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上)第五节

 liuhuirong 2023-01-29 发布于湖北

此节,是夷子与孟子通过徐子这个中间人来进行间接交流的一节内容。其中,“徐子以告夷子”作为双方交流的中间节点,固按照此节点承接的上下内容分步赏析。

第一段:

说明:“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即直言不讳。

赏析:很多真理或是道理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无需过多思考就能直截了当的说明,不需要考虑社会、国家环境,只是简单的说出来让他人听到或是听懂就可以了。并且,能够直接言明而不加任何修饰的话语,更有公信力与说服力,比拐弯抹角所说的话要来的更有分量。

引申1:现时,必须考虑周遭的语言环境,很多正确而又直观的认知与说法都因为所谓的“说话艺术”或是“社交压力”变成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一字千金了。那些直言不讳的人追求真理的人们在社交场合中所说的真话,被别人当成傻子,埋怨、记恨、孤立甚至是伤害,久而久之,在这样一个追求真理的人的身边已经没有了一个敢和他站在一起共同追求真理的人了,更别说还能在社交场合中听到更多的真话或是真相了。长此以往,在寂寥的社交生活中,追求真理的人要不特立独行,要不孤助无援,要不随波逐流,要不销声匿迹。真理与真相就这样被埋没在了无声无息的暗杀之中。

引申2:美其名曰的“说话艺术”,要在社交场合中,说出对他人有世纪教育意义与帮助的话语的同时,又得让别人或是社会欣然接受,这就是传说中的“会话艺术”,不懂这种艺术的人被冠上“下里巴人”的称号,被社会挤压的格格不入。而在如此现实的社会之下,有实际教育意义与帮助的话语早就被欣然接受的感觉全盘代替,只留下美言几句,而没了忠贞进谏(现在,有的时候可能连美言都没有了,是因为一些人不再伪善的活着,不i昂再装腔作势的活着。这,也是开始追求真理的表现,所以,若要虚伪的活着,请继续美言;若要平凡的活着,请寡言;若要真实的活着,请谏言,包括谏言自己)。

引申3:“社交压力”的存在,不在社交的“交”字,而在社交的“社”字,无法直言不讳,不是因为在交流中作为人类的我们不敢说话,而是碍于社会的属性,而不能说话,也许会有一些“敢怒而不敢言”的倾向,不过当然,现下还没有那么严重。毕竟被安抚的还算不错,只要有钱拿,生活还能继续,少说几句与多说几句有什么区别?只是,在这过程中,真理早就不复存在了,没有真理与真相的生活难道不是虚幻泡影么?

中段:

说明:个人认为夷子所说的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错误(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只是,爱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需要一个人或是全天下的人拥有能够容纳下全天下的生灵的胸怀。这,不仅仅是大同社会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同为人族的人类(甚至超越人族)的族群意识(这种族群意识还未完善是因为没有其他种族能够与人类相匹敌)。

然而,反观孟子所回敬的言论来说,其着眼点还依旧停留在个人身上,也许真正没有懂得“若保赤子”的含义的是孟子。

补充说明:“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此句话中,一本是孟子所谓的直系父母创造人类的唯一根源,而二本是墨家所谓兼爱的人族观念,其两者涉及的层面与高度已不在同等位置。(另:天之生物也,不仅包括了天下的全人类,还包括了除人族在外,所有有权利生活在这世界上的生灵们)。

引申1:有的时候得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长远,不是说遇到的事越多,碰到的人越多,想到的东西越多,才叫长远。而是突破固有的身份(人类)、人格(心性)、认知(阅历)等的束缚,站在它们之上或是之旁,再反观自己所说、所做过的一切,结合自己当下的念想,重新制定阶段性的目标,更能够使得自己在突破现状的同时,还能离自己的想要的成功越来越近。因为,一旦超脱了固有的定式、模板、程序,你的大脑神经会再次活跃起来,能够给予自己“再行动”的机会,把握每一节点上的“再行动”的机会,你定然会离你想象中的自己越来越近,当不再拥有“再行动”的情况,也就说明了你已经达到了你自己最喜欢的自身状态。如此一来,自身的情绪和各方面情况都达到最佳状态,运气、实力也就更上一层楼,所做出的事情也会得心应手,顺风顺水。久而久之,人们也就敢于给自己创立梦想与未来,整个人类世界才会重新拥有希望。

引申2:人类的怠惰会促使人们安于现状,不是说安于现状不好,只是因人而异罢了。一些心志较高的人,会去埋怨世事不公的人,还会说自己是强者却被世俗陨落的人,所有的一切现状并不是周遭社会所给予的,而是你亲手给予的,若要改变现状,就必须突破自己的恶习(因为真正的强者的处事效率是普通人的两倍以上,在一倍的时间完成了日常所需,而另一倍的时间却变成了所谓的强者的牢骚时间,真正的强者只会运用多余的时间懂得更多、更深刻的道理后,结合自己与社会的现实情况,做出引领社会或是改变社会的事情),从而运用比普通人躲出许多的时间来完成更多的事情,更多的梦想,更多的不可能。

末段(总段):

赏析:孟子把丧事作为贯穿全文对夷子说理的实质,最终以“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来说明包括丧礼在内几乎所有圣贤所做出的榜样都是慢慢经过事态发展而摸索出来的事实。

引申:人需要拥有兼容并蓄的情怀与长远的大局观念固然没错,但也不要忘记所有的情怀、观念都是有生活的点线面构成的,想要追求更优质的生活水准与精神境界,就更需要构筑好点线面的排布,只有这样细腻而又生动的日常生活,才不会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而造成满盘皆输的悲剧结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