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大多数人, 都已经休假结束, 回到了工作的岗位上。 但对于古代的皇帝而言, 可没有这么长的休假。 和善的表情,悲伤的内心 最高的权力也意味着最重的责任, 仅台北故宫博物院, 就藏有四十余万件清代御批奏折。 但适当的时候, 也必须“摸摸鱼”, 不然皇帝就是铁人, 也顶不住工作的压力。 在皇帝的众多珍玩中, 有一种称为多宝格的精妙玩具。 多宝格自从清代兴起, 并逐渐于康雍乾时期流行, 清代宫廷里里多宝格是最常见的陈设。 在档案记载中, 多宝格也是制作量很大的一种用具。 一般说到多宝格, 指的都是这种像书柜一样的大家伙, 但还有一种还有可以摆放在桌案上的, “袖珍型”多宝格。 这种多宝格的设计, 可以说将“巧妙”二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 任谁也想不到这是一件多宝格把? 这件“竹丝缠枝番莲多宝阁圆盒”, 利用机轴原理, 将圆筒形盒分成四个扇形。 180°展开可成为一字形小屏风, 360°翻转后可成为一个正方形筒状。 每个扇形内又分成许多格层, 其中圆柱形格层不但再分成数格, 而且还可以再进行360°旋转! 通过对体积的精确计算, 工匠们在这小小的盒中, 营造出参差错落的别致空间。 打开来看, 不同的空间摆放着大小不同的珍玩, 严丝合缝, 没有一丝空间被浪费, 一些开合的机关被藏在物件的下层, 犹如一款解谜游戏, 只有破解了相应的机关, 才能进入下一关。 多宝格关闭时是一件再规矩不过的盒子, 而当你打开的时候, 它就像一个魔法盒, 到处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惊喜。 雕紫檀嵌彩瓷博古图多宝小柜 这种小巧的多宝格, 让不明白的人猜测能放多少珍宝, 可能认为十几件有余,二十件了得。 其实,这样的多宝格, 储藏的位置大约都在40到50格左右! 收藏于多宝格的器物一般小于10厘米, 只有最珍贵的宝物才能入选多宝格的收藏, 这里既有珍贵的玉器、书画、珐琅器、铜器, 也有来自海外的舶来品。 多宝格具有复杂的组合逻辑, 就像一个魔方, 必须耐心摸索, 才能一探究竟, 常有寻寻觅觅扑朔迷离的趣味。 据说,有些设计巧妙的多宝格, 让人即使看到宝物, 也因找不到机关而拿不到。 且每一件器物都有固定的位置, 错误放置会因大小不合, 最终不能全部放入, 皇帝要一件件拿出来鉴赏, 再一一复归原位, 在探秘多宝格的乐趣中, 时间也飞速流逝。 锁,夹层,暗屉,隔板, 虚虚实实,机关之中,妙趣横生。 ▽▽▽ 这件“紫檀云龙纹多宝格方盒”, 几十厘米的长宽高构成空间, 却内藏47件珍玩。 打开方盒, 顶层托盘按着时代, 装有从春秋战国到辽、金、明、清时期的玉器。 移开这个托盘, 则可见八九个大小不一的盒子, 盒子内除了历朝历代的瓷碗、玉瓶、书画等, 还有来自日本的莳绘盒。 托盘里选的玉器都是片状的, 托盘底部按照每一个玉器的外部轮廓, 分别挖出凹槽, 这样,多宝格在因携带产生移动时, 玉器可以严丝合缝地躺在凹槽内, 大大减少了可能因晃动造成的损伤可能性, 也消除了皇帝对这些珍宝的担忧。 乾隆皇帝对多宝格兴趣浓厚, 一些多宝格的设计、机关样式,摆放过程, 他几乎全程参与。 他曾要求造办处每隔五天就要将还没有完成, 正在组装的多宝格拿给他看, 可以说是非常猴急了。 在这幅图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小玩意, 显然是准备存放于多宝格内的。 乾隆帝是一是二图轴 清 郎世宁 虽然多宝格的诞生之初, 只是为了取悦皇帝, 但是在乾隆的推行和倡导下, 珍贵的藏品被分门别类,小心安放, 贴注标签,建立档案。 每一件多宝格, 都已是一座皇家私属的小型博物馆了。 ![]() |
|
来自: RK588 > 《古玩收藏、鉴宝和文物考古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