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蟠山龙王

 流星雨刘鑫 2023-01-29 发布于浙江

洪松茂

说起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老祖先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不仅创造了历史文明,更是创造了灿烂的独特的民族文化。龙神信仰就是其中之一,在华夏的历史中,是一种至高信仰神,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源泉。我们被称为龙的传人!我们中国被称为东方巨龙

中华民族为什么会信仰龙神?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与古代中国社会的生产,生活有关。中国的古代社会经济是一个以农耕为主体经济社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沒有了水,农业就会歉收,农民生活就会失去依靠,社会经济就会下滑,国家就会步入动荡。所以,在古代,各阶层的人都十分关心风调雨顺。而在传说当中,龙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是司雨的神,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都会有龙王驻守,如西游记中就出现有四海龙王、泾河龙王、井龙王等,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各方百姓都很崇拜龙王,能为百姓告天祷雨成功的,不管是谁,都会被视为龙王,受到百姓的崇拜。所以,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特别是山区,涝时洪灾,旱时干溪。这些地方的百姓,只能求告龙王,所以,这些地方龙王庙也就比较很多,人们祭祀他们,希望龙王显灵,保祐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在我们兰溪,龙王庙不多,比较有名气的,应该是蟠山上的龙王庙吧,现在称为天津龙王庙,元时称分水龙王庙。相信更早时还有称谓。这与蟠山的地处位置应该分不开,蟠山与多山的严州府建德县交界,是兰溪中河西高峰之一,兰溪光绪县志记载:自建德干岭、冯岭、旧岭、新岭、章岭入兰溪界石蚁尖,东北经坦达岭,南下逾白岩、龙门山、茆竹尖至大蟠山,小蟠山。蟠山的山巅有一岩石,岩石下方有一小潭,古时候,当地人只要看到山巅云雾起,就知道天要下雨了。更为奇怪的是山巅小潭,无论晴旱终年不枯,而流出的水,又分为两支,各润一县。这在山区,是很难遇到的,特别是在水利条件落后的古代,能有此灵泉,那是一方百姓之福泽,是龙神附依的结果,在此兴建龙王庙,是众望所归吧!

有时信仰的力量就是这么大,天津龙王庙几经周折,至今犹存,一方面,与历史上官府的重视有关,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一遇旱情,农业歉收,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官府为了稳定,就会想办法解决旱情,兰溪的父母官比较聪明,他们时刻关注着蟠山这个晴雨表,山巅起雾之时,即是告天祈雨之日。所以,就有了光绪县志上记载的,明永乐初兰溪主簿文润、知县宋哲。清嘉庆元年知县张许至蟠山祷雨,且成功行程的记录。由此带来的好处就是每个时期官府出钱修缮龙王庙,让龙王信仰更加根深蒂固。然而,龙王庙时时修,中国的龙王却有千千万,到底蟠山之巅的龙神具体是何神灵显应,在民众文化知识匮乏的封建时代,祈雨的官老爷们自然会给民众一个说法。坐镇一方的神灵,自然要有凝聚一方,有功于国家,有功于人民的人来担当。在兰溪当地历史上,传说的神也好,官也好,都找不到合适称龙王的角色。没办法,这里与建德交界,听说严州乌龙山山神孚惠王,法力无边,且关心民生,就借来一用吧!所以,光绪兰溪县志上就有记载:天津龙王庙庙神姓邵,讳仁安,睦州清溪(现在的淳安)人,唐贞观初与弟仁应,隐居此山,诵道德经,深得微奥,殁而为神,民为立庙。这里不仅借用了邵仁安,还借生出了弟邵仁应,很符合场景,既然哥哥隐大蟠山,那小蟠山肯定是由弟弟掌管了,而且蟠山龙水分两路,兄弟二人各泽一方更有说服力。这个传说就在这一带流传开了,而且传了很久。只是百姓们不知道,严州府的广济庙神,几度受封的孚惠王,仁安灵应王,怎么会成了蟠山龙王,难道神灵也开分庙,即使开分庙也不应该称天津龙王庙呀!人家皇帝封的招牌多的是,随便拿出一个,也威镇一方。这里面肯定被人误导了!要么天津龙王另有其人或之前天津龙王庙不是这个称谓。在了解天津龙王之前,让我们直面一下,邵仁安其神,这里介绍得更详细。

在《严陵志》上记载:严州乌龙山麓,旧有广济庙,神姓邵,讳仁祥,字安国,淳安县人。隐居乌龙山,且死,语人曰:立庙祀我,当福汝。时,唐贞观三年也。梁开平元年,封贞应王。宋熙宁八年,封仁安灵应王。宣和间,方腊之乱,神阴助歼之,绍兴十三年,赐额广济。淳祐中,赐号忠显灵应广泽孚惠王。《旧志》元至正间重修。《万历府志》高皇帝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烟际有巨人,旂戟,阴呼乌龙神兵,既而克捷。御极后,封为乌龙山之神,命有司春、秋祀之。胡翰有记,见巜通志》,其略云:严陵之山,其望为乌龙,矗起江上。其西南有郡城,距城二里有祠,翼然负山而荫巨木,则广济庙也。郡守吏至者,既视事必告谒,有故则必为祈请,著为恒典。行省右丞李公思本,谒拜祠下,顾惟庙之木石,丹漆黝垩,历岁之久,摧朽刓泐,乃饰庙像,加粉彩焉。摧朽者易之以坚良,刓泐者施之涂甃,神妥其灵,人用禋享。(从这里可以看出胡翰记载,对孚惠王庙相当了解,在光绪兰溪志上胡翰在香溪仁惠庙祷雨记中也没有说天津龙王庙神为孚惠王,而是称他们泽润泽沛。)

《建德康熙旧志》上也有关孚惠王的传说记载:明洪武初,李文忠守严州,苗杨完者率众屯乌龙岭,文忠合邓愈兵却之。后张士诚侵严州,文忠一败之于鲍婆岭,一败之于胥口,皆神兵默助。伪吴将李司徒,寇诸暨、新城,文忠率兵三千,破其军时,有阴兵十数万,旗帜遍郊野。

顺治丙戍,大兵南下,方马兵宵遁,欲复入城肆掠,夜见城堞悉列兵斾,望之却走,后知为神兵。

孚惠王庙历时千年,做为严州府的护祐神庙,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整修,直至新中国成立。在严州境内,旧时奉敬孚惠王的庙还有很多,建德县治内土地祠前;城东十五里乌石滩,也称乌石庙。巜万历严州府志》记载,是朱梁时期建的,元末遭兵燹,洪武五年重建。久圮;一在城南大洋;一在城北二十里程头;一在莲花庆何溪;一在城西七十里东铜官;从这些记载来看,孚惠王在严州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还被有心人写进了《水浒传》,宋公明大战乌龙岭章节。而在孚惠王的相关故事中,孚惠王都是以助军的形象出现,与职司雨的龙王形象相去甚远。所以,我认为如果蟠山天津龙王庙的庙神是孚惠王,那庙名就不应该被称为天津龙王庙天津龙王庙应该是后期在道光年间,被改名而成的。庙神应该是另外一位严州府官员,而不是经常统阴兵助天道的孚惠王。

那到底是哪位大神,能被冠之天津龙王呢?我也是无意中翻到了一则由清早期徐曰纪写的祷雨感应碑记节略,才有此一问的。碑记原文是这样的:

睦郡六邑皆山,地瘠而民贫,惟耕读是务,春夏连雨则涝,缺雨则旱。丙戍六月,雨泽愆期,水涸土燥,民情皇皇。时杭郡司马张公兼府(篆)[],蒿目忧心,祈祷未应,田土已见龟坼,禾苗日就黄槁,农人呼吁若狂。公寝食不宁,偶检笥箧,得汉董子《春秋繁露》六月祷雨之法,遂于二十日仿而行之,会同在城交武乡耆,罗拜坛下,日圭指未,浓云四起,甘霖如注,民庆再生。次日,复虔祷,午后又得大雨,舆情少安。公曰:神不可渎,渎则不应。中止三日,炎威如初,南乡之民复吁雨犹未足。公又于二十五日诣坛虔祷,须臾间雷声轰震,雨若倾泻,欢声遍野,黄童白叟无不颂公精诚感应天心。其后连日皆雨,田禾黄者复青,萎者复起,而各县亦均报同时霑足。入秋,收获咸称有年,然公朝夕徒步赤日中,回署复校阅簿书,感冒痁疾,匝月方瘳。各乡之民,于是上匾悬斗、制万民衣、立长生位、无远弗至,为吾郡所未有。公曰:此圣天子覆帱之德,各宪怀保之恩,予敢邀天之功以为己力耶?

计公莅任,凡五阅月,下车之日,即遍访地方民生利弊,剔蠧除奸,弭匪安良,举废修坠,息事宁人,事无巨细,无不以实心行实政。尝谓僚吏曰:在任一日,有一日之职守,余受宪知来摄兹郡,何敢存五日京兆之意以违吾素志。噫!更以知公之格神明而泽群黎者盖有自。

公,天津人,名铎,字纶宣,历任浙省各郡,俱著惠声,而于吾郡为尤甚。爰勒其概于石,以志不朽云。

读碑记,我们知道天津人张铎是一心系于民的好官,特别是在旱灾之时,能够为民劳心祷雨。从民为其立长生位来看,已经把他作为神灵来看待了,特别是建德南乡之民,建德南乡在哪儿?就在大洋、三河埠一带,这一带正好与蟠山相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作为专司雨职的龙王看待就不足为怪了。蟠山龙王仁惠龙王也就慢慢地成为了天津龙王

中国人的信仰,是注重实惠的信仰,当在灾难面前,求神灵也无助之时,有时百姓的信仰就会发生动摇。当神灵也爱莫能助时,而普通的人却能力排艰辛,救民于危难之中,那他不就是胜于神灵的神灵吗?天津龙王不正是这个有力的证明!

27刘鑫:笔耕不辍,乐此不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