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 || 被需要的时候,她才有署名

 四月的小屋丫 2023-01-29 发布于湖北

期待每晚和你们说说话

🧡

新买的一束雪柳安然地矗立在我的书桌上,我已然忘却了当时购买的激动和期待。店家说,用水泡半个月,就能开花。我算了算,还有十天。

物体的价值在得到的那一刻便开始锐减,新买的衣服第二天就不香了,刚买的书放在架子上吸灰。

你有多久没有和家人联系了?或者说什么时候你会想起妈妈?

一心一意的人总是处于劣势的位置,我们就像是随风飘起的风筝,越来越高,离故乡越来越遥远,但是那根线永远都牵绊着梭子,只要梭子不坏,我们就可以一直远行。

长大是一个远离故乡的过程。从十八岁开始,我便四海为家。四年的车城生活,两年的江城岁月,以及现在的京城求学,我也模糊了家的概念。

出发前,父亲说:“知道你志向大,是我们困住了你……”

我扯开话题,问晚上吃什么。

🧡

乡村成了年轻人不愿提及的累赘。从南到北,一路上出现三两个干农活的人,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吠,下午四点钟的鸡叫声,与新时代的车水马龙格格不入。

世界人口已达80亿,6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拥有17%的比例,未来这个数据还会继续上涨。

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隐忍到妹妹上初中,她说,她要出去,天天等日子的生活,人都要废掉。

母亲年轻的时候在武汉上过班,后来和父亲结婚,成了一名家庭主妇。说家庭主妇有点高攀,父亲的辛勤劳动并没有让家庭富裕起来,一家人都在缩衣节食地过日子。

父母的争吵无时无刻围绕着“钱”,潜移默化中,我把“钱”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从上大学开始,我便开始挣钱,挣学费。

母亲决定复工的那一刻,父亲是极度反对的。他说,打工不是那么好的事。加上,母亲的身体不是很好。虽然我是怂恿者,我也充满了不安。于是,在出发前时,我说:“要是觉得身体不舒服,我们就不做了。”


🧡

时间一晃,距离母亲复工已有两年光景。上班的这两年,母亲有了经济基础,也有了说话的底气。逛街看到喜欢的衣服,马上就买;想吃烤鸭,下班就顺一只;带外婆出去玩,做东的感觉也不一样了。

我喜欢这样的母亲,一个为了自己的感受生活的“人”。中国父母的弊病就是不懂得退出子女的生活。吃力不讨好的唠叨,笨拙地表达着自己的关心,换来的却是子女的埋怨。

“辛苦吗?”

“怎么不辛苦,站着都能睡着。”

“要不我们不做了?“

”不做去干什么,上班时间过得快。“

……

🧡

刚毕业的时候,行情不太好。一个人租房子,一个人找工作,初来乍到,所有的一切都在摸索中渐渐成型。

从转正之后天天加班,每次打电话都是哭诉着苦逼的上班生活。妈妈说,怎么天天加班,还这么远。我怕她担心,又说大家都在加班。

长胖后,妈妈说胖点好,以前太瘦了。

被裁员的那一刻,内心崩溃。花了一晚上的时间想通了,第二天算清楚了欠款,让公司写下了欠条,那一刻我觉得心中的小人有力量了。

过了二十多天,跟母亲说了实话。我记得母亲的话,那是跌入谷底的星星之火。

”没事,大不了我们再找。“

”我们相信你,一直都很棒。”

“别着急,先玩几天,这不是国庆吗?”

……

枯萎的小人被爱浇灌,露出了红扑扑的脸庞。

还记得当时她打电话跟我说失业的时候,我正上着班,在电话里安慰她:“没事,我养你。”我可以感受到周围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但是我很自豪,那时候的我在这座城市有了站稳脚跟的资本。

 编辑:木子橙

                                                                                        排版:木子橙

图片来源:《星空下的少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