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票上的今天 | 7月16日 到大江大海去锻炼

 天の岸 2023-01-29 发布于上海

扫描二维码,视频欣赏,建议在wifi环境观看

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七·一六”畅游长江1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76年7月16日发行志号为J.10的《到大江大海去锻炼》纪念邮票邮票全套3枚,分别描绘了人民群众搏风击浪、横渡长江、到大江大海去锻炼的场景。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同志第八次畅游长江。他从武昌大堤口顺流而下,一直游到武汉钢铁厂附近,游程近30里,历时1小时零5分钟。自此,每年夏天,武汉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工农兵和青年到大江大河去游泳锻炼。1976年7月16日,正值毛泽东同志“七·一六”畅游长江10周年,全国各地普遍组织了游泳纪念活动,如武汉1.2万人横渡长江,北京3万人游顾和园昆明湖,上海1800人游黄浦江,天津2.5万人游海河。

《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3-1),图案描绘了工农兵群众在大江大海里搏风击浪的壮观场景,气势雄伟。邮票象征着中国人民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奋勇前进的决心和勇气。游泳健儿们举着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红旗,托着“到大江大海去锻炼”的巨幅标语牌,击浪前进;水面上波涛滚滚,浪花飞卷,五彩气球飘动;画面最前方排列整齐的游泳队伍中,有工人、农民、身背钢枪的解放军战士、肩扛红缨枪的少年;画面中心那条长长的红色横标上,书写着“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滚中前进”13个醒目的大字,点明了图案的主题。

《万里长江横渡》(3-2),图案以一轮红日和雄伟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为背景,描绘了工农兵群众横渡长江的动人场面。图案上,旭日东升,照耀着波涛汹涌、奔腾前进的长江;武汉长江大桥犹如一条巨龙,纵跨大江南北;江面上红旗飘动,一队队工农兵群众,搏风击浪,奋力前进,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风浪、敢于弄潮的勇气和信心。

《到大江大海去锻炼》(3-3),图案描绘了人民群众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勇敢地到大江大海去锻炼的情景。图案上,辽阔的海面上翻动着雪白的浪花,飞翔着矫健的海鸥;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有的身背救生圈,有的挥手呼喊着,迎着油涌起伏的波涛,向大海扑去,决心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

1966年7月16日,72岁的毛泽东主席再次在湖北武汉横渡长江, 这也是他历次横渡长江中影响最大的一次。《人民日报》曾这样报道:「毛主席在浩瀚的江面上,时而挥臂侧游,拔开层层波涛,破浪前进;时而仰卧水面,看万里碧空。陪同游泳的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同志,和一群矫健的男女青年,紧跟在毛主席身边。毛主席一面击浪前进,一面同周围的同志们谈笑风生。一位女青年告诉毛主席:“我这是第二次在长江里游泳了。”毛主席笑着对她说:“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陪同毛主席游泳的另一位女青年,只能游一种姿势,毛主席发现了,便亲切地教她仰游。毛主席说:“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创作背景:1956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白话译文: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流连。

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神女峰)如果当时还在,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花絮:

战士荷枪测渡时,若水浅,应将枪横搭在身后背包上,一般枪托在左肩一边;若水深,必须用手将枪高高举起,绝对不能让枪浸于水中。《万里长江横渡》邮票画面上正在泗渡的战士,将枪斜持身后,而且枪口朝下,显然违反了规定。

一周精彩回看:

邮票上的今天 | 7月15日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

邮票上的今天 | 7月14日 水果(三)

邮票上的今天 | 7月13日 琴棋书画

邮票上的今天 | 7月12日 南普陀寺

邮票上的今天 | 7月11日 庆祝蒙古人民革命四十周年

邮票上的今天 | 7月10日 支持英雄的古巴

邮票上的今天 | 7月9日 经略台真武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