼子来了!”说着,她向大立橱,“就是这个橱子!”

文章图片5

张震眼眶已湿,点头道:“你喊的那个人就是我。你还指了路,叫我向北跑……”

孔秀英喜不自禁,想起当年惊心动魄的一幕,至今都深觉庆幸。

张震紧紧握住了孔秀英的双手,动情道:“我来看您了……”,但凡当时再晚几秒钟,自己就再也冲不出去了……

两人虽不相识,但他们在生死关头结下的情谊却也至深至重。

随后,张震跟随孔秀英的老伴盛维凡来到村西南的烈士墓。

文章图片6

张震望着阳光下的十八座坟墓,泪水涟涟,呜咽道:“我们……已经幸福了,你们……却躺在这里。”

秋风萧萧,摇曳着枯黄的坟草,烈士无言,他们的热血却仍有余温……

四十年前盛圩子

1941年农历十月初一的半夜,盛圩子村的新婚夫妻孔秀英与盛维凡已沉入甜美的梦乡。

突然,一阵急促的叫门声传来,惊醒了熟睡中的两人。

听这架势,来人还不少,起码得有十来个,他们正挨家挨户地叫门要住宿。

孔秀英揉着惺忪的睡眼,听了会儿动静,挺身坐起来,推着身旁的丈夫说:“好像是新四军诶。”

文章图片7

她有个参加了新四军游击队的弟弟,所以知道新四军夜里经常这样喊老百姓的门。

弟弟好几年都没有回来了,她这个当姐姐的惦挂得紧。

现在新四军要借宿,孔秀英十分高兴,一边穿衣服,一边就要下床。

然而,丈夫却拉住她,说:“这里离铁路近,怕不是鬼子装的,别开门。”

当时,日军都驻扎在铁路沿线,经常下乡要粮逮鸡,欺压老百姓。

不久前,新四军四师就路过盛圩子村,夜翻铁路去洪泽湖了。

他们浩浩荡荡一队人马,个个见了老百姓都亲亲热热,村民们对新四军都很有好感。

但是打那以后,鬼子对这一带盘查就更紧了。

大家天一黑就关门睡觉,夜里轻易不敢开门,就像现在这样。

文章图片8

孔秀英有点犹豫,万一真是新四军来了呢?

又过了一会,只听外头还在叫门,她心里实在不忍,还是起身去开了门。

门一打开,就听见有人自报家门:“我们是新四军,是老百姓的子弟兵,不要害怕。”

孔秀英瞧过去,只见门前的大槐树下立着匹战马,一人翻身下来,把战马拴在大石槽上。

他身材高瘦、脸脖黝黑,一双眼睛在黑暗中亮如星辰。

另外还有十来人陪同在他身边向门口走来,看样子,这位应该就是首长了。

他看着房门贴的“喜”字,笑说:“原来惊动了新娘子,真是对不起,打扰了。”

孔秀英见他们客客气气的,放下心来,领他们进屋。

文章图片9

她一边走到院里,一边喊丈夫起来把新房腾出来。

张震听了,忙说他们就在四边偏屋里凑合过夜就行。

孔秀英说什么也不能让战士们受委屈,非让他们睡新房。

盛情难却,张震只好住了进去,打起地铺和衣而卧。

今夜实在疲倦,很快战士们便沉沉睡去,只有张震还在思考着工作事宜。

当年1月,爆发了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四师主力奉命越过津浦铁路,从宿东进入皖东北。

这便是前阵子会有军队路过盛圩子村的原因。

此后,这一带不仅有日军严格戒备,还有国民党顽固派的觊觎。

他们都想利用宿东这条通道进攻皖东北。

于是,中央为把好皖东北大门,专门成立了宿东游击支队。

文章图片10

时任新四军第4师参谋长的张震,于11月18日来到宿东检查指导游击工作。

当晚十二点,工作会议结束。

为防止日军袭扰,游击支队便护送张震和同志们进行转移。

他们沿着沱河南岸向前行,约半夜一点多见到了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

这村子四周有圩濠和一片片芦苇滩塘,主要出路是通过门前的一条东西大道。

比较适合隐蔽和封锁消息,不失为一个理想的宿营地,这里就是盛圩子村。

大家进村后,便悄悄四散各自去找住房叫门。

张震和一几个同志来到孔秀英家,其他同志住在村西、村北各处。

文章图片11

张震左三

眼下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张震每日都为战事殚精竭虑,总是晚睡。

到半夜三四点,他终于抵不住困意侵袭,和周公相会去了。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孔秀英便起了个大早,去南地里抱柴禾,拆洗棉被。

为了不惊动仍在睡梦中的战士们,她蹑手蹑脚出了大门。

来到村头柴禾垛前时,孔秀英听见一阵“嗡嗡”声,抬头望去她吓了一跳。

南边有汽车正向村头驶来,一辆、两辆、三辆……不好!是鬼子来了!

孔秀英连忙往回狂奔,一路高喊:“鬼子来了!鬼子来了!赶快起来!赶快起来!”

负责站岗的哨兵也发现了敌情,立即鸣枪报警。

文章图片12

一时间,叫喊声、枪声、汽车声交织在一起,彻底打破了黎明的寂静。

孔秀英还没跑到家,11辆汽车已加大马力冲到村头,熟睡中的战士们又该如何应对日军的突袭?

军民合力突重围

当孔秀英气喘吁吁跑回了家,竟发现张震仍在沉睡。

天哪!

听见警报的战士们都纷纷从各家住户钻出来,准备迎战了,怎么这首长还在呼呼大睡呢!

她两眼急得要喷火,身子也不由哆嗦起来,尖声大喊:“起,快起呀!鬼子来了!”

张震迷迷糊糊睁开眼,今天凌晨4点多他才睡下,实在是太疲乏了。

文章图片13

等明白过来对方说了什么,他惊得一个大翻身跳起来。

紧接着,其一只手条件反射般抓住了枪,就要和护卫着他的战士们往外冲。

可这时候想突围已经晚了!

500多个鬼子已分成了几拨冲进了村子里,有一拨人几乎已快要冲到孔秀英家大门口!

千钧一发之际,村子西边传来一阵阵剧烈枪响。

这群人立马调头,一窝蜂寻声追去。

原来,是警卫连连长石守良为给首长创造突围条件,率令部分战士迎上去吸引火力了。

他们边打边向西退,想把敌人都引出村外。

日军人多,分出部分向西追击,剩下的则开始搜村。

文章图片14

张震不熟悉这一带地形,又无法确定外面敌情,他们十几个人绝不能贸然闯出去。

这可怎么办?

彼时,孔秀英夫妻比他们还急。

如果鬼子搜进来了,不仅这些战士有危险,他们一家人也不堪设想。

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赶紧想办法!孔秀英不停地钻进钻出,打探鬼子搜查情况。

眼见鬼子都搜到两三家之隔的地方了,她的额头已是汗珠滚滚。

这时,似乎那家住着的战士因换上百姓的花袄,而引起了敌人注意。

趁着他们纠缠的时间,孔秀英当机立断,一把拉起张震就领着众人往外跑。

她把人带进沿西院墙向北通的一条小巷,喘着气说:“翻过圩濠,越过一片苇滩,顺小沟一直向北就到沱河了,过了河,汽车就没法追了。”

张霞点点头,最后看了眼恩人,说道:“你赶紧回屋里去吧!”说完带着战士们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

文章图片15

孔秀英回家后,鬼子连着来搜了三次。

每次她都把心提到喉咙眼,同时暗自替战士们祈祷平安。

另一头的张震在跑出胡同没多久,便遭遇鬼子的追击。

一颗颗子弹从他身边飞过,他们一边回身开枪一边利用地形向北撤。

鬼子的人数不断增加,火力随之渐猛。

这时,游击支队的通讯班增援赶到,解了张震之难。

张震大喊:“把鬼子压下去!”

一阵凶猛射击后,鬼子趴倒一片,张震迅速带队北撤。

他们在一条血路中奔出了村庄,抵达沱河边上,过桥上堤。

文章图片16

所有人都重重呼出一口气,即使再有追来的鬼子,他们也不必担心。

因为这一人宽的桥面,只会逼使鬼子排成一线。

我方在北岸只需火力全开,便可轻松封锁河面。

果然,在击退了几波冲击后,鬼子再不敢冲锋,忙不迭往回逃窜了。

他们安全了,但张震仍紧锁眉头,望着西边方向,不知其他的战友是否也已经脱险。

这次遭袭,他们一共牺牲了31名战士。

小部分人在村民的掩护下躲过日军搜查,一部分幸运冲了出来。

而向西吸引火力的石守良等人一个都没能回来。

等鬼子走后,孔秀英夫妇和乡亲们一起为牺牲的烈士们掩埋遗体。

石守良等18名烈士埋在村子西南,其他烈士则埋在村东头。

文章图片17

孔秀英夫妇

43年后,张震站在这些故人跟前,深深鞠躬,久久肃立……

回去后,他便向当地负责人提议为烈士们修个纪念碑。

在他的关心下,当地政府很快便把散落的烈士坟集中于一地,建起了烈士陵园。

张震亲笔题写了“盛圩子战斗烈士纪念碑”十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退休后,他再次故地重游,并与家人临时凑起4000元,为烈士墓前各立一块石碑。

每块石碑,他都亲自题写碑名,不知姓名的则写下“无名烈士碑”五个大字。

孔秀英夫妇则成为了陵园的义务守墓人,日夜守护着这块土地的英魂。

文章图片18

而他们家中,一直摆放着一张张震的照片,照片的日期是1993年4月13日。

这是同年秋天,孔秀英夫妻去北京探望张震时,对方赠予的纪念。

张震对他们就像多年老友一样嘘寒问暖,听说他们生活很好,儿孙满堂,非常髙兴。

他们战士流血奋斗一生,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

如今社稷安康,他们的英灵应当也得到了慰藉。

结语

如今,盛圩子烈士陵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它所体现的不仅是战士们威武不屈、同仇敌忾的无畏精神,还有相濡以沫、同舟共济的军民鱼水情。

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正是有这样一群勇敢、淳朴的人民,才使祖国从黑暗废墟之中抬起了头。

他们的精神就是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国人心中。

参考资料:

高红军.张震将军和一个农妇的生死情缘[J].文史精华,1995(12):32-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